不變的經營策略,是他們面對疫情的最好方式。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在健身房外,有治療脊柱側彎、骨盆側傾的大生意,但這門名叫運動康復的健康業,也在面對疫情下的經營挑戰。
首先是客源恢復的漫長期,北京的冉冉運動康復、上海的優復門診都把六月,作為全面恢復的標誌,甚至說上海的持明康復,表示門店的虧損狀態,在進入五月後才得到逆轉。
用戶康復需求降低,也在危及機構營收。北京弘道體創CEO張歡認為,疫情後運動頻率下降,甚至經濟條件有所下滑,是影響營收的主要因素,而廣州的派康康複製作線上課,需要考慮學員粘性。
GymSquare採訪了北上廣頭部運動康復門診、培訓機構,從他們的回答來看,不變的經營策略就是應對疫情的最好方式。
在較關鍵的獲客方式上,線上不是主要的渠道,一方面因為細緻的查體、觸診、甚至影像學篩查,較難隔屏幕實現。對於康復師培訓來說,線上會局限手法實操等教學,而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課程,或是未來主要方向。
相比線上創新獲客,線下康復質量依舊是各機構,維繫用戶粘性的核心競爭力。疫情後,全民運動康復意願未必增長,與此同時,運動康復師水準偏低,讓從業者依舊關注康復療效、人才篩選。
和健身房面對疫情一樣,線下的運動康復機構會迎來一次洗牌。相應的建議有,暫緩開創新業務,把門店業務恢復的大前提。
疫情下的運動康復業
「疫情對運動康復機構的影響,其實很大」。
北京冉冉運動康復市場、培訓部負責人祝宜輝告訴GymSquare,「在門店業務方面,三月僅去年同期60%,到5月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一方面老客戶沒有回京,另一方面線上無法進行診療過程,是冉冉在疫情期間面對的主要挑戰。
與此同時在上海,兩家運動康復機構,也遇到疫情帶來的營收壓力。
優復門診創始人兼CEO孫曉怡表示,目前有20%的客戶因為是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回中國的外籍客戶,所以該部分業務受到影響。目前總體客戶流量恢復在80%左右,預計能在6月份完全恢復。
相較而言,持明康復創始人阮翔彬則指出,門店的虧損狀態,在進入5月後才得到逆轉。「門店從今年2月-4月都呈現虧損狀態,其中2月為0客戶流量,直到3月才恢復20%,在4月恢復50%左右。「
疫情之下,康復機構也經歷了營收低谷期,更重要的問題是,疫情平穩後會有「報復性康復」嗎?
至少從幾家機構分析來看,「報復性康復」不太可能發生。
北京弘道體創CEO張歡認為,「疫情後手術頻率下降、健身運動頻率下降,經濟條件有所下滑,運動康複本就是高價服務內容,所以在獲客上會有所影響。」
相對應的是,孫曉怡將優復的「報復性康復」定義為,3月時積壓的術後康復患者,在康復門診復工後的恢復治療需求。
除了用戶需求,門店的曝光渠道受阻,也是影響新獲客的主要因素。
祝宜輝表示,冉冉獲客渠道,主要來自於三方面,本地生活運營平臺,如美團大眾點評;老客戶介紹;以及線上平臺引流,知乎、今日頭條等。其中本地生活運營平臺引流受疫情影響較大
相似的是,阮翔彬也給出了類似看法,「其實當發現,美團、口碑的流量下滑,持明立刻調整策略,和本地的(對抗性)運動俱樂部對接運動損傷患者。」
如果說康復門診業務遭遇的營收壓力來自客戶減少,那麼康復培訓則更多由於培訓師無法就位,以及疫情風險下的培訓開辦難。
在廣州已創辦17年的派康康復,旗下主體培訓業務正受到不小阻礙。
派康康復董事長俞開平告訴GymSquare,「授課老師來自國外,但目前無法回到中國,因此該板塊業務影響較大。目前主要的義大利FM筋膜手法課程、荷蘭骨內科肌骨疼痛課程等,大多需要外籍老師授課。」
不變的經營策略,
是面對疫情的最好方式
如何面對疫情下的經營挑戰,至少從北上廣的頭部康復門診、培訓機構來看,不變的經營策略就是最好方式。
在康復服務上,線上暫時不是主要的渠道,相反,從未改變的線下康復。是維繫用戶粘性的核心競爭力。
祝宜輝表示:「提供線上康復指導條件不太成熟,冉冉暫時不做進一步考慮。線上康復指導一是在早期評估方面,無法做到線下查體觸診的準確性;二是可能涉及一些醫學風險,更適合在線下完成評估指導。」
同樣,阮翔彬雖然開啟了持明康復的公眾號內容推廣,但在分享的乾貨視頻中,會規避技術風險。比如更多涉及肩頸腰腿痛等評估康複方式,但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損傷、對抗性運動損傷,不進行教學。
相比康複診療,純線上的康復培訓正處於嘗試階段,並非主要的策略方向。
對於俞開平來說,線上授課的規律和內容,和線下完全不一樣,目前更多處於學習過程。「一方面是需要做到線上內容最大化,比如義大利專門製作12小時FM在線內容,而未來會以線上結合線下的實際操作形式。」
相比線上創新獲客,線下康復治療質量依舊是各機構,維繫用戶粘性的核心競爭力。
「在整個疫情期間,收到的運動康復師簡歷其實增加了30%,但實際錄用的並不多。」祝宜輝作為冉冉的人才把關者,認為國內的康復從業者水準仍不夠高,需要系統性教學。
甚至說,疫情後全民運動康復意願未必增長,也讓康復從業者堅守診療質量,來獲取用戶信任。
更多從業者認為,用戶不會在疫情過後,注重個人的運動康復理念,而免疫力、病毒防疫等是關鍵。甚至說「報復性健身」,導致的康復需求驟增,至今還沒看到。
疫情後,
運動康復業的未來
和健身房面對疫情一樣,線下的運動康復機構會迎來一次洗牌,是部分運動康復從業者達成意見。
而相應的建議有,暫緩開創新業務,把門店業務恢復的大前提,以及修煉企業內功,包括穩定渠道,診療機制等。
但另一方面,也有更大的機遇等待探索,這部分也並非受疫情影響,一直在緩慢推行。
祝宜輝認為,運動康復與其他業態的多樣化合作增加,比如骨傷科醫院、戶外體育品牌、健身房,呈現形式會更加多元化,同時他也期待在未來2-3年間,出現頭部企業。
事實上,在運動健身領域,康復和健身會逐漸緊密,孫曉怡指出,會有更多教練會把疼痛患者推薦給康復機構,而在結構功能完善後,康復會把有提升體能意願的用戶,交給健身房。■ GYMSQUARE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標星
在文末右下角點擊「在看」
精練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加入GymSquare種子用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