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報是戰爭致勝的關鍵一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日本兩國的情報戰,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近年來,二戰題材的電影似乎備受青睞,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決戰中途島》也在2019年被搬上了熒幕,影片以參戰士兵鮮活的故事和激烈的戰鬥畫面,將1942年6月初發生在太平洋中途島附近那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爭展現在觀眾眼前,拋開戰爭場面、人性刻畫、演員演技不談,情報之戰似乎是剖析這場轉折之戰絕佳的切入點。
例1:戰爭伊始——偷襲珍珠港
談中途島海戰,不得不提日本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因為這是六個月後美國在中途島擊潰日本聯合艦隊的緣起,更是這場情報之戰的開端。1941年,日美之間的外交談判遲遲沒有進展,日本決定向美國開戰,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提出直接攻擊美軍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除掉日本海軍最大的威脅—美國航母。但要將這一構想變成可實施的方案並付諸行動,還面臨無數的困難和風險,而情報工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早在珍珠港海戰之前,日本軍令部派往珍珠港的間諜達200多名,其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海軍情報專家、海軍預備役少尉軍官吉川猛夫。他以日本駐檀香山領事館工作人員「森村正」的假身份來到夏威夷。在察覺到美軍監視解除後,吉川立即著手開展情報工作,他通過各種途徑刺探情報,甚至跳到海裡,遊到軍艦附近刺探情報。7個月後,以吉川猛夫為代表的日本間諜獲得了包括珍珠港停泊艦艇數量、類型、位置、時段等全部情況,還有機場、飛機、駐軍、防衛等其他詳細信息。在偷襲之前,日軍已將珍珠港內的情況全面掌握。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珍珠港,致使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軍各方面情報都有跡象表明,日軍可能會對珍珠港有大動作,但美國最後都忽略了。甚至在美軍雷達發現了來襲的日本機群後,美軍軍官仍判斷這是自己人的飛機。正如電影中萊頓所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情報戰失敗。
例2:盲人摸象——目標中途島
珍珠港一戰日本重創了美軍太平洋艦隊,但美國航母並沒有被消滅。山本五十六計劃以進攻中途島為核心,誘殲前來救援的美國航母,並為此制訂了一份周密詳盡的作戰計劃,包括佯攻阿留申群島吸引美國艦隊注意力,空襲奪取中途島環礁,進而設伏殲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
在日軍看來,計劃本身頗為周詳,組織嚴密,時機掌握得也很好,但看似完美的計劃存在著巨大的漏洞:情報。自珍珠港事件後日軍的情報網就被美國破壞,再也得不到美國詳細的情報,在偷襲珍珠港時日本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情報工作毫無用武之地。缺少了情報支持,中途島作戰計劃幾乎全靠臆斷,而空中偵察行動因故取消,潛艇也推遲到美軍航母已經出擊後方才就位,情報預警形同虛設。
離開了情報,日軍在珍珠港事件中最大的優勢變成了中途島海戰中最大的劣勢,從制定計劃到實施作戰,處處是漏洞,有如盲人摸象,情報戰的失敗註定了日本艦隊的敗局。
例3:洞若觀火——決戰太平洋
珍珠港事件後,美軍吸取了珍珠港失利的教訓,意識到對情報的忽視是失敗的根源,空前重視情報工作。在新上任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支持下,情報主管萊頓帶領情報小組夜以繼日分析破譯日本電文。
萊頓連續3個月通宵達旦分析各類情報,從而確定未來中途島海戰日軍行動的具體內容。最終得出結論,「日本將在6月3日進攻阿留申群島,真正的航母編隊主力將在6月4日早晨6點鐘進攻中途島,方向西北、方位325度,在距離中途島175海裡位置發起進攻。」中途島戰役打響後,尼米茲對萊頓說,「你的預測只差5海裡、5度和5分鐘。」
正如曾經日軍將珍珠港的情況偵察的清清楚楚,美軍就日本的中途島行動也被美軍分析的明明白白,當日軍還不能確定美國航母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想前來迎戰時,美軍已經織好了天羅地網請君入甕。正如《孫子兵法》裡講「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於出眾者,先知也」,要想「動而勝人」就需要「先知」,無論是珍珠港事件還是中途島海戰,情報之戰的結果早已註定了戰爭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