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南部、黃山東麓,有一個山區縣叫績溪縣,隸屬於宣城市。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久遠,人文璀璨,文化底蘊極為厚重,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和諧之源、文化名城、名人故裡、徽菜之鄉。
績溪縣因水而得名,據縣誌記載,「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裡並流,離而複合,有如績焉,故名績溪。」 績溪山連皖浙、水分南北,是黃山山脈與天目山山脈的結合帶,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新安江、青弋江、水陽江的源頭。
在漢代時績溪稱華陽鎮,唐朝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績溪是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至宋代屬歙州。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績溪有「徽嶺、徽溪、大徽村」,改「歙州為徽州」,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安徽省時,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為省名,可以說績溪是名副其實的「安徽之源」。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績溪縣屬徽州專區。1988年1月劃入宣城地區,2001年1月屬宣城市。
績溪縣文化積澱厚重,擁有豐饒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耀若群星,遍布徽嶺南北。據統計,境內有文化遺存三百餘處,其中祠堂一百三十餘幢,徽派古民居、古道、亭廟、古水口、古橋隨處可見。
建於明代中期的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績溪縣大坑口村。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
宗祠坐北朝南,前後3進,佔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依山帶水,氣勢飛動。祠內裝飾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為最,木雕有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可謂「徽派木雕藝術寶庫」。
始建於宋代的績溪文廟,也是皖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孔廟,佔地面積1439平方米;明倫堂考棚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為國內目前留存為數不多的考棚之一;周氏宗祠始建於明代,佔地面積1156平方米,整體建築保存完好,宗祠內陳列有大量的徽派石雕、木雕、磚雕文物精品,已整修為績溪縣三雕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
由於受徽文化的長期薰陶,績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聞人」的美譽,湧現出一批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頗具影響力的著名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縱橫馳騁,各領風騷,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些名人有明朝抗倭名臣、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一代巨賈、紅頂商人胡雪巖,徽墨製作大師胡天注,著名茶商胡炳衡;還有近代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中國第一位女農學家曹誠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