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想改就能改?
一個單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張偉,一個張偉是男的,人稱「大張偉」;另一個張偉是個女孩;還有一個張偉是部門領導,人稱「小張偉」。小張偉不樂意,暗示大張偉主動離開部門,你說怎麼辦?
————
正如很多人都嫌棄自己的身份證照片醜,很多人也不太喜歡自己的名字。
這不,杭州的90後小夥子鍾韡(wěi)就因為名字中有「韡」這個生僻字,而深受困擾。「韡」本身寓意光明和美好,是鍾韡父母美好的祝願,但由於太過罕見,這個字並不是在所有的行政部門系統中都能找到。這使他去銀行辦任何業務都會消耗比常人多幾倍的時間,有時甚至還得開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證明。
韡字的讀音、筆畫和含義了解一下。
在一個到處都在「掃一掃」的時代,他由於名字的關係,無法通過各種行動支付所需要的實名認證,也因此無法享受到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帶來的便捷。久而久之,鍾韡便慢慢成為了一個「脫離時代的人」。不止如此,在手機號、買火車票機票等都推行實名認證之後,「鍾韡」這個名字對他生活的幹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017年,鍾韡終於下定決心,將名字改為了「鍾瑋」。然而麻煩並沒有因此結束,他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已經跟「鍾韡」這個名字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留下了無數證件和記錄,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來。正如電影《木蘭花》裡的臺詞形容的那樣,「我們忘記過去,過去卻不曾放過我們」。
說真的,你喜歡你的姓名嗎?
救命,我們單位有三個「張偉」……
————————
和鍾韡一樣不得不改名的還有很多人。他們不是因為名字中有難以識別的生僻字,就是因為諧音或者字義不雅的問題,比如楊偉、胡麗靜、沈晶等;還有的是因為方言諧音。
據《廈門晚報》報導,當地有一名十多歲的小女孩,她的名字裡有個「騫」字,很多人誤讀為「賽」,於是人們就經常叫她「小賽小賽」,這在閩南話中的意思像是在叫「小屎」。中國地大物博,方言無數,哪天碰上一群講另一種方言的人的概率也相當之大。為了避免人際交往中的尷尬和困擾,換一個名字對他們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重名過多也是改名的另一個重要理由。中國首份姓名大數據報告的領銜人張襦心在一份報告中,總結了截止到2014年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其中「張偉」「王偉」「王芳」「張麗」等耳熟能詳的名字赫然在目。報告也首次披露了這些重名者佔人口總數的比例:「中國前100個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國覆蓋的人口整體超過10%。」
中國首份姓名報告顯示,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是「張偉」。
據《現代快報》的報導,一位名叫「張偉」的人就曾抱怨過自己因為重名產生的麻煩。據他介紹,他們單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張偉,其中一個張偉是個女孩,另一個張偉是部門領導。
「我開始覺得沒啥問題,大家都喊我大張偉,喊另外一個叫小張偉,女孩就叫女張偉。可一段時間過後,小張偉不爽了。因為他是我的領導,不願意總是被人喊小啊小的。於是他暗示我最好主動離開這個部門。」因為重名而產生的麻煩,大致都如張偉所述。
大張偉可能是中國最出名的「張偉」。
百度上甚至還有個「張偉吧」,來自五湖四海的名叫「張偉」的同志都在這裡尋找「組織」,還有的人會在這裡分享想講給「張偉」的話。「張偉」由於超高的重名率,在中國儼然已經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變成某種符號了。
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在價值觀念上與父輩們產生了衝突。作為行走江湖的「憑證」和「招牌」,名字成為了首當其衝的「革命對象」。在知乎上,關於改名字的問題層出不窮,「改名字會遇到什麼問題」有50多萬的瀏覽量,最高贊回答得到了1200多人的贊同;百度「改名吧」有1萬多人關注,發帖量超過26萬,其中點擊量最高的帖子問:當地派出所不受理成年人改名的申請該怎麼辦?
在很多老一輩那裡,取名和改名都是大事,得去算一算。
想改名?光你爹同意了還不行
————————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中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是不受侵犯的,其中的「人格尊嚴」便包括公民的姓名權,改名權就是姓名權的其中一種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也提到,公民享有姓名權,並有權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
所以在理論上,改名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是它涉及到戶籍管理制度、冗雜的手續和證明、僵硬的規定和一些「各自為政」無法溝通的行政部門,有些地方派出所的民警對此有一種抗拒的傾向。一般的規定是,只要你有正當的理由,當然就可以申請變更姓名。而這其中灰色地帶就在於,「正當理由」判斷的鬆緊問題。我如果只是單純地想換個喜歡點的名字,算不算「正當理由」呢?
如果你到各種論壇、貼吧上去提問,你會得到一個很奇怪的印象——感覺他們說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辦完了改名的手續,新的身份證也很快就可以拿到,但有的人一到派出所就被告知「不許改名」,反覆確認之後依然行不通。還有的人說要「找關係」「走後門」「送東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改名。這些信息的真假無從分辨,但從網友們的反映來看,各地的派出所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取名時任性,改名時就麻煩了。
據不完全統計,各個地方對改名申請的通過率和辦理改名所需要的時間都不同。有的地方一周之內就可以辦理成功,對改名的申請通過率也很高,但有的地方派出所很難通過改名的申請,甚至是堅決不允許改名,這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相關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只要向當地派出所提出申請,並把需要改名的理由寫充分,提交一些派出所索要的如職業證明、居委會證明、無犯罪證明等相關證明就可以改名了。
當然了,這只是理論上的,在實際操作之中,改名的過程曾經一度變得非常繁瑣,以至一些基層派出所民警會直接拒絕大部分「理由不夠充分」的改名申請者。這就給人造成了一種「改名很難」的刻板印象。
2017年,黎姿宣布改名黎珈而,據媒體報導是為了求子。
我的名字我能決定嗎?
————————
曾經讓這些派出所民警們煩惱的,主要是各地行政機關的漢字庫不統一的問題。
一方面,隨著社會各單位都開始用電腦辦公,政府的各級各地行政部門加快了信息化建設。但在這較長一段時間內,一些地方和部門的信息化建設都「各自為政」,於是形成了「信息孤島」的效應——各個行政部門與各級行政部門之間的系統無法通用。
有時候戶籍系統錄入的信息,身份識別的機構卻無法識別。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鐘韡,戶籍登錄系統可以錄入他的生僻字姓名,但身份識別的機構卻受制於字庫的不完整和不統一而無法識別這個字,這就導致了鍾韡的不便。
像鍾韡這樣起了名後來覺得不方便又回頭去改名的人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3億人口中,名字中有生僻字的超過6000萬人次,這大大加劇了戶籍登記機構的負擔。但是隨著2016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實施,各級、各地的行政機關信息系統得以升級改造與統一,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只是「改名煩」的刻板印象依然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對一些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說,改名後還要做升文。
另一方面,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限制。在以前辦公「脫紙化」的時代還沒到來時,很多人的戶籍登記、證件登記都是靠手寫的,當時辦事也不嚴謹,你寫什麼上去他就給你錄什麼進去了。
廣西一男子梁取強19年前在結婚證上登記用了「梁翠強」一名,在他後來遷戶口時,由於身份證上的名字與結婚證上的不符,他需要回到老家的民政局去改掉結婚證上的名字。民政局於是向他索要當地派出所出具的「梁翠強與梁取強為同一人」的證明,但公安部門又認為這個業務與他們無關,所以只能開具一張《關於無法開具「梁翠強」與「梁取強」同屬一人的說明》,其大意是根據相關規定,公安部門無權開具「梁取強和梁翠強是同一人」的相關證明。於是民政局又建議梁取強去公證處辦理公證,而公證處辦理公證又需要到公安部門核查身份信息。於是三個部門轉來轉去,梁取強改名的事情遙遙無期。
像這樣的事情,其實並不少見。行政部門嚴格的硬性規定無法總是面面俱到,於是以前一些不合規範的「歷史遺留問題」就常常懸而未決。而姓名的錄入、更改又事關戶籍管理、戶口制度,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件極其重要的事情。為確保不出差錯、更加規範,改名這種事情作為容錯率較低且需求普遍的程序,便被排除了出去。久而久之,「不許改名」便成了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某種「潛規則」。
新規定上臺之後,懲罰力度大、問責準,各地辦事機構正在轉變成一個服務型機構。在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人們如果想要改名,只要向法院提出申請,預約個開庭時間,然後跟法官陳述改名理由,很快就可以通過了。改名的通過率也很高,只要不涉及粗口髒話、侮辱他人或種族歧視的用語,改名原因也不是逃避相關法律責任,基本都可以通過。隨著國內一些刻板印象的慢慢解除,服務型政府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改名也會漸漸變成一種普遍的現象。
當社會逐漸開放,我們擁有了選擇伴侶的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之後,離擁有選擇自己名字的自由,估計也不會太遠了。
小 新 推 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中國火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