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自由撰稿人 雁默】
近日因為美國對臺軍售案,兩岸你來我往都不甘示弱。大陸除了外交部、國臺辦、國防部接連厲聲正告外,還採取了實質性措施:宣布對參與對臺軍售的波音防務、洛克希德和雷神(柯林斯的母公司)進行制裁。
對於兩岸,我的看法一直沒變:我不認為蔡英文樂見兩岸迅速升溫的熱對抗,臺灣不是印度,蔡英文也不是莫迪。不過,叫牌的不是臺灣而是美國,因此民進黨政府怎麼想,已經不重要。而做山姆大叔的懸絲木偶,本來就是這個政黨的唯一選擇。
蔡英文的職責,主要是「國防」與「外交」,這兩項工作在今年已經快速窄化成四個字,「美國說話」,現在「辣臺妹」能做的,就是增加國防預算,掏錢吧。今年度因應大陸軍演,10月份又投下30億的軍機油錢,以及後勤成本等等。
往年,臺灣的國防預算大約控制在GDP的1.9%到2%,在美方壓力下,今年開始,展望未來數年,眼看就得直奔韓國的2.7%,超過也不奇怪。
簡言之,在美國大選前,蓬佩奧這一干人等正在趕進度,務求開拓本國軍火商機與「政治豪豬」的買賣。臺灣、日本、韓國都已敲定要增加軍費,撰寫本文這天,美印籤署了「基礎交換與合作協議」(BECA),東亞似是吹響了軍備競賽的序曲。
就像此前所言,關鍵不在於這些豪豬動態,甚至不在於美國大選結果,而在於中國怎麼因應。現在我最感興趣的,還要加入一項:與印度有軍事合作的俄羅斯,如何回應美印「軍事勾搭」與印太戰略的進展?畢竟「印太戰略」也針對俄羅斯。
大哉問是——北京要先解決印度問題,還是臺灣問題?
相信蔡英文這陣子腦袋裡也在想這個。誠然這兩個問題沒有主次關係,必然要同時用不同方式解決,但北京總得掌握輕重緩急,對其中一項展現積極,另一項採取消極。否則蠟燭兩頭燒,正中美國下懷。
「準戰爭狀態」
臺灣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表示,現在是兩岸40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並以8項指標判斷兩岸已進入準戰爭狀態。
隔天國臺辦就被媒體問到此項說法,大陸朋友立即傳訊給我說,國臺辦「沒有否認」。
不過,國臺辦發言人在這題目上停頓了一會兒才回答,遭綠媒挑刺,說北京根本沒有給出「準戰爭狀態」的相關題庫,也就是不信現在是「準戰爭狀態」。我想啊,如果國臺辦若毫不遲疑說「是」,這些綠色政客會怎麼反應?
其實,自「沒有海峽中線」事件至今,恢復徵兵,全民皆兵,以及後備戰力整頓的討論,迅速蔓延全臺,各種「維穩民調」滿天飛應景。諸如「8成臺灣民眾表示願意保衛為臺灣而戰」,「96%年輕人願意上戰場」這類亢奮數據,可信嗎?哇哈,是可笑,只要搭配「八成民眾認為兩岸不會開戰」的僥倖心態數據,就知道各類民調在臺灣相互抵消的實態。
願意上戰場啊,反正不會開戰,願意上戰場啊,但徵兵沒用……這陣子此類黑色笑料可真不少,但綜合所有民調顯示的民情,以下說法應該比較穩當:
臺灣民眾多數認為大陸(至少現階段)「不敢打」。
9月25日,臺灣《遠見雜誌》民調,假若兩岸爆發戰爭時,有54.2%島內民眾希望與大陸和平談判
這便是為何「準戰爭狀態」的斷言,如此受到矚目的原因了。同樣地,臺灣專家怎麼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國臺辦怎麼回答。
東風-17已部署在東南沿海,臺灣後備軍人教召年限延長,天數增加,頻率調高,這是否代表「武嚇」階段已然過去,升級到「準戰爭狀態」?國臺辦的回應勢必遭到一個字一個字的檢視,甚至沉默,都被認真看待背後意涵。
現在大陸的官方說法,已被臺灣視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一字褒貶,不言之教,意在言外。官方模糊表達,搭配某些媒體激越直白的再三警告,這麼大的落差即便不矛盾,卻也不踏實。
只要平常關注兩岸動態夠仔細,就知道在美國大選落幕以前,北京會避免把話說死,將事做絕,因為若不給自己迴旋的空間,會降低應變能力。臺海現在到底是不是準戰爭狀態,說得悲哀一點,是美國選民在決定。說得更悲哀一點,是佛州、賓州、北卡州的選民在決定。
換言之,此時此刻還不宜計較「戰爭與它的狀態」,但大陸官方總得有所準備,因為臺灣內部的藍綠文宣戰,就是什麼都得斤斤計較。面對任何誇張的問題,都要回答得堅定利落。或者反過來,不確定的事,乾脆什麼都不說。
「印度洋的瘋狗浪」
之所以談到印度,是因為美國的印太戰略牽連甚廣,雖然「亞洲北約」大概率成不了局,但這些美國小弟勾搭來勾搭去,遲早被美國將臺灣順水推舟連帶勾搭進去,徒增亞洲局勢的系統性風險。
有論者不解,印度為何急著在美大選前幾天做出這麼重大的決定?不怕押錯寶嗎?其實只要看美國趕在選前軍售臺灣這件事,就會發現答案簡單明暸。我若是蓬佩奧,對臺印「曉以大義」的說法肯定是——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若川普落選,一切好處都沒了。
在某些地方,川普選情愈危及,蓬佩奧的生意就愈好做。
10月27日,蓬佩奧、埃斯珀與印度總理莫迪見面。圖自:蓬佩奧推特
因此,不能以押寶的概念看待臺灣與印度的決定,舉凡需要美國鷹派立場的地方,就得趁這個時候完成交易,以免將來跪求都求不到。所以前文才說,蓬佩奧在趕進度,以確保未來無論誰當選,都得在「抗中」屎坑裡跺碎步。
誠然,美印深化軍事合作,長遠而言傷害印度利益,但誰說莫迪最在意的是「長遠的」?「印度利益」?同樣的問法在蔡英文身上也適用。普選民主的弊病之一:「當選黨派的利益就是國家/地區利益」,之二:「只顧得上短期利益」。
要不然,美國何必賣力輸出自由民主呢?遙控一個著眼於國家/地區長期利益的政治實體,沒有成功案例。對當下的美國而言,中美友好40年,就是例證。臺灣地區的案例,則證明了普選民主化好上下其手的鐵則。
在臺灣大選落幕的隔天,美國就收緊了對臺灣的控制。選前煽「亡國感」,選後煽「豪豬感」。有些臺灣民眾被煽到腦殘,連「反中」媒體「法廣」(RFI)都鬥爭之。「民主符咒」有沒有效?太有效了。
現下,既然連毒豬都吞了,蔡英文當然得吞攻擊性武器,對一個以臺美關係作為歷史定位的領導人而言,一旦吞A,就必須吞B,吞C,吞D,美不會客氣,蔡也沒得選,否則前功盡棄。大陸官方應該有經驗,蔡英文毫無討價還價的功夫,馬英九才是那個龜龜毛毛的人。
與其批評蔡走險棋,不如說她別無選擇,將臺灣塞進印太戰略裡,是唯一可見的幽微光暈,印度倒向美國是一個標誌性轉變,讓這團光暈又亮大了些。
那麼,此後值得觀察的重點,就是印度官方會不會也打臺灣牌了。反過來看,臺灣會不會湊到印度腳跟前「求打」,意思也一樣。
印度與臺灣不同之處是,莫迪還有槓桿可使用,勾搭足矣,尚不需要對美國五體投地,唯命是從。不過,經歷一次來自印度洋的瘋狗浪,大陸無法視之等閒,不能排除莫迪政府偶而玩一下「印度瘋臺灣」,隨興給中國難堪,順便要些好處。
對全球仇中勢力來說,臺灣牌既廉價又好用,美國想形塑的「臺灣豪豬」,絕不僅止於攻擊性武器,還包含在國際社會裡兜售自由民主臺灣牌。哪怕這些國家在打臺灣牌時,眼睛都盯著北京,屁股對著臺灣,蔡英文也能在島內大演「全世界都愛臺灣」的澎風戲碼。
反正「人民」的特徵之一,就是偏愛啦啦隊,誰要追究真相?
原標題:《蔡英文的「外交政策」只有五個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