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篔簹湖原來是個港灣
50年前,篔簹湖還是個港灣,長十餘裡,最寬近五裡:南到現在的廈禾路,北到狐尾山、仙嶽山腳,篔簹灣的海水沿著鳳嶼、蓮坂,一直流到江頭,其面積比五緣灣要大得多。1970年代開始圍墾,西堤建成後港灣不再。隨後在填海的土地上建成了濱北、濱南、松柏、檳榔等新區。現在篔簹湖僅存1.5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約為原先的1/8。
2、集美是廈門第一高樓長達28年
解放以後,兩岸對峙,處於前線的廈門市區鮮有高樓。1959年落成的南薰樓,位於集美學村,是集美中學初中部用樓。南薰樓高十五層,54米,兩側翼樓各七層,當年集美人自豪地稱呼其為「十五層」。南薰樓1959年一落成後很長一段時間是廈門甚至是福建省內的第一高樓與地標,直至1987年才被位於濱北的振興大廈所超越。
3、AMOY、KULANGSU在海外更知名
1840年代,廈門開埠,成為了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很早就與國外接觸使得廈門與鼓浪嶼擁有自己的英文音譯(非普通話拼音)。廈門叫AMOY,一說是源於漳州腔閩南話,一說是福州話。KULANGSU則是鼓浪嶼舊的官話音譯法。這兩個都是廈門早期對外的官方譯名,使用了超過百年。一直到1970年代,全國規定統一使用漢語拼音作為音譯地名的標準後才慢慢被XIAMEN與GULANGYU代替。但是在民間,AMOY仍然被廣泛使用。
4、禾山原本很大
解放以前,廈門島內非市區的部分都屬於禾山,一度佔廈門島9/10的面積之多。北到高崎、東到何厝、南到曾厝垵,西到美仁社,都曾經是禾山的社裡。歷年來,老禾山的部分不斷的被剝離。1970年代末,梧村劃入開元區。1980年代初,成立湖裡、篔簹街道歸開元區。1987年黃厝、曾厝垵歸思明區。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坂等劃歸開元區。1989年禾山剩餘部分成立禾山鎮,歸湖裡區管轄。2004年07月,禾山鎮撤銷,拆分為江頭街道、禾山街道和金山街道。現在的禾山街道僅為民國時期禾山區面積的1/7!
5、中山路原本只有600米
現在的中山路是由原先的中華路與中山路兩條馬路在1979年合併而成,其分界點就在霞溪路口轉角處。向東至現在公安局那段原稱中華路。1928年竣工,全長0.22公裡。而向西從橋亭經過蕹菜河(思明路口),過局口街、大走馬路、泰山口、鎮邦街、至島美路頭(現鷺江賓館)才是中山路。1928年竣工,全長0.6公裡。後因為海岸線外擴,長度增加至近1公裡。所以現在中山路總長約1.2公裡。
7、海滄原本屬於漳州海澄
現在的海滄區(東孚除外)在明、清、民國時期屬於漳州的海澄縣(今龍海),1958年才劃入廈門的郊區,後來又先後分屬集美區與杏林區,直到2003年成立海滄區。海滄腔的閩南話也相對廈門市區口音更偏漳州。
8、同安原先的範圍比現在大得多
歷史上同安幅員遼闊,範圍包括現在的同安區、翔安區、集美區、海滄部分地區、廈門島、大小金門島、以及漳州角美鎮的部分地區。同安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分裂」。1912年4月,廈門島、金門島及附屬島嶼從同安縣析出,成立思明縣,同安縣的範圍僅剩大陸部分。1953年11月,劃集美鄉歸廈門市。1957年5月,劃灌口區的白礁等4鄉歸龍溪縣(今龍海市),剩餘12鄉歸廈門市。1997年4月,同安撤縣設區。2003年0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以前,廈門是同安縣中的一個裡,現在同安是廈門市中的一個區,因此有「古同安、今廈門」之說。
9、跑廈門城一周只需要20分鐘
古廈門城很小,即便是施琅擴建後,周長也只有600丈(2000米),成人大概20分鐘可以跑完一圈。雖然廈門城的城牆絕大部分在民國時期已經拆除,但是你仍然可以沿著古城東路>>古城西路>>先鋒營街>>北門外街>>公園西路>>石路街繞古廈門城一圈。
10、廈門原先叫做前線
1949年廈門解放,一水之隔的金門卻還在國民黨的手上。因此,在兩岸對峙的氣氛下,廈門屬於大陸的最前沿,因此也稱做前線。當時隨時都有炮戰,隨時都有打仗的可能。因此廈門市區也不敢建設,因為若戰爭爆發,隨時要準備撤退到內陸地區。直到1979年,葉劍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臺海進入和平時期。廈門的市區才開始新的一輪的建設。
(網絡圖片)
11、湖裡原來只是一個村
現在佔廈門島面積1/2的湖裡區,名稱源於在30多年前一個人口不到2000人的村子。當時的湖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人戲稱為「廈門的夾皮溝、西伯利亞」。但是1980年在湖裡設立的經濟特區改變了湖裡的命運。之後,湖裡從一個村晉升為湖裡街道,再到後來廈門島北部的行政區也以「湖裡」為名,或許是為了紀念這個廈門經濟特區的發源地。
12、廈門的路牌分藍綠
如今廈門的路牌板式是2005年更新的。東西向的街道採用藍色白字,南北向的採用綠底白字,並且標註了臨近街道。路牌分掛式跟立式,較小的街巷採用掛式,主幹道採用立式。後期立式的路牌更加入了底座以刊登公益、商業廣告。
13、廈門是福建第一個市
雖然廈門一詞在清朝就開始廣泛使用,但僅是一個地名。清朝時期,廈門島屬於同安縣的一個裡(嘉禾裡)。1912年,廈門、金門成立思明縣,脫離同安的管轄。1935年,廈門島設市,是福建第一個設市的城市,比省會福州早了11年。
14、廈門曾經有屬於自己的鈔票
民國時期多家銀行可以發行貨幣,而且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中國、交通、中南、中國實業等銀行發行過廈門地名版的紙幣。日據時期,廈門勸業銀行也發行過一批印有廈門風景的輔幣(1分至5角)。
15、中山公園曾被譽為「華南第一園」
廈門中山公園始建於1927年,1931年建成開放,佔地13.8公頃。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不朽偉業而命名,是廈門第一座公園。園中多天然美景,崎嶺聳拔,古松山木,迂迴雄峙,且多為古式建築物,如妙釋寺、功德林、荷庵等俱為廈市有名古剎,因此獲譽「華南第一園」。但在文革期間公園遭到嚴重的破壞,南半園絕大部分精華建築被毀,包括南大門、地球醒獅儀、南紀念碑、薔薇亭、司令臺、曉春橋、千秋架、噴水池等等,魁星河填為平地。1983年後部分景觀陸續得以修復,但工藝、美學已難以達到從前的水準。
16、中華城的興建拆掉了11條老街巷
中華片區規模最大且人氣最高的商場莫屬位於中山路以南、思明南路以東、鎮海路以北、石頂巷及宏輝大廈以西的「中華城」,佔地42049.649平方米。但是,中華城的興建,令8條街巷完全消失,包括石聖王巷、周寶巷、黃厝巷、丁仔巷、廣平巷、普佑街、下井巷、刺皮巷。而仁安巷、馬箭巷、臺光街等,僅剩1個門牌號,名存實亡。消失的街巷數量,拆遷的住戶,屬廈門之最。
17、廈門不同地區說的廈門話不太一樣
閩南語內部口音多,差異大。島內就有分市區腔跟禾山腔兩種腔調。市區腔主要是在老市區一帶,廈門島西南隅。禾山腔主要是現在的湖裡區,以及思明區前埔、何厝一帶。而島外又分同安腔(同安、翔安)、集美腔,杏林腔,海滄腔(石塘、海滄鎮)等等。比如:「你愛吃豬肉還是魚肉」。這句話的「你」、「豬」、「魚」三個字用廈門市區腔來念是[li2], [ti], [hi5],用禾山腔、杏林腔來念就是[lu2], [tu], [hu5],而同安腔則要念成[lir2], [tir], [hir5]。所以只要發音標準,就可以通過口音辨認出這個人是大概來自廈門哪個地區。雖然廈門各地的閩南話有一些腔調差異,但是基本上彼此通話沒什麼障礙。
18、廈門賓館的所在地曾經是日本神社
1938年5月,廈門淪陷。1939年年底,日本居留民會決定建立廈門神社,選址在廈門公園(原中山公園改名,二戰後恢復原名)與萬石植物公園之間的舊名為日月礁的小山上。神社在1940年-1942年間舉辦了多次祭拜活動。1945年戰敗後,神社荒廢,其建築物陸續被拆除改為廈門賓館。今天在廈門賓館明宵廳一側,還保留有神社的兩隻狛犬(石獅)。
19、廈華、夏新都是Made in Amoy
廈門的實業曾經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90年代、2000年代,廈門的廈華與夏新所生產的電器風靡國內外。在2002年,夏新手機曾創造營收8億元的奇蹟。可是到了2000年代中後期,這些本土品牌就隕落了,如今在市場上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20、福聯後面原來是監獄
湖濱南路福聯飯店的東北側是廈門第一看守所。看守所的前身叫做「鳳嶼監獄」。原來,鳳嶼是篔簹港中的一個小島。在這邊建監獄,犯人難以逃走。現在滄海桑田,鳳嶼一帶早已填海成為陸地,僅留下「鳳嶼路」這個路名告訴大家這一帶地理的變遷。
21、高崎機場1940年代就已存在
1941年當時佔領廈門的日本人修建了軍用的高崎機場,抗戰勝利後於1947年由國民政府接收並改為民用機場。解放以後,由於兩岸對峙,機場處於金門的炮擊範圍內,始終未能完全開放使用而荒廢。1981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將高崎機場擴建為國際機場的報告。1982年1月10日,高崎機場破土動工。1983年7月實現試航。1983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
22、廈門的車牌是閩D
通常,車牌屬地字母的排序是A為省會,B為該省省會以外最大的城市。比如粵B--深圳、魯B--青島。可是在福建,閩B不是廈門,而是莆田。因為福建的車牌字母順序是按照福州開始順時針排序的。因此,廈門得到的是閩D的車牌,排在福州、莆田、泉州之後。
23、廈門島跟金門島面積差不多,人口卻差幾十倍
廈門、金門像兩個親兄弟一樣。島嶼的面積也差不多大。以前金門島大一些,後來廈門填海造地多,現在廈門島略大一些。但是人口方面金門、廈門卻天差地別。金門島僅8萬人,廈門島內估計擠了有300萬人了。所以當你到了金門,看到路上、景區沒有什麼人,也不用覺得奇怪了。
24、海滄比廈門早近50年有鐵路
廈門島在1957年海堤建成以後才有火車。但早在1910年,從海滄嵩嶼到漳州江東橋就建成鐵路通車了,它是福建省第一條鐵路,又稱「漳廈鐵路」。漳廈鐵路設漳州、江東橋、石美、海滄、嵩嶼、廈門(渡海)6個站和幾個小站。嵩嶼至江東橋全長28公裡。可惜後因經營不善而無法維持。1913年收歸國有,仍負債營運,至1930年11月停辦。
圖/文 映派傳媒
(除特別說明外)
往期精彩點擊標題後可閱讀
廈門第"十"市場,拆遷前的珍貴影片曝光……
屬於廈門人的中山路哪去了呢?
廈門80年來有哪些區消失了?
一段視頻帶你回到兒時的廈門,再也回不去了!
廈門在哪裡?引發網友熱議
在廈門做過這些事,證明你老了……
一起來吐槽 | 廈門最奇(è)葩(sú)10景
老廈門50棟最經典建築
乾隆年間保留至今的老街也就剩這5條了
廈禾路1993 霎時間大片騎樓灰飛煙滅
哇塞,96年的鷺江道原來是這個樣,好多騎樓
《廈門手繪地圖》及《尋找老廈門》微信公眾平臺由廈門映派傳媒有限公司運營、維護。除特別說明外,文章版權歸映派傳媒所有。歡迎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