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州長葛謨(Andrew Cuomo)8日表示,自疫情開始以來,紐約疫情防控終於趕超病毒傳播步伐;不過,他沒有對將於15日到期的居家避疫令給出任何決定,只表示會在15日到來時,用數字說話,「如果我們過快決策,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也會讓居家避疫變得更久。」
紐約州疫情防控步伐加快,但有一種與新冠肺炎相關的神秘炎症,卻在最近兩周危害兒童的健康,至今已出現73名兒童患了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葛謨說,威徹斯特郡(Westchester)一名五歲男孩7日在紐約市醫院因該綜合症去世,另一名七歲男孩上周已因該綜合症去世。
葛謨表示一名五歲男孩7日在紐約市醫院因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去世。(州長辦公室提供)
州衛生廳指出,這些兒童患病症狀與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或中毒性休克綜合症(Toxic Shock Syndrome)相吻合,一些兒童感染後可能在四至六周內都不出現任何症狀;全美已有近100名兒童出現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他們有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有的已有抗體,代表曾感染新冠。
五歲男童7日晚在西奈山Kravis兒童醫院去世;葛謨提醒家長若發現兒童出現持續五天或以上的高燒、發疹、腹痛、嘔吐、皮膚顏色出現變化、難以進食、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速、尿尿頻率下降、昏睡等症狀,應立即聯繫醫生。
紐約州7日新冠住院總人數和新增住院人數與前三日持平,平均每天新增住院600人,7日死亡人數達216人,為本周最低,其中171人在醫院去世,45人在療養院去世。
根據州衛生廳數據,州內18歲以下感染新冠死亡人數為11人,紐約市佔六人。
紐約州兩名兒童8日因患新冠肺炎相關的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不治身亡,引起熱議;對此,兩位華裔兒科醫生表示,這種新冠相關神秘炎症幾周前開始流行,誘發兩歲到20歲病患,出現類川崎氏病症或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傷;醫生稱,雖然多數兒童染疫後,症狀較輕,但痊癒產生抗體後,因人體免疫機制過度反應,仍會誘發罕見疾病。
新冠肺炎肆虐紐約,相較於成人,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的發病率目前只有3%,一度未引起醫生與政府重視;但8日全州出現73起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其中一名五歲與七歲兒童不治身亡,再度引起關注。
對此,法拉盛兒童急診科主治醫生劉箐與布魯克林紐約大學朗格尼醫院(NYU Langone Hospital- Brooklyn)主治醫生、仁愛診所的兒科醫生王朝暉,在線上記者會上解答相關問題。
劉箐說,疫情爆發後,她所在醫院的急診病房內,兒童患者就醫的比例一度低於往年同期,需要急救的確診病患多為新生兒,出現發燒等新冠肺炎症狀;但最近兩三周,患者中出現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這種病症誘發類川崎氏病症(Kawasaki)或其他器官的衰竭,需送往加護病房(ICU)內救治。
劉箐表示,這種新冠相關神秘炎症在全球已經超過百例,患者約年齡在兩歲到20歲之間,出現持續高燒、發紅疹、肚子痛和嘔吐等症狀。
劉箐表示,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的患者年齡在兩歲到20歲間,誘發類川崎氏病症或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傷。(劉箐提供)
劉箐說,這種病症可能因為人體免疫機制過度反應,在患者痊癒後,免疫系統繼續攻擊不存在的病毒;她舉例說,牙買加醫院在兩周前,曾收治一名八歲的兒童,病患先出現腹瀉的症狀,家長在家中為他對症治療數日後,但孩子突然心臟驟停,進行心肺復甦後,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這名男孩在加護病房插上呼吸器治療三天後,劉箐表示,患者病情穩定,目前已痊癒出院;她補充,這名患者曾進行四次新冠肺炎的核酸檢測,結果都為陰性,但檢測中還顯示,患者有病毒抗體,「這說明他可能過去已感染新冠病毒,但好了,雖不會再傳染他人,但誘發了(罕見疾)病」。
針對多系統炎症反應綜合症治療,劉箐說,若患者出現類川崎氏病症,會通過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並服用阿司匹林治療,但若患者出現其他器官損傷,如血壓低或呼吸衰竭,則會對症治療,讓患者服用升血壓的藥物或插上呼吸器幫助患者就醫。
王朝暉表示,居家避疫期間,兒童與青少年病毒感染比率僅是成人的三分之一。(王朝暉提供)
王朝暉表示,居家避疫期間,兒童與青少年病毒感染比率僅是成人的三分之一,但根據相關數據,開學後,未成年人的感染率或將與成人持平或高出三倍;他呼籲,政府的教育部門應引起重視,要求學生在校園內保證社交距離,戴口罩並勤洗手等。
劉箐說,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的指導方針中還建議,學生應在固定的教室上課,減少活動範圍,避免擴大傳染源。
·END·
美國心‧世界情
微信號:世界北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