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不小,拋開其歷史源流不說,
單是三明小吃的品種就有非常之多。
至於各縣各種小吃的風味特色,
更是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就算你壽高百歲,身有百口,
以吃為業,也難以一一領略一番。
限於篇幅,
摘取各地有代表性的小吃之一,
勾一勾大家的饞蟲和思鄉之情。
燻味
正宗三明特色燻味是當地十分流行的地方風味,以其獨特的口味而深受廣大顧客朋友的喜愛,美味無比~是旅遊,上網,聚會,磨牙,休閒、下酒的最好選擇!主要有鴨翅膀,鴨爪,鴨脖子,鴨胗,燻鴨等。
打餈粑
三明的十二縣(市、區)都有打餈粑的傳統。每逢傳統節日,都有打餈粑的習俗。餈粑圓圓的,象徵團團圓圓;餈粑又糯又粘,寓意鄉民對親情和友情的看重。
半巷米粿
是三明農村一帶逢年過節、農事喜事而做的一種粳米食品,如今,它已成了三明風味美食之一了,不僅走進城市,還上了酒樓餐館的餐桌。
紅菇有機魚餃
清流溪魚一魚多吃,蒸煮煎炸,花樣翻新,皆為清新一脈,誘出不少食客的讒蟲。尤是那淡水溪魚獨佔花魁,魚肉入口的細嫩爽滑,及清水蝦原汁原味、不帶任何腥味的鮮美,無不令食客垂涎欲滴,這與清流獨特的九曲十八彎水域及龍津河清澈、無汙染的水質緊密相關。
地瓜包
清流地瓜包,當地方言叫做"鬼蝦包"。說起地瓜包,可能並不是很被人所熟知,也許福建地區,比如沙縣,稱之為芋餃;寧化的燒麥,食材大抵一樣,只是外表不太一樣。而清流地瓜包的皮比起芋餃更加薄嫩,更加Q滑,並且它的餡更加美味,所以吃過清流地瓜包的人,一定會很流連於它的美味。
兜湯
兜湯是清流歷史比較悠久、經久不衰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追溯其歷史,至少有幾百年以上。無論是在家中的餐桌上,還是街上小吃店都隨處可見。
清流豆腐皮
清流豆腐皮具有香、醇、甜、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綠色食品。
賴坊花生
賴坊鄉盛產花生,賴坊花生營養價值:花生果實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及不飽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膽鹼、胡蘿蔔素、粗纖維等物質。
板鴨
精心選用上好的自然原鴨,製作出的燻味,不僅肉質勁而不爛,味道濃而不重,色澤鮮而不混,更保證了原料的真汁味,香入骨髓,令人回味無窮。
紅菇雞
紅菇煲雞湯,其味鮮美,也可藥用,有解毒、滋補功效。
炸米凍
上好的晚米用清水浸泡一夜,瀝乾磨成米漿。上點食鹽,下點熟石灰,攪拌均勻。把米漿倒入鍋中,溫火慢燒加以攪拌。米漿轉濃,成熟為糊。退火,合上鍋蓋焐上一會兒,漿糊成凍成時,米凍就成形了。
米粿
把大米用水煮熟(還不能太熟),將米舂成塊,進行加工,把肉、香菇、筍乾等餡料炒香,再將餡料包裹進白粿或者艾草粿裡。
餈粑
將糯米煮熟,放進石臼裡,用杵槌打成膠狀,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餈粑,
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沙縣芋餃
單獨吃芋子和蕃薯粉,味道都一般般;但當芋子和蕃薯粉揉合在一起時,便誕生了一道三明人偏愛的美味。
米凍皮
鍋水燒開,把磨好米漿徐徐倒入,用一細木棒在鍋中不停攪拌,畫出一個個圓圈,米漿寫均勻後,倒入炊具,猛火蒸熟,冷卻即可食用,口感上外形上酷似客家的簸箕板或粵菜腸粉。
燒餅
羅蘭燒餅位於「班厝巷」,這裡有全沙縣最地道的蔥肉餅,婚宴都是打包這裡的燒餅。
甜燒麥和鹹燒麥
鹹燒麥以粉絲、肉丁、筍丁、香菇丁混合而成,被包裹在被擀得晶瑩剔透、吹彈可破的皮中,吃時沾以沙縣獨有的豉油,鮮香爽滑,味道鮮美。
豆腐丸
沙縣豆腐丸是福建省傳統的漢族小吃。關於豆腐丸的發明,有一則有趣的傳說:從前有位大戶人家宴客,廚子不慎,將一條做菜用的鰱魚讓貓叼走了。廚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魚丸--豆腐丸。沒想到上席後,吃的人個個叫好,從此,豆腐丸便傳開了。
米包子
米包子又叫「韭菜包」,是客家祖地寧化風味小吃中的特色食品。製作工藝為將大米洗淨浸透後磨成米漿,然後倒入鍋中在溫火中攪拌熬成固狀,鏟起置於簸箕內,蘸食油揉成米麵團,製成外皮,將切成丁狀的瘦肉、韭菜、筍、菜心或者蘿蔔加調味炒熟作餡,將米麵團捏成薄皮,包上餡,蒸熟即可。
春卷
春卷是寧化客家人的傳統名小吃之一,其以大米磨漿放進蒸盤裡蒸熟成半透明米麵皮,然後切割成5寸見方的小塊裹入餡料,包成方形扁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寧化人吃春卷時習慣粘點辣椒醬再吃,味道更好。
黃粿
黃粿又名黃金粿、黃米粿,是寧化老區極富特色的傳統食物及客家特色小吃,傳統文化中吃黃粿表示本年的大豐收,象徵著安康、團圓、幸福,是饋送遠方親朋好友的佳品。早在2012年8月底黃粿就作為寧化客家特色小吃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
滷駝子
寧化駝子,實際就是特殊形狀的豆腐,它的製作工藝與遊漿豆腐相同。據說寧化最早做這種豆腐的師傅又是個駝背之人,所以人們為了把這種豆腐與普通豆腐區分開來,就把這種豆腐叫「駝子」了。駝子的含水量比普通豆腐少,所以它比普通豆腐結實,過去寧化客家人平常習慣用來做蒜苗炒駝子、五花肉燜駝子或將其做成豆腐乳等食用。
寧化擂茶
寧化客家擂茶簡稱寧化擂茶,不僅能解渴、充飢,還能清涼降火、消痰化氣、健脾養胃。由於擂茶中有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種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獨特的口感,深受客家人的青睞。
老鼠幹
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質高,營養豐富。尤有補腎之功,對尿頻或小孩尿床症具有顯著療效,故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生魚片
用的是普通的草魚,但美味不遜色三文魚。是寧化傳統名菜,橫切成薄片,灑上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是很好的下酒名菜。
豆腐宴
全套豆腐宴有"洪武豆腐"等18道菜,外觀上頗具欣賞性,孔雀、燕子、熊貓、金魚薈萃桌上,青松、翠竹、寒梅、花卉紛立盤中。
仙草糕
仙草糕是綠色的。這味仙草是原產自泰寧本地的一種野草,和米漿一起製成清香軟滑的糕或凍,夏季吃了尤其解暑。
碧玉卷
碧玉卷是福建泰寧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閩菜系。 俗名叫做"韭菜餈"。碧玉卷的餡料有葷素兩種:葷的餡料以豬肉、香菇、筍絲、酸菜、長豇豆、蔥、辣椒粉、味精、香油炒熟;素的餡料則用香菇、豆腐乾、醃菜、長豇豆、薤子等做成。
暖菇包
暖菇包有「鼠曲小草包山珍」之說。以「鼠麴草」和米漿為原料,舂打成餈,加上香菇、黑木耳、燻肉、筍絲、豆腐乾等餡料製成包子。鼠麴草是一種葉子毛茸茸的小草,春天會在田間開小黃花,泰寧家家戶戶每年都要做暖菇包敬土地神,祈禱新年的豐收。
將樂擂茶
將樂擂茶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漢族傳統名點。該茶以普通茶葉為主,加入麻籽,放在一個特殊的大缽中,用一根長尺許的木棍擂動,擂動時發出"隆隆"的聲音。
竹蓀
將樂竹蓀是福建三明將樂的特產。
大卷
大卷是將樂客家傳統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搗碎,伴入切成丁狀的蘿蔔、瘦肉、筍等原料,調入適量的地瓜粉,放籠內蒸熟後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蔥花。其味鮮美。
鴨腸
鴨腸在沸水中氽燙片刻,待微卷後撈出,與配料抖勻後淋上熱油。精確掌握火候和調料配比,讓做出的鴨甩嫩而不生,香而不老,鮮美爽口,成為佐酒下飯的不二之選。
武陵烤兔
武陵烤兔是福建大田縣特色美食,不但味鮮皮嫩,還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是愛美女性的最佳選擇。
九層粿
九層粿,是由九層不同顏色的米漿合成的一種經典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為料,磨成米漿,分成九個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適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層為紅色,第二層為淡黃,第三層為原白色,直至反覆至九層)。因此粿共九層,故名之九層粿。
石牌骨頭肉
用豬頭骨、大骨頭肉,整塊下鍋加點鹽蒸製,有一種江湖人的豪邁。
永仙雞
永仙雞是大田縣獨有的特產、將經閹割再養一年以上的農家嫩土雞宰殺乾淨後放入清水煮熟並砍成大塊,佐上一碗家釀紅酒作斟料、皮脆肉嫩,色澤金黃,酒香撲鼻,讓您體會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農家風格。
芋包
永安民間傳統小吃芋包的主料為菜芋和木薯粉。其製法是將菜芋和洗淨入鍋煮熟去皮後,與木薯粉揉搓至軟硬適度不粘手,做成芋包坯,包上瘦肉、香菇、筍、蝦米、醬油、五香粉炒熟的餡,置入沸水中煮到膨脹著浮出水面。
粿條
歷史悠久,色白細嫩、口感爽滑。搭配活肉和套腸以及永安本地特有的黃椒醬油堪稱完美佳品。
燙嘴豆腐
將豆腐塊置大鐵鍋內,加目魚、豬腳、排骨、清水等,以炭火久煨,熱豆腐小塊蘸醬油、蒜頭、冰糖等做成的調料食用,味道香甜。
活肉
活肉瘦中帶肥,不柴不膩。蘸著永安黃椒和生抽的調味醬,把鮮味提出來的同時,再給人意外的刺激。
鴨血
鴨血的獨特處在於配料的搭配,新鮮鴨血配上永安特有的黃椒和鮮醬油,鮮辣可口,美味無比!
叉叉果
選用生產期長的稻穀、細加工碾白純片,磨成漿水,將漿水浮於大鍋開水上蒸熟,捲成圓柱形,可蘸醬油、蒜頭、辣椒、芝麻油等做成的調料食用。它不用筷子吃,而是用竹子做的叉子吃。
肉脯幹
豬後腿精肉浸醃於面制的醬油中,加以配料,經一周左右,再掛在通風處晾乾,然後放入烤房燻烤而成。
蕨須包
煮熟的菜芋去皮後搗爛,與蕨粉(地瓜粉、木薯粉)揉和,以水粘手即可捏成薄胚。多用香菇、紅菇、冬筍、蝦肉、乾貝、精肉、豆芽、韭菜、蔥、蒜、豆腐乾等,包成菱狀、蒸、煮皆宜。熟後加入醬油、味精、豬油。具有皮薄餡、滑嫩易嚼、鮮美不膩、四季皆宜的特點。
清明粿
清明粿是把搗爛的清明草加入硬米磨成的漿中,在鍋中不斷的攪拌,直到水份蒸發,米粉熟透,可以塑型時出鍋,再用製成的清明團做成外皮,裡面包上餡,形狀像大餃子。
鯉魚粉
蓮子
建寧縣是千裡閩江的源頭,也是福建省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特色農業縣之一,建寧素有"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中國無患子之鄉"美譽,也是中國最大的雜交制種基地縣。
大條面
調好油鹽味精,倒少許醬油,撒上蔥花;水開後加入麵條,煮到麵條浮起,將面撈起,拌勻即可;或者加入青菜,煮好撈起來,加入麵條,同時在碗裡放入鹽,麵條煮好擱碗裡攪拌一下。
梅仙肉光餅
梅仙光餅以麵粉、豬肉、食鹽為主要顏料,把調好的麵粉放進大缸裡用木炭烘烤,幾分鐘後色澤金黃、香脆可口的光餅就出爐了。
三月三青米飯
烏飯草子葉入飯草香濃鬱,清甜可口,補脾益腎,活血強筋和明目之功效,當地百姓都學著做。從那以後,青米飯成了四十九都百姓每年三月三必吃的一道美食。
五彩石野菜餅
凍糕
福建名小吃。
孝道卜兔卜鴨
是一種燻制食品,尤其是郭氏「孝道卜兔卜鴨」更是令人稱讚不已。據說,這道獨特風味的小吃還是尤溪郭姓的先賢、《二十四孝》作者、元代秀才郭居敬首創並流傳下來的。
家鄉的味道,
是溫暖夢境的溫度,
我愛家鄉的每一口滋味,
我是吃貨,
我收藏!
來源:三明網、聚焦三明、三明旅遊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