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是中國西部齒輪城,齒輪產業在綦江已走過80餘年的發展歷程,是綦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不斷探索和發展中,綦江培養了一批齒輪行業技術人才,培育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品牌,為綦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紮實的產業基礎。
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作為重慶的老工業基地,近年來,我區在發展浪潮中乘風破浪,不斷改革創新,堅持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之路,抓住科技發展新機遇,將齒輪產業繼續做大做強,逐步從傳統的「製造」轉型為「智造」,成為綦江工業發展新引擎。
2019年8月23日,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綦江舉辦,會上,綦江被授予「中國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並與中歐協會齒輪傳動產業分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9月8日-9日,2020中國國際智能產業線上博覽會齒輪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將繼續在綦江舉行。論壇以「智聯世界·傳動全球,整合資源·共贏發展」為主題,綦江將抓住新機遇,增強綦江齒輪傳動產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內生動力,發揮智能製造在齒輪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引導行業內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回顧綦江齒輪產業發展走過的歷程,主要經歷了抗戰時期萌芽、新中國成立至三線建設時期奠定基礎、改革開放時期快速發展、二十一世紀以來提速升級四個階段,設備從簡單到複雜、技術從落後到先進、產品從零件到總成;生產能力由弱到強、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生產種類由簡到繁;從一家作坊式工廠,到智能製造基地,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之一,一步步成就了現在的「西部齒輪城」。
抗戰時期
齒輪產業在綦江萌芽
把握歷史機遇,創造輝煌產業。抗戰時期,齒輪產業在綦江落地生根,並經歷了第一次轉型,從生產汽車零件轉為生產汽車發動機配件,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39年,原陸海空軍司令部交通處機械修造廠從南京遷至綦江縣橋河鄉(現古南街道橋河),主要生產隨車工具和簡易技術的汽車零件等。產品主要有活動扳手、雙動扳手、火星塞、扳手、起子、氣門絞刀、鯉魚鉗、老虎鉗、手鑽、鋤頭、大王針,大王針銅套、制動總泵活塞,水泵蓋、分速器小齒輪、轉向軸禍杆、螺帽、汽缸銅套等。
1944年——1949年,工廠開始大幅度減少修車工具、隨車工具的生產,停止各項雜次機件的製造,轉為以汽車發動機配件為主的產品製造。
1949年,工廠主要製造的汽車零件有活塞、活塞環、活塞銷、曲軸軸承,連杆螺栓及帽、連杆銅套、時規齒輪、汽缸套、板彈簧、進氣門、氣門套管及銼刀等。
新中國成立至三線建設時期
奠定產業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經濟,綦江齒輪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至三線建設時期,綦江抓住機會,鼓足勁頭乘勢而上,創造了共和國汽車工業歷史上的「五個第一」。
第一批汽車齒輪:新中國成立初期,綦齒的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汽車制配廠生產的主要產品是活塞、活塞環、連杆軸承。1952年開始新中國第一批汽車齒輪的製造。當時條件簡陋,沒有技術人員和齒形加工設備,工人用刨床刨、銼刀銼,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齒輪的歷史。1953年8月,國家定點綦江汽車配件廠(綦齒傳動的前身)生產汽車齒輪。
第一臺企業車變速器:1952年8月28日,中央軍委總後勤部一道命令傳到綦齒:試製10臺嘎斯-51汽車變速器於「十一」前送北京,向國慶獻禮。9月10日完成10臺變速器的試製任務。總後勤部把這批變速器裝車後在康藏公路上作實地行車試驗,達到了3萬公裡試車不出故障的要求。
第一條齒輪生產自動線:1958年至1959年,綦江汽車配件廠開展以「機械化半機械化、自動化半自動化」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技術革命、技術革新運動,在產品開發、工藝技術、製造裝備等方面實現全面進步。1959年,新中國第一條單緣齒輪生產自動線建成,奠定了綦江齒輪在中國汽車齒輪行業的地位。
第一輛25T紅巖QJ-370重型自卸車: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綦江曾製造出上百輛各式汽車:小猛進、大猛進,大翻鬥370,山城吉普212、紅巖越野260。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定點綦江汽車配件廠生產亞瑪斯重型汽車配件,以支援我國礦山和冶金工業的發展,綦江成為國家礦用自卸重型汽車底盤配件生產基地,並於1965年9月試製出仿蘇聯瑪斯-525重型礦用自卸車,這就是中國第一輛重型自卸車:紅巖QJ-370重型自卸車。
第一輛CQ260紅巖軍用越野車:1965年,綦江汽車配件廠參與國家引進法國貝利埃重型汽車技術,生產6T越野車的變速器、取力器、分動箱、絞盤箱總成及橋齒輪,為新建的四川汽車製造廠配套,為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開始錐齒輪和重型機械變速器的生產。1966年6月,在原來的加一車間成功組裝出了第一輛紅巖CQ260軍用越野車。其後幾年,先後試製了32輛紅巖CQ260汽車。
改革開放時期
發展新篇章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綦江齒輪產業開啟了發展新篇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發的新產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1985年,綦齒開始引進西德ZF公司機械變速器系列製造技術。產品有Ak6-90、S6-90、5S-111GP、GV90四種變速器。
1991年,綦齒115種自製零件通過德國ZF專家鑑定。
1992年,自行開發的EQ140平原和高原強化型後橋錐齒輪獲得國家專利;12月,綦齒獲得出口經營權,並躋身國家「九五」重點企業。
1998年,綦齒開發生產的QJ506變速器、PR101取力器、PF60取力器和洛克威爾橋齒輪一次性通過國家級專家鑑定。
1999年,綦齒獲重慶市「重合同、守信用」先進企業稱號;QJ805變速器取得國家經貿委統一頒發的《國家級新產品證書》;ZFS6-90變速器通過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齒輪專業協會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認定為名牌產品;QJ805變速器、C214索瑪系列橋齒輪通過重慶市重點創新產品鑑定。
二十一世紀以來
製造向智造轉變
上世紀90年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綦江工業面臨轉型困境,齒輪行業受市場衝擊,全區齒輪企業數量由最高峰時的200多家減少至120多家。
逆境中,綦江齒輪產業不斷調整戰略,謀求革新,轉機建制,尋找突破,確定了以提升產品質量為主,通過「產業核心技術 資本 產業」三位一體多方共贏的發展新模式,逐步實現轉型,交出了一張張喜人的成績單。
2002年,原綦江齒輪廠與湘火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合作,組建成立了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
2004年,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隨重慶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整體重組併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
2005年6月,綦齒傳動公司完成股權轉讓,資產重組。湘火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將持有綦齒傳動公司的股權轉讓給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
2006年,鄭州宇通出口古巴7500臺整車裝船儀式,其中自製底盤7000臺全部使用「綦江」牌變速器。「綦江」變速器隨整車走出國門,相繼出口到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008年,綦齒傳動公司隨重慶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整體在香港上市。
2017年,智能製造基地(40萬臺中重型車用變速器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成立。基地總投資54048萬元,建築面積40696m2,按照智能化製造要求,引進先進的工藝設備總數183臺(套),年產20萬臺中、重型車用變速器。
2018年,綦齒傳動智能智造基地舉行投產儀式。綦江圍繞「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就工業發展思路進行重新梳理和論證,立足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緊扣「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3個關鍵詞,加速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的增長點。
2019年,荊江半軸等企業獲市經濟信息委重大新產品認證;綦齒傳動公司「複雜修形齒輪精密數控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綦江中重型車用變速器殼體柔性加工生產線示範應用項目「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驗收。
2020年,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全力突破重卡市場,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全新一代重卡變速器產品——S變速器、十二擋大扭矩輕量化重型商用車用變速器正式下線,標誌著綦江齒輪產業創新驅動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的一步。
記者 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