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道略音樂產業、周先知
本篇文章略長,建議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人留下
最新一期《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嘲諷高進唱歌很土,不當言論引發眾怒。然而高進也沒有任打任罵,一再反駁,場面一度十分熱鬧。因此也帶來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這期節目中,高進搭檔動力火車,聯手翻唱了「還珠」主題曲《雨蝶》。高進的嗓音沙啞粗獷,動力火車老辣依舊,既有質感又非常好聽。三位大叔的合作很有年代感,滿滿的回憶讓蘇有朋感慨萬千。
但是丁太升卻毫不留情地點評道:「動力火車的聲音一出來,就帶給我們滿滿的年代感,讓我們回到了90年代的後期,然後高進的聲音一出來,就覺得,哇哦,好土哦!這個「土」呢,首先是年代感太重了,其次就是高進的聲音,這個聲音其實是九零年代甚至更早的唱法。高進作為80後的音樂人,音樂審美觀怎麼可以這麼落後。」
於是高進解釋道:「我的音樂紮根在生長的土壤和血液裡,我生長在東北,你讓我唱藍調布魯斯,我真的唱不了。就像我也不能逼你長得很帥一樣,這個沒法共識。」
然後高進反問道:「請丁太升老師給我一個標準,什麼樣的音樂是洋氣,什麼樣的音樂是土的。」
丁太升將《一人飲酒醉》和王力宏的歌相比較,稱那種喊麥是「土」的,王力宏的音樂是高級的。
高進:「王力宏老師生活在洛杉磯,我從小生活在東北農村,難道東北人沒有資格做音樂嗎,如果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難道就不能寫歌嗎。」
丁太升:「二手玫瑰樂隊從小聽二人轉長大,但是,他們卻能把來自土地的『土』跟搖滾樂的靈魂相結合,紮根東北又廣為流傳,音樂性也很強。我覺得你吃虧在你有些局限性,你應該打破一些對自己的成見,不要局限想像力和眼光。」
高進:「音樂人都想做高水平的音樂,但是,有能力做高水平音樂的人並不多,不是腦子裡不想,是達不到這種能力,但是,他們也有資格做音樂。」
郝雷:「音樂市場中,有陽春白雪,就會有下裡巴人。高進,可能私下裡我們是好朋友很多話我不會說出來,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你現在從事的所有音樂都是你特別特別擅長的,你是否可以突破你的舒適圈,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會比較合適。」
高進:「接受接受。」
丁薇:「如果剛才我們在討論什麼叫『土』,什麼叫『鄉土』,其實我認為動力火車就是一個非常棒的鄉土音樂,他讓我們聽到田野的聲音,聽到高山的聲音,非常自然。高進你的這一套,一定是可以的,但是作為一個音樂人來講,我們會希望你可以擴張一下自己的審美。」
獻上視頻
1
「土」是一種風格,高進沒有
在丁太升開始他的點評之前,高進談了自己和王力宏同去的一臺晚會上,沒有記者採訪他的慘澹經歷,接著他說:「我不是在賣慘,因為我這個年紀,吃得起、穿得暖、家裡有老人孩子,我覺得挺好了,我不求其他的。就是但凡認可我的舞臺,我就多唱兩首,不認可我就少唱兩首,這就是我現在的態度。」
這番話,看似豁達,其實就是他的問題所在。綜藝節目之所以給音樂人一個舞臺,給的不是認可,而是一個讓你獲得認可的機會。如果你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你應該去反思為什麼沒被認可?而不是少唱兩首就算了。
同時這段話映襯出了他做音樂的態度——安於現狀。他說到了這個年紀,吃得起穿得暖有美滿的家庭就夠了。那麼其實,我很好奇音樂對他來說是什麼。
他在後來反駁丁太升的時候,說他的生長環境以及接受的音樂教育限制了他的音樂水平。他說他不是不想做出更有水平的音樂,是做不到。但是,我沒有看到他的「想」。
從唱作人的舞臺到天賜的聲音,我沒有看到他對音樂的探索,沒有看到突破,他甚至不願意去反思,只把這一切歸咎於外界。但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是內生性的,它來自創作者對內心無止境的求索,每一次創作上的進步都必定來自一次深刻的自省。
或許他的自信來源於,他覺得他的歌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就是因為他的歌就是紮根於他生長的土壤之中的,丁太升不應該用「土」來貶低他。
丁太升的「土」也的確用得很不恰當,因為高進的歌,之所以火,不是因為「土」,而是因為「通俗」。就像後來丁薇點評的,如果要說「土」,那麼動力火車就很土,這種土是讓我們能聽到他生活的一方水土的那種自然。和單純的「通俗」不一樣。
就拿我最喜歡的伍佰來說,電影《地球上最後的夜晚》裡,那個戴著白色禮帽的男人笨拙地扭起舞步,拿起帶線的話筒,唱起「愛桑了你,將一切都抹去,我靜靜悄悄默默淡淡地自住呼吸……」。你難道不會覺得,那種歌就和任何一個KTV包間裡聽到的歌聲沒什麼差別,在同樣不分平翹舌的南部小鎮上。
但是為什麼伍佰可以是閩臺人民的精神領袖,因為聽伍佰的歌就能聽到閩臺那片土地,他的聲音抓來那片土地上的味道,再揉進他的歌裡。好的土文化,是具有生活感的,它具有紮根於土壤的生命力,和那些輕飄飄的、轉瞬即逝的、空洞泛化無一物的口水歌不一樣。
所以呢,「土」是一種風格,但是高進沒有。
2
「批評」是一種善良,丁太升不懂
樂評人雖說是丁太升的職業,他也屢屢因為點評言辭過於激烈而上熱搜。但神奇的是,他並非是為了節目效果故意那樣,節目也只是將他的這種愛好順手推舟收割熱度而已。
點開丁太升的微博你能看到,日更頻率最少不低於一天一條,最高可以一天二十條,內容五花八門,但大部分都可以用「逮啥噴啥」來形容。
他的批評用「噴」來形容其實不太合適,因為大多數其實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從中也能看出他的文化素養。他對藝術也頗有研究,但是說話的藝術可以說是一點都不懂。
很多時候他的批評其實都一針見血,就像這次說高進「土」一樣。從後來其他樂評人委婉地提醒高進要擴張音樂審美,走出舒適圈。可以看到,其實大家都知道高進的問題所在,但是沒人願意直接點明。
我一直都相信這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會誠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只是單純地希望這世界變得更好。所以我佩服丁太升無懼罵名,堅持不懈地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不滿,這是有英勇在裡面的。但同時我也很遺憾,因為這樣好的勇氣,它沒有一件溫柔的外衣,我也看不到它誠懇的內核。
高進對他的反駁有點邏輯不清,暴露了他的認知局限,但我並不覺得他可笑。因為在後來其他樂評人換了種說法說出丁太升的意思的時候,他也虛心接受了。反而我覺得丁太升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憎惡醜陋和鄙俗,那麼你需要警惕你的批評是否同樣醜陋。
因為真正的、有益的批評,是善良的。
3
審美是一種水平,老百姓不足
86歲爺爺聽鄧麗君的歌
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種情況——身邊的長輩對最近的流行歌曲一概不知,嘴邊仍然在哼唱幾十年前的老歌。
不光是他們,就連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仍把那些老歌當成是「復古弄潮」。
那個年代鄧麗君明面上被批作「靡靡之音」,暗地裡直教人關起門來躲在被窩裡偷偷地聽。
那時候社會風氣沒那麼開放,農民和「新城裡人」佔了大多數,他們離藝術教育遙不可及,但在骨子裡有一把審美的無形標尺。
因為覺得不一樣,所以稱其為靡靡之音;因為實在覺得好聽,所以在無人的夜裡欲罷不能。
在人們貧瘠的藝術荒漠裡,沒有一粒風沙不渴望綠洲。
現當下正值流量時代,不止影星、歌星能夠賺大錢。迅速躥紅的流量網紅也能夠接到價格不菲的廣告代言,其叫價的誇張程度不比明星差多少。
為了躥紅,可謂有點沒下限。
旋律洗腦的《學貓叫》;
看著很不舒服一大姐——郭老師的郭言郭語;
被群嘲得不行但是也火得不行的火箭少女101的《卡路裡》&《要嗨森》;
最無語的是左右手畫龍和彩虹的《野狼disco》居然在2019各大衛視的聯歡晚會上演……
我差點以為2020是狼年呢!
是不是神曲演唱者無下限,老百姓無知跟風,電視臺導演為了收視率就要把審美的標尺折斷,將土味進行到底啊?
真心想回到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那個時代民謠很校園,搖滾很躁動,流行很催淚,那時的文藝從業者有態度,人民可以為了藝術自由而革命。
丁太升的點評沒說錯,動力火車一開口,人們90年代的回憶瞬間湧入心頭,而高進……
讓人不舒服的並不是高進那廣場舞必跳般的音樂作品,而是他那種「我土我有理,我在東北農村長大所以我歌土也沒毛病」的態度。
這一次,資深樂評人丁太升又被網友們罵了,點開他的微博主頁,簡介上寫著:你愚蠢你的,我冷漠我的,互不打擾。
我想這一次,總有人應該站出來發聲。中華民族已經崛起了,在此次疫情之下,更是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中華人民的審美、藝術鑑賞水平不能再讓外人看輕!
最後獻上丁太升點評高進後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