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烏斯·馬略
馬略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羅馬共和國快要病入膏肓了。在羅馬共和國的鼎盛時期,拳打半島小部落,腳踢高盧野蠻人——羅馬人以極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義大利半島稱王稱霸。
但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把羅馬共和國打出了內傷。
當時的羅馬是個典型的農業國,自耕農數量很多。在以往,不管是徵服周邊部落,還是抵禦敵人入侵,羅馬公民都是自發的、保家衛國式的參軍打仗,是榮譽感和歸屬感讓他們所向無敵。
但是,依賴土地的國家總會經歷一個階段,那就是土地兼併時期。如果沒有長期的、規模較大的戰爭,羅馬人出外打仗很快就能回來,不耽誤耕種。但是一旦長年累月在外打仗,或者傷亡嚴重——無力耕種或者荒廢的土地,必然會被貴族和大地主兼併。
第二次布匿戰爭
漢尼拔戰爭,就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長達16年的戰爭破壞了自耕農與土地的直接聯繫——漢尼拔無意中給羅馬共和國埋了一顆大炸彈。
為國徵戰十多年的士兵回到家,發現土地早已荒廢,有些則已經被家人賣給了大地主。失去土地的老兵越來越多,他們只能擠進城市,靠打零工、領救濟勉強餬口。按照慣例,這樣的「無產者」是不需要服兵役的。
於是,羅馬共和國真正的問題顯現出來了。兵力嚴重不足,戰鬥力銳減,貧民卻擠滿了城市。而大貴族越來越富裕,元老院又不肯給貧民分一些「肉湯」,內部矛盾越來越嚴重。
羅馬人首先在對外戰爭中發現了問題,很明顯,羅馬軍隊越來越弱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就是想給無產者土地,回到那個「人人有地種」的時代——但大貴族是不會把嘴裡的肉吐出來的,所以元老院弄死了格拉古兄弟。
內部矛盾重重,對外戰鬥力銳減,羅馬共和國重病纏身。被抓住的朱古達
蓋烏斯·馬略是個平民,出生於羅馬遠郊,他趕上了「好時代」。
「亂世出英雄」的意思,就是困境當中會出現大量有才能的人,馬略就是代表。雖然受教育程度低,但馬略能吃苦,所以在軍隊中順風順水。
個人認為,共和國時期的羅馬最大的優勢,就是絕大多數官員都有從軍經歷。戰爭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問題,執政者親眼所見,就會真正產生危機感——這是那些沒上過戰場的貴族無法理解的。
馬略在軍中的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羅馬共和國再不變革,會死的很慘。
公元前112年開始的「朱古達戰爭」,給了馬略一個好機會。北非的努米底亞統治者朱古達,以前盟友的身份,開始挑戰羅馬。古羅馬歷史學家阿庇安記錄了羅馬軍團來到非洲之後,是多麼的混亂:「在這支軍隊裡……沒有任何的紀律約束……士兵在任何時間都能擅離職守。士兵和那些隨軍小販日夜廝混在一起,他們搶劫、互相爭奪牲畜和奴隸……由於遊手好閒和放蕩行為引起的各種災難般的事情都能在這支部隊裡找到。」
於是,第二年羅馬軍團被包圍,解除武裝後屈辱的逃回了羅馬。
日耳曼人
從後來的戰況看,朱古達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強,羅馬軍隊的失敗完全因為輕敵墮落——這一點又無可奈何,因為拉低了「徵兵線」,一些本來不需要服役的「無產者」被迫上了戰場,他們連自己可保衛的土地都沒有,哪還有心思打仗?
讓羅馬各階層都震驚的是,不僅北非的戰爭失利,羅馬在北方的戰爭也不斷失敗。公元105年的阿勞西奧戰役,日耳曼人大勝,12萬羅馬將士只有10人生還……
這樣看的話,羅馬共和國已經病入膏肓,再不下一劑猛藥,必死無疑。於是,從公元前104年開始,馬略連續5年被選為執政官,從元老院到貧民都支持他的改革——戰爭最能刺激羅馬人,元老院也明白,命比錢重要。
馬略改革屬於軍事改革,核心內容就是把公民兵役制改成了募兵制,符合條件者自願入伍,服役期為16年,由國家供養,有薪酬。而且,士兵退伍後可以分得土地。當然,圍繞這一核心,還在軍團組成、武器裝備等各方面有所變化,極大的強化了羅馬軍團的戰鬥力。
馬略改革同時解決了羅馬共和國的兩個問題,募兵制讓底層貧民有了穩定的去處,緩解了社會矛盾;與此同時,募兵制極大的增加了戰鬥力,士兵們開始為「未來」而戰。
馬略是一個優秀的軍人,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改革家。但是,他應該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改革會對羅馬歷史帶來遠超軍事範圍的影響。
在馬略改革之前,執政官是羅馬軍隊的最高統帥。但執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雖然戰爭時期統帥能以「前執政官」的身份連任統帥,以保證前線戰事指揮不混亂——但本質上軍隊是屬於羅馬共和國的,大多數時間元老院的影響力更大。
馬略改革大大強化了統帥在軍隊的權力,士兵「職業化」也讓他們加強了與指揮官的內在聯繫——這都導致了「軍隊私人化」傾向。
正因為這樣,控制軍隊的統帥,開始了爭權奪勢的鬥爭。毫無疑問,馬略的動機是保護當時的羅馬共和國。他給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下了一劑猛藥,表面上容光煥發,其實內部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我不認為馬略當時能想的多麼久遠,但歷史就是這樣,你的選擇所產生的影響,是個人無法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