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海外刷卡不慎,極容易遭遇偽卡侵害,出現明明人在國內,信用卡卻莫名其妙在國外被盜刷的情況。眼下又到了清明小長假了,不少人都有出國旅遊的打算。可萬一在海外遇到了偽卡盜刷這種糟心事,該怎麼處理呢?
文 本刊記者/邢 力
「
喂,請問您是XXX女士嗎?請問您X天前有沒有在XX發生過一筆XX元的消費?」如今許多國人在海外刷國內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後,會接到來自國內銀行客服人員的電話。這是因為如今海外刷卡不慎,極容易遭遇偽卡侵害,出現明明人在國內,信用卡卻莫名其妙在國外被盜刷的情況。
人卡在國內 交易在國外
劉明德(化名)今年48歲,2011年3月,劉明德的兒子準備到美國留學深造,為了方便兒子在國外生活,劉明德特意為兒子辦理了一張銀行卡。
「我是XX銀行的白金卡客戶,根據銀行針對該卡型提供的VIP服務,我用自己的白金卡為兒子申請辦理了一張附卡,主要用於他在美國消費使用。」原本以為使用銀行卡方便快捷,可不料就是這張小小的卡片卻給劉明德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2013年5月至7月,劉明德的兒子放假回國,一家人許久未見,自然格外親近。然而6月27日,劉明德的兒子劉斌(化名)在國內通過網上銀行突然發現,其所持有的附卡,居然於6月15日在紐約分三筆消費支出1848.35美元。
劉斌一看,嚇了一跳,自己明明身在國內,卡也在身上,6月15日當天並無任何消費,這近2千美元的消費支出從何而來?當劉斌把這事告訴爸爸時,劉明德起初並沒有十分在意,以為是銀行的系統出了錯誤,就在第二天通過電話向銀行客服查詢,可得到的結果卻是該卡被證實確有消費。
人和卡都在國內,怎麼會在國外進行消費?劉明德在不解之餘決定要向銀行討個說法。
幾經周折法院調解獲賠
經過私下裡的多次溝通,銀行不認為自己存在過失,但對於為什麼會出現上述問題,銀行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對此,劉明德深感不滿。
「我按照銀行流程提出了書面爭議申請,可幾個月過去,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我遭受了損失不說,關鍵是搞不清原因讓人十分鬱悶,時間久了不知道會不會對我的個人信用產生影響?」
眼看協商無果,劉明德便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銀行賠償自己的存款損失人民幣13729元,並承擔利息損失。
在準備向法院起訴時,劉明德通過熟人將問題反映到了該銀行的總行,經過總行調查,發現這三筆交易原來是「偽卡交易」,「責任應由發卡行自行承擔」。
至此,劉明德才得知自己遭遇了高科技犯罪,銀行卡被人偽造後盜用消費。但如果要去美國進行刑事立案,成本過高,所以劉明德仍舊選擇追究國內銀行的民事責任。
在劉明德看來,他與銀行之間有明確的合同關係,銀行應當保護儲戶的財產權益不被侵害,其未盡到保障交易安全的義務,理應賠償損失。
法庭上,因該銀行總行已就此問題進行調查,並提出了處理意見,銀行負責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表示願意賠償劉明德的全部損失,最終銀行一次性賠償劉明德存款損失137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