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徐臻 創新專家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編輯丨illa
引言
2020年伊始,一種新型病毒在世界範圍傳播,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挑戰。為了戰勝新型病毒,我國率先實施了史無前例的超長春節假期,大家終於有時間坐下來思考人生。上一次因為病毒坐下來思考人生的人是牛頓,據說他當時悟出了萬有引力公式。
圖表 1 蘋果砸牛頓
1665年,黑死病在歐洲肆虐,劍橋大學也因此關閉了,22歲的牛頓回到他母親家中。次年的某一天,牛頓坐在花園的蘋果樹下,陷入了沉思。他最近的研究主題是天體的運行規律。觀測結果表明,包括地球在內的六顆行星(當時只發現了六顆)是圍繞著太陽在轉動的。
這是為什麼呢?在他的腦海裡一直顯現著這樣一個模型:六顆行星繞著太陽轉圈圈。想著想著,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到他頭上。在疼痛之餘,在他的模型裡瞬間出現了一隻蘋果。除了太陽和六顆行星,還有一隻蘋果。更重要的是,這隻蘋果沒有一起繞著太陽轉圈圈,它在往地球跑——砸在牛頓頭上了!
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蘋果會往地球跑?它沒有和行星一起轉圈圈,也沒有往太陽跑,而是往地球跑。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它離地球比較近,而離太陽非常遠。靈光一現,在牛頓的腦海裡出現了萬有引力公式的雛形,距離(r)應該放在分母,距離越小引力越大。至於是距離的幾次方,回去做實驗就知道了。想到這裡,牛頓騰地站起來,趕緊回去記錄這個重大發現。
圖表 2 萬有引力公式
在上面這個虛擬的故事裡,牛頓的創意來源於兩個關鍵的觸發因素。一是他在大腦裡構建的行星繞太陽運行模型,二是那個蘋果。他原來思考的焦點是太陽和行星之間的力的性質。當蘋果出現時,這個外界因素導致他的思考焦點轉移到了蘋果上,進而引發關於蘋果運動原因的思考。也就是說,當我們聚焦一個問題在思考時,外來的輸入會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向,也就創造了產生新點子的可能。
史蒂芬·詹森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中特別強調外界環境對創意產生的作用。他的觀點是把創意產生的過程比作完成一幅拼圖。當環境中具備了創意拼圖需要的所有碎片,通過某個大腦把碎片拼成一個拼圖整體的那一刻就是創意誕生的時刻。所以,他認為偉大的創意需要慢慢發酵,等待所有拼圖碎片集齊那一刻的到來。就像達爾文用了30年時間來孕育並逐漸發展出進化論。
其實,根據當前人類的教育水平和網際網路查閱信息的便利程度,通過主動思考和一些方法的引導,每個人都可以快速產生所需的創意,解決我們日常面臨的各種難題。讓我們從大腦的神經學基礎開始探討這個可能性。
思考的神經學本質
2.1 大腦由神經元構成
兩千多年前,人們以為我們是用心來思考的。有很多詞彙現在還得到保留,比如「心思縝密」、「心想事成」、「專心致志」、「一心不能二用」等。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大家都知道大腦才是我們思考的載體。所以,應該是寫做「腦思縝密」、「腦想事成」才更貼切。當然,只要不影響語義的傳遞,改不改這個字其實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麼,大腦是如何思考的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大腦的構成。
https://pixabay.com/vectors/brain-anatomy-physiology-human-153550/
圖表 3 大腦圖形
在2020年1月份的福布斯富豪榜上,財富超過1000億美元的富豪只有三位:傑夫·貝佐斯、比爾·蓋茨和伯納德·阿諾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1000億,只要把美元換成神經元就可以。是不是瞬間感覺自己很富有的樣子?
人類的大腦長得像個大核桃,其用於思考的主要細胞就是神經元。每個人腦袋裡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按巴西神經學家蘇珊娜·埃爾庫拉諾-烏澤爾的測算則是860億個)。如果你對1000億美元沒有特別感覺的話,可以在晴朗的夜晚抬頭仰望一下星空,天上那條銀色的星河能夠給你更直觀的感覺。
https://www.pexels.com/photo/sky-space-dark-galaxy-2150/
圖表 4 銀河系
1000億接近於銀河系恆星的數量。也就是說,每個人腦袋裡都裝了個銀河系哦!或者說,每個人的腦袋裡都裝了個小宇宙。這個小宇宙是如何形成思考活動的呢?思考活動本質上就是大腦中神經元的活動總和。
雖然我們人類自認為是最聰明的物種,事實上,我們的神經元和自然界最簡單的水螅神經元在功能上卻是驚人地相似。一般都認為魚是沒有智慧的,可是豬齒魚(Tusk Fish)卻會用嘴銜著貝殼一遍遍往石頭上砸,因為砸開後它就可以吃到裡面的肉。所有物種的神經元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工作原理,人類也不例外。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神經元的細胞結構。
圖表 5 神經元
單個神經元的結構如上,包括樹突(左邊)和軸突(右邊)兩部分,分別負責接收信號和輸出信號。樹突負責接收信號,有很多分支,長得就像一棵樹的樹杈。樹突接收到足夠強的信號後,會在神經元內部形成一個電脈衝。這個電脈衝會沿著細細長長的軸突傳遞到軸突末端。
樹突形成電脈衝的過程就像古代用來計時的欹(qī)器。欹器的水滿了會自己倒水,樹突的信號強了會形成電脈衝。欹器的形狀類似沙漏,通過兩個耳朵懸掛起來。其底部較厚而收尖,重心偏下,利於空瓶時向下垂直;開口薄而大,盛滿水時重心上移並偏向一側,會導致欹器側翻倒水;水倒空後空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恢復垂直。在上面放置勻速滴水,則形成周期性自動滴入水、傾倒水、空瓶立正的循環。(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公廁的定時衝水水桶。)欹器接水的過程就像樹突從四面八方接收信號的過程。
當信號足夠強的時候,就好比欹器內的水位達到了觸發側翻的水位。此時欹器側翻倒水,類似於神經元樹突內產生了一個電脈衝,並沿著軸突向下傳遞。欹器清空後可以繼續下一個周期,類似於神經元的樹突內恢復初始狀態,準備接收下一波信號。
軸突是個細細長長的結構,末端也分叉成許多細小的分支。樹突產生的電脈衝會以固定的電平傳遞到軸突末端的每一個分支上。最長的軸突達到一米多長,可以讓電脈衝傳遞到身體的任何一個角落;而其末端的大量分支可以讓軸突連接到不同的神經元或者其它的目標細胞(比如肌肉細胞),從而使我們可以自如地掌控身體。
圖表 6 突觸
神經元之間互相連接,形成了人體的神經網絡。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部叫做突觸。突觸中間是一條大約20納米的縫隙,稱為突觸間隙。突觸間隙的一邊是上一個神經元的一個軸突末端,另一邊是下一個神經元的一個樹突分支。當電脈衝到達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端時,會導致軸突往突觸間隙裡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也稱為神經遞質)。
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漂過突觸間隙,來到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上,和上面的接收器(稱為受體)結合,使得樹突上的鈉離子(Na+)通道開啟。因為神經元外部的鈉離子濃度高於神經元內部,所以鈉離子就從該通道湧入下一個神經元內部。隨著鈉離子(注入欹器的水)的增加,正電荷越來越多,下一個神經元樹突內的電平(欹器內的水位)也越來越高。
當樹突內的電平超越某個門限值(欹器側翻水位)的時候,一個新的電脈衝(欹器側翻產生的水流)產生了,並沿著其軸突繼續往下傳遞。信號從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到下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的整個傳遞過程還可以用鐵人三項賽來做比方。神經傳導物質從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端遊到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受體上就類似於第一項的遊泳,而神經元樹突內聚集鈉離子的過程就類似於第二項的自行車,從樹突到軸突的電脈衝則類似於最後的長跑。
一個信號經過這三個階段從上一個神經元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一個神經元能長出成千上萬個突觸。大腦裡的這1000億個神經元通過幾百萬億個突觸連成了一張巨大的神經網絡,其主要工作就是單向傳遞信號。神經元內部是從樹突向軸突單向傳遞電脈衝,神經元之間是從軸突向樹突單向傳遞神經傳導物質。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神經網絡出現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解決在細胞間快速分享信息(傳遞信號)的問題,本質上是多細胞生物體內的通信網絡。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這個通信網絡演化成了單向傳遞的。
2.2 思考的本質
現在可以談一下思考是什麼了。思考活動本質上是所有神經元的活動總和。也就是說,某一個時刻的想法其實就是這個時刻下所有神經元狀態的快照。在某個時刻下,被激活的神經元裡面有電脈衝,沒有激活的神經元裡則沒有電脈衝。如果把有電脈衝的神經元標識為「1」,沒有電脈衝的神經元標識為「0」,我們就能得到一個由1000億個神經元的「0」、「1」狀態組成的集合,這個集合就是這一刻大腦裡的想法。
這就好比是一幅1000億像素的圖像,而且是一個三維的立體圖像。你可以想像一個長、寬、高各由10億個燈泡組成的立方體,其中被點亮的燈泡形成的圖案就是這一刻大腦裡的想法。隨著燈泡的不斷點亮和熄滅,這個立方體呈現出變化的圖案,就像我們的思考過程。
進一步說,這幅思考的圖像還被分成了兩部分:意識和潛意識。通俗地說,意識是「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而潛意識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你也許有過這種經歷:明明知道前面走來的是自己認識的人,但是卻想不起他(她)的名字。尷尬地打過照面後,走出不遠,對方的名字卻突然閃現在腦海裡。沒想起來的時候,名字還在潛意識裡;想起來的時候,名字就跑到意識裡了。
意識所在的腦區是前額頁皮質,而潛意識的部分則對應的是除前額葉皮質之外的其它腦區。大腦最外層的六層神經元叫大腦皮層,而前額葉皮質則是大腦皮層在額頭的那部分。人類大腦皮層有160億個神經元,遠遠超越其它物種。並列第二的紅毛猩猩和大猩猩只有 90 億個。人類因為有如此強大的硬體,才得以發展出高級智慧,稱霸全球。大腦皮層包括前額葉皮質、視覺皮質、聽覺皮質、運動皮質等。
其中前額葉皮質被稱為「大腦中的大腦」,其功能就是計劃和決策,即主動思考。考慮一下計劃和決策能力對一個人的生存有多重要,你就能體會為什麼額頭是人體最堅硬的部位了。顯然,額頭長得這麼硬,其最初目的並不是讓我們用來頂足球的。前額葉皮質在思考的時候還真是像燈泡圖案的變化過程。我們都能感知到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就像看電影,在想像的空間裡一幕幕場景在腦海中掠過。前額葉皮質神經元點亮的燈泡圖案就是腦海裡的一幕幕場景。《盜夢空間》這部電影裡造夢師構建夢境的過程就和前額葉皮質思考的過程非常相似。
在前額葉皮質的意識中,一幕場景的構建(點亮哪些燈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我們從外界環境裡接收的輸入信息,二是我們的記憶。人體通過感覺器官從外界環境接收輸入信息,包括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嗅覺系統、味覺系統和觸覺系統,也就是《心經》裡提到的「眼、耳、鼻、舌、身」。各種輸入信息通過感覺器官翻譯成電脈衝,進入到神經網絡;再經過各級神經元的鐵人三項接力,最終到達前額葉皮質,形成我們意識裡的場景。
這個場景裡除了有外界輸入的信息,還有被場景裡各個元素激活的相關記憶。記憶是電脈衝在神經網絡中留下的痕跡,確切地說,是那幾百萬億個突觸的連接強度。原來,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突觸一直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則。「用進」即一個突觸如果經常有信號經過,說明該突觸對生命體的價值較大,神經系統會把這個突觸的連接能力做強;反之,如果一個突觸長期沒有被用到,說明該突觸對生命體的價值較小,神經系統會弱化該突觸的連接能力,這就是「廢退」。
1個電脈衝的時長大約為10ms。在「斷開」狀態下,突觸前神經元的一串電脈衝(100Hz)能夠在突觸後神經元激活1個電脈衝,並且在之後的最長10分鐘內使該突觸處於「連上」狀態。處於「連上」狀態的突觸會讓信號更容易經過這個突觸,突觸前神經元只要有1個電脈衝就能夠激活突觸後神經元的1個電脈衝,這就是「記住了」。在1個小時內的多個脈衝串能夠使突觸「連上」時間延長到24小時;而連續幾天的脈衝串激勵能使突觸「連上」時間繼續延長到1周乃至多周;再長時間間隔的重複激勵則可以使「連上」時間延長到數月、數年,乃至終生不忘。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重複是加強記憶的有效方法。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增強記憶的方法,比如理解事物的邏輯和強烈的情感也都有幫助。從神經學的定義來說,10分鐘以內的算短期記憶,10分鐘之上的都是長期記憶,這涉及到神經元內部不同的生化機制。前額葉皮質形成的場景都是短期記憶,主要是把從感官輸入的信息和從長期記憶調取出來的信息進行緩存,以便我們進行計劃和決策。對應地,「廢退」就是把已經「連上」的突觸斷開。短期記憶在超過10分鐘後自然恢復斷開狀態。
長期記憶的斷開涉及到自然衰減和主動斷開。自然衰減是神經元自身新陳代謝的結果,承載長期記憶的物質分子在代謝過程中自然會變少。主動斷開是通過1~5Hz的低頻脈衝串實現的,「連上」的突觸在低頻脈衝串激勵下恢復斷開狀態。當我們長時間處於一個噪音很大的環境時,會變得對該噪音不敏感,就是通過主動斷開實現的。
前額葉皮質在構建思考的場景時,並不是真的像電影熒幕一樣呈現畫面的所有細節,而是像單眼相機一樣,有一個清晰的焦點和模糊的背景。這個清晰的焦點就是思考的焦點,這個性質和視覺系統非常相似。視網膜最中間部分的神經元密度特別大,成像最清晰,所以在視覺系統裡存在一個視覺焦點。落在視覺焦點裡的物體特別清晰,而在焦點以外的物體則是模糊的。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視覺焦點測試。
圖表 7 視覺焦點測試
在上圖中,當你盯著坐下角的字符串時,你能看清左下的每一個字母,但同時卻看不清右上的字符串內容。事實上,你只能知道右上有一串字符。反之也是一樣。我們人類是如此地依賴視覺系統,所以前額葉皮質構建的思考的場景也就類似於看到的景象,思考的焦點就類似於視覺焦點。視覺系統只有一個焦點,思考的場景也只有一個焦點。所謂 「一心不能二用」,就是指同一時刻我們只有一個思考的焦點,這個焦點也被稱為 「注意力放在哪裡」。
但是,思考的焦點和視覺焦點是不同的,二者並不一定指向同一個事物。我們可以在目視前方(視覺焦點在前方)的同時把注意力放在周圍某一個模糊的物體上,即通常所說的用餘光觀察事物。想想諜戰片中那些負責盯梢的暗探,他們能一邊假裝做事情,一邊用餘光觀察目標。
思考的焦點落在思考的場景裡的哪個元素上,大腦就會把該元素相關的記憶從潛意識裡調到前額葉皮質,我們就感覺想起了某些事情。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要對各種可能採取的行動及其後果進行預測,這樣才能計劃下一步的行動。而潛意識裡積累的經驗就是方便我們進行預測的寶貴資源。潛意識裡的長期記憶在被思考焦點關注到的這一刻被調入意識,成為前額葉皮質中的短期記憶。
舉個例子:不論你身在何處,當你想到媽媽(思考的焦點)的時候,她的音容笑貌(長期記憶)便自然出現在你的腦海裡(短期記憶)。當然,記憶也有檢索失敗的時候,前面提到的見面忘名字的例子就是。能否成功檢索到需要的信息,取決於突觸的連接強度是否足夠強。進一步說,不僅僅是單個突觸的連接強度,還取決於該神經元建立的突觸連接有多廣泛。一個神經元連接的神經元數量越多,它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要想記得牢,除了重複記憶,也可以變著法兒記。線索越多越容易回想起來。比如我要記百香果這個單詞granadilla,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記。首先,它有4個音節,3個「a」,2個「l」,1個「i」,連起來就是「4321」。而且4個音節中的3個元音都是「a」,剩下一個元音是「i」。其次,讀音的諧音好像「瓜拿低了」,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彎腰抱著個西瓜的樣子。第三,我比較喜歡直接吃百香果肉,總是記得果肉入口時那個酸酸的感覺。第四,百香果果實的形狀像個雞蛋,平常買到的百香果皮是褐色的,但是有一次買到了綠皮(green,開頭兩個字母相同)的百香果,味道更清甜。
你可以自己找個單詞試一下多種方式記憶。具體用什麼方式、用幾種方式才能記住會因人而異,原則是建立的連接越多就越容易想起來。
思考的焦點決定了思考的方向。焦點激活的記憶裡不僅包含事物的屬性(誰)、曾經發生的事件(做了什麼),也包含了事件導致的結果(後果如何),甚至會激活當時的情緒(我的感覺),從而讓我們得到可能的行動選項及其對應的結果。最終我們會從若干個行動選項中選擇一個付諸實施。有意思的是,最終做選擇的時候,情緒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句老話來形容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就是「趨利避害」。「趨利」指的是部分神經元組成的獎勵系統通過釋放獎勵物質的方式驅動我們去做出能夠獲得獎勵物質的行為。原來,神經元釋放的神經傳導物質除了作為突觸傳遞信號的載體,也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其中有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是獎勵物質,是獎勵系統的主宰,堪稱人類的「欲望之源」,帶給我們刺激和快感。只要思考焦點調出的記憶裡有獲得多巴胺的經歷,大腦就會真的釋放一點多巴胺,而這點多巴胺則會進一步驅動獎勵系統,讓我們的決策傾向於獲得更多多巴胺的行為。
所以,這個「趨利」的「利」僅僅指的是多巴胺,並不一定真的給我們帶來經濟利益或其它收益。一方面,多巴胺是生存的動力。進食、繁衍、功成名就等行為都可以獲得多巴胺。哪怕是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務也能獲得多巴胺。缺少多巴胺的人容易得抑鬱症。另一方面,多巴胺也是墮落之源。吸毒、賭博、沉迷遊戲等所有上癮的行為都要拜它所賜。僥倖、自私、霸道等行為也是多巴胺獎勵的結果。獎勵系統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潛意識裡就完成了。當你覺得心癢難耐的時候,就是多巴胺在作怪。「避害」則是去除恐懼。大腦的恐懼中心由潛意識裡的杏仁核控制。
當思考焦點調出的記憶激活了杏仁核,我們會感覺到恐懼,進而使決策傾向於去除恐懼。這個過程完全在潛意識裡完成,我們甚至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感覺到害怕。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總之,思考的焦點除了讓我們知道有哪些備選行動及對應的結果,還會激活我們的情緒記憶,影響最終的決策。
思考的焦點受意識和潛意識的控制。因為焦點只有一個,所以控制權也只有一個。意識和潛意識就像理智與情感,二者無時無刻不在爭奪對思考焦點的控制權。如果說意識是「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人類的意識還有個特權叫「我愛想什麼就想什麼」,指的就是意識擁有對思考焦點的優先控制權。
這個特權在西方哲學被稱為自由意志(freewill)。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掌控思考焦點的能力擁有迷之自信,人類的創意才層出不窮,我們今天才能夠擁有如此燦爛的文明,並自封為地球的主宰。個人對思考焦點的控制能力通過人類社會這個放大器已經被放大了無限倍,讓某些人以為自己可以操控整個宇宙。
實際上,每個人都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生而平等。人與人的不同只在於人生經歷的不同所導致的那幾百萬億突觸的連接強度各不相同。無論從哪一天開始,只要得到足夠的訓練,當那個突觸「連上」的時候,你就具備了你所期望的能力。當然,意識對思考焦點的控制並不是7×24小時的,當意識失去控制權的時候,潛意識就掌握了思考的焦點。
有幾種情況下意識會失去對焦點的控制權。第一是睡覺的時候。神經元工作是要消耗能量的,不論是傳遞電脈衝(消耗電能),還是傳遞神經傳導物質(消耗機械能)。為此,大腦消耗了人體每天消耗總能量的25%。睡覺時我們停止主動思考,前額葉皮質處於休息狀態,點亮的燈泡大幅減少,可以節約能量消耗。第二是潛意識「奪權」的時候。
有時候周圍環境或身體內部出現了異常情況,杏仁核會將其識別為危險。這時,杏仁核除了直接調動身體作出應對動作,還會搶佔思考的焦點,以便讓意識進一步關注並處理該異常。比如周邊環境裡出現了異響,通常我們會下意識地扭頭去關注響聲的來源。還有就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常常不能夠專注地思考問題,就是因為潛意識一直在提醒我們要去關注身體的異常。
獎勵系統也會通過潛意識爭奪思考的焦點。當多巴胺在大腦裡出現的時候,獎勵系統就會主動把多巴胺的來源送上思考焦點的位置。第三可以說是意識的主動休假狀態。意識既然可以決定「我要想什麼」,自然也可以決定「我什麼都不想」。當意識放棄對思考焦點的控制權的時候,這個焦點就開始漫無邊際地「隨遇而安」了。這個狀態其實很難達到,修禪的人也許能有體會。人的欲望太多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有個念頭佔據了這個焦點。
綜上所述,意識的主動思考過程如下:先是根據外界環境的輸入和內部的記憶構建一幕場景,然後在場景裡面選取思考的焦點,根據焦點激活的記憶得到可能的行動選項,最後決策採納某個行動並付諸實施,決策過程也受潛意識裡情緒的影響。這幕場景就像想像的空間,可以任意縮放,大至整個宇宙,小到基本的物質粒子。
2.3 思維慣性和心理慣性
為什麼針對同一個問題,人跟人的觀點會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神經網絡接收的輸入信息不同,得到的幾百萬億元個突觸的連接狀態就不一樣。有些突觸你連上了他沒連上,而另一些突觸他連上了而你沒連上。
針對同一個問題,兩個大腦中調出的記憶不同,同時激活的神經元不一樣,觀點自然就不同了。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反覆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場景都是固定的,總是用那幾個思考的焦點,調出同樣的記憶,被激活的總是那幾個神經元,所以總是得到那幾個點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思維慣性。
從神經元的角度看,當某個突觸「連上」了以後,只要收到一個電脈衝就可以激活該神經元,調出其所關聯的記憶。而一旦這個連接被建立得很強大,它就很容易被激活,搶佔思考的焦點,進而主導我們的觀點。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一直重複過去做過的事情,那麼你將只會獲得已經擁有的東西。」
除了意識層面的思維慣性,還有更深層次的潛意識的心理慣性。前面提到,整個神經網絡就是一個單向信號流。在單向信號流中,只要有一個電脈衝出現,其樹突前面必定至少有一個激勵,正所謂「有果必有因」。所以,神經網絡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因果系統。我們用這個因果系統來記錄、分析外部信息,自然是符合因果的事情比較容易接受。當這個因果系統已經建立了某些因果關係的時候,不符合已建立因果的事情就會被排斥。
排斥在意識層面表現為認定該事情是錯誤的,在潛意識層面就反映在讓人覺得難受的情緒上。同樣的,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驗決定了每個人相信的因果都有不同。我們常常在會議上據理力爭,是因為自己相信的因果讓我們認定了某些事情是錯誤的;父母看到孩子的小錯誤就忍不住要訓斥,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覺得簡單的知識孩子應該也很容易掌握。
為什么女生容易生男生的氣?這是因為女生左右腦之間的神經元連接比男生多得多,於是女生的左右腦互動就比男生多,有些想法和情緒是男生的大腦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的,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男生比較笨。而女生想的則是「我都說得這麼明白了,你是故意耍我還是真的很笨?」無論是哪個結果,都和「自己選擇了一個理想的對象」這個觀點有衝突,所以就生氣了。
小到生活口角,大到國家之爭、宗教紛爭,人類社會的衝突都是不同大腦裡堅信的因果不同造成的結果。曾經有次宗教內部衝突導致了兩萬人自殺,原因是有的人相信應該用三個手指行禮,而另外的人則相信應該用兩個手指行禮。
潛意識的心理慣性和杏仁核這個腦區密切相關。杏仁核位於大腦深處中間位置,左右半腦各一個,雖然形狀長得像杏仁,但是個頭比杏仁小多了。不僅人類有杏仁核,其它物種的腦子裡也有。它是從早期物種的大腦(如爬行動物)延續到人類大腦的一個腦組織,一直擔當著恐懼中心的作用。
杏仁核在被激活後,會引發「戰或逃」反應。拿鱷魚舉例,在遇到危險時,它首先會判斷是否能戰勝對手。如果它認為打得過,就會衝上去咬一口;如果它認為打不過,就會逃跑。因此,杏仁核也被稱為爬行動物腦。杏仁核的作用就是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周遭的一切,識別可能存在的生存風險,並在識別到風險時激活身體做出「戰或逃」反應。此時身體的反應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張、手心出汗等等。
杏仁核掌管著所有的恐懼記憶。只要是意識識別為危險的場景,杏仁核會瞬間形成長期記憶,而且一輩子忘不掉。這是因為杏仁核裡的記憶物質特別豐富,這些神經元只要接受一個電脈衝就可以「連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因為杏仁核的作用。當然,前提是這個人真的被蛇咬過或者見過蛇咬人致死,這樣會激活杏仁核,記住蛇的形狀。當下次出現彎彎曲曲的形狀時,杏仁核匹配到危險信號,瞬間被激活,進入「戰或逃」的狀態,心跳突然加快,他就感覺被嚇了一跳。
幼兒是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他們的杏仁核沒有恐懼記憶,所以成人要防著幼兒拿手指去捅插座。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網上泛濫著各種事故的視頻。如果不是恐怖愛好者,建議還是不要看,因為看一遍杏仁核就記住了。給自己腦袋裝一堆恐懼記憶,以後思考焦點調出來的都是負能量,最後還不是拖累了自己的人生。
杏仁核在識別危險的時候主要是和恐懼記憶進行匹配。其中就有一類恐懼記憶叫「錯誤」,說白了就是做錯事。我們都有做錯事的經歷,清楚地知道其後果是什麼,有時是被人嘲笑,有時是損失錢財,有時是被懲罰,甚至會丟失性命乃至禍害子孫。什麼是「錯誤」?不就是根據我們堅信的因果來評判麼。數學老師堅信「1+1=2」,回答「3」就是錯誤。
德謨克利特堅信萬物由永恆的原子構成,無中生有就是錯誤。我們堅信太陽從東邊升起,所以用「今天太陽從西邊升起了?」來代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因果就是「錯誤」。只要杏仁核識別到「錯誤」,就會激活「戰或逃」反應,使我們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從潛意識裡阻止我們犯「錯誤」。
還記得「趨利避害」嗎?這也是「避害」的一種。通常認為青少年比成人更有創意,這是因為成人積累的「錯誤」記憶太多了,更容易激活杏仁核,避免犯「錯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創意點子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