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在介紹賭場貴賓廳的「兌碼」 活動時, 已提及澳門賭場所使用和流通的籌碼種類,即分為兩種: 現金碼與「泥碼」。「泥碼」(有時稱為推廣碼)只能用來下注, 不能直接兌換為現金或現金籌碼,所以又稱死碼(即chip non-negotiable), 葡萄牙文稱作fichas NN(não negociáveis)。有些貴賓廳所使用的「泥碼」會標示「Junket」的英文字眼。
至於「泥碼」 這一稱法的由來, 據說是與該類籌碼最初的顏色有關, 即淺泥黃色。
澳門賭場所使用和流通的最大面值籌碼是二百萬元(港元)一個的籌碼, 但賭圈人士稱賭廳內最大面值籌碼是五百萬元(港元)一塊, 僅用於內部結算。
賭場籌碼除用作下注外,在賭場附近商店和餐廳往往可當現金使用, 用來購物和用膳。
賭場籌碼無論是現金碼還是「泥碼」, 都是賭場的重要資產, 當然也是偽造籌碼的犯罪者覬覦的目標。賭場所使用和流通的籌碼數量龐大, 而賭場用於購置籌碼以及籌碼防偽方面的開支所佔賭場營運成本的比重不小。
賭場籌碼一般都由特別塑膠物料經特別工藝(例如燙金工藝、鐳射防偽工藝等)製成,在防偽特徵上當然會比一般麻將館使用的籌碼更佳,「泥碼」也不例外。例如, 單是鐳射防偽工藝方面, 就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刻工藝在籌碼上設置雷射彩虹模壓全息圖像標識或加密的雷射全息圖像標識。
「泥碼」只可用作賭博,不可以兌換現金或現金籌碼,按理犯罪分子應該不太願意偽造「泥碼」,因為「泥碼」的確相對難以脫手。然而, 2013年發生於澳門賭場內的一系列偽造「泥碼」 的案件在這方面敲響了警號。
原來,在很多賭場, 尤其是小型賭場,荷官通常會在賭檯上認真檢驗現金籌碼,包括使用驗碼筆、螢光燈照射等檢查方法,但對於「泥碼」,尤其是面值不超壹千元一個的「泥碼」則疏於檢驗, 往往等到「泥碼」 回收至賭場賬房後,才由賬房職員作出抽檢。
另一方面, 面值不超壹千元一個的「泥碼」(或稱推廣碼) 由於發行量大且面值較低, 本身的防偽設計也較簡單, 例於通常不會植入晶片, 荷官較依賴肉眼對籌碼外表的觀察來判斷真偽。
在2013年,一個來自中國江西省的犯罪集團觀察到了上述賭場方面在賭檯上使用「泥碼」的安全漏洞, 成功在澳門數間小型賭場行使了成千上萬的面值壹千元的假「泥碼」,但最後該犯罪集團被澳門警方瓦解。
唯識
版權聲明
本專欄一切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PDF、圖表、專欄目錄與名稱以及為讀者提供的任何資訊)僅供本報讀者閱讀、學習研究使用,版權歸屬作者所有。未經本報及/或作者本人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將專欄所登載、發佈的內容用於商業性目的,包括但不限於轉載、複製、發行、製作光碟、資料庫等行為方式,或將之在非本站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報及/或作者本人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網上公示、向有關部門舉報、訴訟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