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上午我國南海上風起雲湧,一個明顯的螺旋狀結構已經出現,這是位於我國南海上的颱風胚胎迅猛發展,見狀,我國中央氣象臺已經宣布,南海上的颱風胚胎已經發展成為熱帶風暴,宣布其為今年第16號颱風,但因為日本氣象廳暫時還未升級,因此它還沒有獲得「浪卡」的名字。
有的網友或許要問了「明明看到中國氣象局官宣颱風浪卡生成了呀?」「是不是哪裡搞錯了?」事實上,西太平洋負責颱風命名的是日本氣象廳,目前日本氣象廳認定其為熱帶低壓,也就暫時還沒有獲得浪卡的名字,中國氣象局的官宣其實真是搞錯了,說明氣象局小編不專業,現在的南海熱帶風暴暫時還是無名。
為什麼會這樣呢?正如中國氣象愛好者之前提到的,2018年6月一張關於颱風艾雲尼的照片突然引起大量討論,這事官方颱風預報部門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老師在工作。許老師正前方的屏幕上,有一張是日本氣象廳網站。每次颱風來,由於日本氣象廳(JMA)握有颱風命名權,所以「刷JMA」是預報員和愛好者的必備功課。許老師也在不停的刷JMA,看看4號颱風是否得到「艾雲尼」的命名。
當時的颱風已經在西沙群島附近,暴雨雲團已經開始在華南上岸,各項技術指標也達到了命名的條件…如果不升格颱風,勢必對海南廣東廣西的災害防禦帶來負面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但因為日本氣象廳才是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的颱風命名機構,所以只要日本氣象廳不命名,這個颱風只能是4號颱風(暫無名),而不是4號颱風(艾雲尼)。
日本氣象廳為什麼不命名?有兩個原因,第一4號颱風確實很弱,雖然技術指標都達標,但也處於可命名可不命名之間:第二就是日本氣象廳對影響自家的颱風積極,對影響我國的南海颱風一向不積極。4號颱風還算好的,像2014年在南海加強的超強颱風威馬遜,日本氣象廳就是不承認它的強度,這個有色眼鏡戴了很久了。因此,2020年10月中旬,同樣是南海上的16號颱風也是這樣,可能是日本氣象廳認為16號颱風處在可命名可不命名之間,又對影響我國的南海颱風不那麼重視,所以暫時還未命名,但它即將開始影響我國,因此中央氣象臺率先升級其為16號颱風(暫無名),而不是16號颱風浪卡。
為什麼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權不在中國而在日本手裡?原因很多,但概括起來就是日本的氣象科技家底厚,基礎研究多,以前的水平確實高出亞洲其他國家一大截,在世界氣象組織話語權大。我國最近幾年氣象水平突飛猛進,但總體而言還是和日本有差距的。尤其是像許老師這樣真心熱愛颱風又能深入研究、對各項數據資料技術了如指掌的專家,其實不算多。
颱風預報是一門苦差事,要懂大氣會編程,要看海量的歷史和實時資料,要不停的學習研究,還要寫大量的文書材料,颱風來了要熬夜盯著,颱風走了要對比歷史舉一反三,這不是敬業就能做好的,必須要有十足的興趣,還得有充沛的體力。新聞報導裡曾經提到過,許映龍老師會一幀一幀的看雲圖,一個一個颱風看背景場,存了好幾個硬碟的資料—這我完全相信,也確定許老師是貨真價實的愛好者和颱風迷。但就是這樣的專家,收入不用和明星等比,和香港天文臺的颱風專家比,恐怕也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颱風命名權我國肯定要拿回來,我國是全球檯風(熱帶氣旋)登陸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也是颱風研究、應用需求最強烈的國家,近幾年隨著近海海溫升高,近海爆發颱風增多,爭取颱風命名權不僅僅是個面子的問題,更是防災減災的現實需要。不過,要拿回命名權,要靠硬實力,當時,這個科普和事實,獲得人民日報的肯定和轉載。如今,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關於西太平洋颱風命名權這個歸屬問題又再次被提了上來,這需要讓像許老師這樣的專家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工作,也需要包括愛好者之內的社會各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