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 宋·姚孝錫
只愁春夢斷,化作彩雲飛。
芍藥被人們稱為「花仙」或「花相」,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傳統花卉,據考證在漢代長安城就有廣泛栽種。芍藥栽培在宋代的長江中下遊城市達到巔峰,不僅栽培面積大、品種多,也衍生出豐富的芍藥觀賞文化,「憨湘雲醉眠芍藥裀」是人們心目中最美的畫面,至今揚州仍將芍藥評定為其市花。
芍藥被稱為「五月花神」,在諸豔漸退的初夏,芍藥的美麗讓人耳目一新,比起雍容的牡丹也不逞多讓。芍藥不僅是美麗的花卉植物,也是重要的中藥材,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注》中就有對芍藥的記載,其後也受到歷代本草書籍的重視。在《中國藥典》中,芍藥是白芍和赤芍的藥材源植物,也被廣泛應用於傳統藥劑和現代的中成藥。
人們常常將芍藥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相提並論,芍藥和牡丹也確實很像,從親緣關係來看,芍藥和牡丹實際上本就是姐妹關係,她們分別屬於芍藥屬下的草本和木本分支。實際上,芍藥屬本身也就是一個小屬,約30多個物種,分布於從北美西部經歐亞大陸,至大西洋東部海岸的北半球溫帶地區。我國是芍藥屬的起源中心和物種多樣性中心,其中木本的牡丹類物種特產於我國,草本的芍藥類也是從我國向東到達北美,向西到達高加索和歐洲北部。
牡丹的木質莖
依據芍藥屬眾多的雄蕊和離生的心皮,該屬一開始被置於毛茛科。但其雄蕊從內輪向外發育成熟不同於毛茛科,因此該屬被提升為芍藥科,並認為其親近是五椏果科的植物。分子系統學基於基因片段研究表明,芍藥科屬於虎耳草目,但芍藥科與虎耳草目其他成員的形態差異巨大,芍藥科的近親仍然是未解之謎。
芍藥屬(牡丹)的離生心皮
值得一提的是,荷包牡丹(Lamprocapnos spectabilis)和類葉牡丹(紅毛七Caulophyllum robustum)的葉片與芍藥、牡丹的葉片極為相似,但繁殖器官結構有很大差異,親緣關係也很遠。
荷包牡丹的葉和花(圖片來自CVH)
類葉牡丹的葉和花(圖片來自CVH)
中名:芍藥
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科屬: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
俗名:離草、餘容、其積、解倉、犁食、沒骨花、婪尾春、將離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釐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藥材名:白芍、赤芍(《中國藥典》、《本草綱目》)
藥材基源:芍藥的根(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乾燥根也做赤芍)
採收炮製:白芍:夏、秋採挖芍藥根,去根莖及鬚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赤芍: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莖、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赤芍: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跌扑損傷,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6~15g。
傳統方劑:白芍湯(《麻科活人》:調脾胃,平肝木,主麻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羸瘦,身無潮熱者)白芍甘草湯(《醫門八法》:胃氣痛,證屬陰虛血燥,肝氣妄動,木克土者)當歸赤芍湯(《鎬京直指》:赤痢腹痛,裡急後重,乃溼熱傷於小腸血分)中成藥方劑:歸芍地黃丸、參芍片、桂芍鎮癇片、婦科金丹、烏雞白鳳丸、胃脘舒顆粒等。地理分布:分布於我國北方各省份,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文獻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