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M本草春秋--芍藥

2021-02-12 SUCM 本草春秋

芍藥  宋·姚孝錫

只愁春夢斷,化作彩雲飛。

芍藥被人們稱為「花仙」或「花相」,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傳統花卉,據考證在漢代長安城就有廣泛栽種。芍藥栽培在宋代的長江中下遊城市達到巔峰,不僅栽培面積大、品種多,也衍生出豐富的芍藥觀賞文化,「憨湘雲醉眠芍藥裀」是人們心目中最美的畫面,至今揚州仍將芍藥評定為其市花。

芍藥被稱為「五月花神」,在諸豔漸退的初夏,芍藥的美麗讓人耳目一新,比起雍容的牡丹也不逞多讓。

芍藥不僅是美麗的花卉植物,也是重要的中藥材,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注》中就有對芍藥的記載,其後也受到歷代本草書籍的重視。在《中國藥典》中,芍藥是白芍和赤芍的藥材源植物,也被廣泛應用於傳統藥劑和現代的中成藥。

人們常常將芍藥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相提並論,芍藥和牡丹也確實很像,從親緣關係來看,芍藥和牡丹實際上本就是姐妹關係,她們分別屬於芍藥屬下的草本和木本分支。實際上,芍藥屬本身也就是一個小屬,約30多個物種,分布於從北美西部經歐亞大陸,至大西洋東部海岸的北半球溫帶地區。我國是芍藥屬的起源中心和物種多樣性中心,其中木本的牡丹類物種特產於我國,草本的芍藥類也是從我國向東到達北美,向西到達高加索和歐洲北部。 

牡丹的木質莖

依據芍藥屬眾多的雄蕊和離生的心皮,該屬一開始被置於毛茛科。但其雄蕊從內輪向外發育成熟不同於毛茛科,因此該屬被提升為芍藥科,並認為其親近是五椏果科的植物。分子系統學基於基因片段研究表明,芍藥科屬於虎耳草目,但芍藥科與虎耳草目其他成員的形態差異巨大,芍藥科的近親仍然是未解之謎。

     芍藥屬(牡丹)的離生心皮

值得一提的是,荷包牡丹(Lamprocapnos spectabilis)和類葉牡丹(紅毛七Caulophyllum robustum)的葉片與芍藥、牡丹的葉片極為相似,但繁殖器官結構有很大差異,親緣關係也很遠。

荷包牡丹的葉和花(圖片來自CVH)

類葉牡丹的葉和花(圖片來自CVH)

中名:芍藥

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科屬: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

俗名:離草、餘容、其積、解倉、犁食、沒骨花、婪尾春、將離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50~80釐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複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釐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藥材名:白芍、赤芍(《中國藥典》、《本草綱目》)

藥材基源:芍藥的根(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乾燥根也做赤芍)

採收炮製:白芍:夏、秋採挖芍藥根,去根莖及鬚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赤芍: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莖、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赤芍: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跌扑損傷,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6~15g。

傳統方劑:白芍湯(《麻科活人》:調脾胃,平肝木,主麻後元氣不復,脾胃虛弱,羸瘦,身無潮熱者)白芍甘草湯(《醫門八法》:胃氣痛,證屬陰虛血燥,肝氣妄動,木克土者)當歸赤芍湯(《鎬京直指》:赤痢腹痛,裡急後重,乃溼熱傷於小腸血分)中成藥方劑:歸芍地黃丸、參芍片、桂芍鎮癇片、婦科金丹、烏雞白鳳丸、胃脘舒顆粒等。地理分布:分布於我國北方各省份,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文獻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焦點

  • 芍藥 將離
    芍藥名字的由來,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古人將芍藥推為花相(花中宰相),又因芍藥為草本,故又稱為草芍藥。它花大色豔,嫵媚多姿,故名為嬌容、餘容。古時人們於別離時,贈送芍藥花,以示惜別之情,所以又名將離、離草。唐宋文人稱芍藥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後之杯,芍藥花開於春末,意為春天最後的一杯美酒。
  • 了解了芍藥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讀懂經典
    分別時為何贈送芍藥?「芍藥一名可離,故將別以贈之。」因為芍藥又名「可離」,所以臨別送芍藥。這裡就要說到芍藥的其他別名了。因為常用來表示惜別之情,故芍藥有「將離」、「何離」、「離草」之稱。對於芍藥的古往今來,你知道的或許只有這麼多,其實芍藥不僅是傳統名花,也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藥材之一。其用藥歷史十分悠久,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便有收載。
  • 芍藥小故事
    相傳華佗始初嘗了芍藥的莖、葉、花,誤認為芍藥沒有藥用價值。一夜,植芍藥的窗外有美女啼哭,華佗出去看時,只有芍藥沒有美女。這樣反覆數次。華佗對芍藥說:「你自己全身上下無奇特之處,怎能讓你入藥。」說罷就返身看書。 不久又聞美女啼哭。華佗叫醒妻子,訴說此事。
  • 秦漢經方·芍藥的秘密
    秦漢經方·芍藥的秘密 芍藥者,出土秦漢經方之常用藥,早在《五十二病方》時期,芍藥已被廣泛使用。
  • 宋朝揚州芍藥甲天下?最美五首古詩詞,說盡芍藥前世今生,有彩蛋
    據說,遠在夏商周時期,芍藥就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宋朝鄭樵《通志.略》記載:「芍藥著於三代之際,風雅所流詠也」。秦朝,東漢西漢時期人們開始嘗試食用和藥用芍藥。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芍藥的培育已經比較成熟。唐朝牡丹盛行,唐朝後期牡丹開始退,讓而芍藥逐漸興盛起來,到了宋朝時期達到鼎盛時期,也可以說「宋朝芍藥甲天下」。
  • 關於芍藥的三個知識點
    芍藥的美,見過才知富貴與雅致並舉。(一)「愛情花」芍藥的種植歷史有四千多年在春秋時期,青年男女就把贈送芍藥視為愛情信物,就如現今的孩子們送玫瑰。《詩經》中《鄭風.溱洧》有這樣的詩句: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
  • 桂枝(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風溼(末二字據《本草發揮》補)。"③《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攣痛。"④《藥品化義》:"專行上部肩臂,能領藥至痛處,以除肢節間痰凝血滯。"⑤《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⑥《本草再新》:"溫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腫利溼。
  • 花中之相——「芍藥」
    芍藥為我國傳統名花之一,栽培歷史最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同時代已有栽培。在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有將芍藥作為禮物的習俗,男女相愛、友人告別時互相贈送。故芍藥又有豔友、將離、可離等別名。列唐代芍藥已。侄許多詩詞中出現,如「牡丹落盡正悽涼,紅芍升時醉一場」和「多謝花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毀春風」。
  • 芍藥的花語?芍藥代表是什麼?芍藥的養護?
    芍藥:別名將離、沒骨花,屬芍藥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花卉。
  • 漲知識了,原來詩經這樣讚美稻穀、高粱與荷花、芍藥
    《本草》白粱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有襄陽竹根者最佳。黃粱出青、冀。詩句: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鴇羽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國風·豳風 七月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小雅·甫田之什 甫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白華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閟宮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
  • 《經方實驗錄》:芍藥甘草湯證其二(附列門人治驗)(8)
    老媽(二月七日) 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滯也,宜芍藥甘草湯以疏之。
  • 歷代本草沿革之明代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具有種類繁多,產量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
  • 黃芩(歷代本草匯言)
    《湯液本草》:氣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氣濃,陽中陰也。陰中微陽,大寒。無毒。入手太陰經之劑。《象》雲∶治肺中溼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洩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心》雲∶瀉肺中之火。潔古雲∶利胸中氣,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膿血稠粘,腹疼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
  • 芍藥花語
    芍藥科芍藥屬草本花卉。原產中國以及亞洲北部。被列為中國六大名花之一。別名別離草、花中宰相,屬五椏果目,芍藥科芍藥屬芍藥組多年生草本。
  • 紀錄片丨《本草中國》全集
    ,探尋隱沒於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的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以溫暖真實的視覺力量挖掘和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深度解密中醫藥文化的奧妙精髓和悠遠歷史。《本草中國》拋棄宣講說教與枯燥傳記,通過新的視角新的傳播方式來傳播中醫藥文化,展現中醫藥的一點神秘一點有趣。
  • 火麻仁(歷代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去皮膚頑屑,下水氣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逆橫產。 《藥類法象》:辛、甘,潤。治風燥,大便不通。 《湯液本草》:麻仁,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本草》雲∶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
  • 桂枝(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衍義》:《素問》云:辛甘 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本草衍義》: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療寒以熱藥。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只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
  • 桔梗(歷代本草匯言)
    《本草》雲∶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痺,溫中消谷,療咽喉痛,下蠱毒。易老雲∶與國老並行,同為舟楫之劑。如將軍苦洩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衍義》雲∶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本草》又雲∶節皮為之使。
  • 如果不下雨可以去芍藥嶺上看芍藥花了
    另外,芍藥在紅樓夢中是一種重要的花,「史湘雲醉眠芍藥茵」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情景之一。芍藥花還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花可製作:芍藥花粥、芍藥花餅、芍藥花茶,清代德齡女士在《御香縹緲錄》中曾敘述慈禧太后為了養顏益壽,特將芍藥的花瓣與雞蛋麵粉混和後用油炸成薄餅食用。此外,芍藥花還可以製作芍藥花羹,芍藥花酒、芍藥鯉魚湯、芍藥花煎等,製作方法簡便,美味可口,功效頗佳。
  • 會心慧養——《本草經疏》載,沉香除惡氣
    |《本草經疏》載,沉香除惡氣|(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