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表現出的不同樣子,大多都是常年進化適應環境的結果。誰也不會平白無故消耗能量去做無用功,所謂大自然的智慧可能就體現在這裡。雖然南極與北極都處於地球的最頂端,但生存在這裡的物種由於生存習性的差異,也就會顯示出不同的外表顏色。
企鵝前面多為白色,後背則是深色狀態。這是因為企鵝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水中,由毛色前後色差所形成的偽裝,能夠讓企鵝很好地獵捕獵物以及躲避天敵,增加生存的機率。水下的動物從水下向上看時,企鵝腹部的白色能與水面很好的融合;從岸上向水中看,背部的顏色也能融入水底,企鵝很難被發現。
這個現象其實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光學現象,叫做「賽耶定律」。當光從上方照射到三維物體上時,其表面會表現得更亮,而下方由於陰影的存在,則會表現得更暗一些。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因此物體會被很好地辨認。
如果我們將上方的顏色變深,下方變淺,在光線作用後,整個物體的顏色就會變得更為均一,在純色背景下會更容易貼合進環境中,由此就會形成偽裝。我們把這種方式形成的偽裝稱為「反影偽裝」。
顯然,大自然中的這些精靈很早就掌握了這種技巧,能夠讓它們更好地繁衍生息。背部的黑色其實還可以讓企鵝很好地吸收熱量,這對於冰天雪地的極地來說,可能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有了外表顏色的加成,這項工作簡單了不少。
那為什麼不像其他動物全部進化為黑色呢?首先,相比較白色,黑色的毛髮需要更多的色素沉著,因此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給到這裡。而企鵝在陸地上活動時,大多是匍匐和蜷縮的,水面遊泳時也是背頸部朝上,多餘的能量用來抓條魚不更好嗎?
北極熊為什麼是白色,還是要從環境中找原因。對於生活在浮冰以及冰面上的北極熊來說,白色是很好的保護色。北極地區少有植物,北極苔原附近的凍土地帶由於常年強風,植被也異常稀少,因此依靠植被來躲避天敵是行不通的。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些北極動物只能通過自身努力去隱藏自己,所以像北極熊、北極兔、北極狐等動物大多為白色的。當然這並不絕對,像北極南部地區的一些北極兔平時就為灰褐色,冬天時毛色就會變白。
因此,我們才一直說環境才是生物性狀的決定性因素。有趣的是,北極熊的毛色也並不是白的,它的皮膚甚至是黑的。我們看到的北極熊毛髮其實是一根根中空的無色管子,折射了陽光之後,才會顯示出白色的樣子。
這種空心的管子能夠儲存更多的空氣,就像我們日常用的蓬鬆棉被一樣,用空氣更好地隔熱保暖。而陽光也能透過管子,照射到黑色的皮膚上,很好地收集熱量。
一般隨著年紀的增長,北極熊的毛髮都會老化或弄髒,因此,野生環境下的北極熊很多都是乳白色或者黃色的。
總而言之,動物外表顏色其實是由環境因素而定,即使是北極也存在大量灰色和黑色的動物。而其他的動物,早已被進化的車輪碾壓在歷史的道路之中,剩地下都是這場生物與環境鬥爭的佼佼者。
往期回顧:
獅子是犬科動物?明明是正宗貓科,為何獅子被開除「貓籍」?
為什麼大多數動物背部毛色深,腹部毛色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