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十天,2020年就要結束了。而每年的這個時候,阿信家的重頭戲——年度好書評選也拉開帷幕了!
今年,經過激烈的內部評議,我們選出了40本成人類圖書入圍2020年中信出版年度好書。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書總榜單將在29日公布。下面一起來康康都有哪些好書脫穎而出了呢?(下)
《帳簿與權力》
[美] 雅各布·索爾 著
侯偉鵬 譯
會計,從簡單的簿記到各種複雜的模型,從最初對經濟活動的核算到監督、管理、決策等職能的擴展與深化,在近千年的金融歷史和政治責任當中,是如何一步步統治世界的?
書中,歷史學家雅各布·索爾為我們描繪了一部詳盡的會計史,通過情節緊湊、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以及性格鮮明的人物,追蹤會計文化、社會經濟成就及政治權力之間的緊張關係,展示了會計核算如何締造出無數的王國、帝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
《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
[美] 安妮·凱斯 安格斯·迪頓 著
楊靜嫻 譯
在25—40歲年齡段的美國白人中,大約一半的死亡要歸咎於自殺、酒精性肝病和藥物過量使用。這三大原因而導致的死亡,被稱為「絕望的死亡」。
是什麼樣的絕望,才會導致這樣的死亡?書中,作者根據大量的數據和材料,探究了這種死亡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原因,並從美國的醫療制度、稅收與福利政策、收入分配製度等多個方面,探討了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
《兒童發展心理學》
[美] 瓊·利特爾菲爾德·庫克 格雷格·庫克 著
和靜 張益菲 譯
一本有關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大部頭。詳細記錄了個體從產前發育開始到青春期的發展進程和特徵,系統闡述了個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生理、認知、智力、情緒、語言、行為、社會性以及人格等方面的發展狀態,以及家庭及社會等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美] 白桂思 著
付馬 譯
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亞帝國的興衰同步。絲綢之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書中將中亞歷史置於整個世界歷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一地區,講述了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了為什麼數個世紀中,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一次又一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
《一個知識女性的思考系列》
[英] 蕾切爾·卡斯克 著
連汀 許諾 王晨光 譯
包括《邊界》《過境》《榮譽》三部獨立的中篇小說。主人公是名離異的中年女性作家,她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三段生活中片段化的故事。小說採用了別具一格的開創性文體,用對話串聯起所有故事情節,用極盡冷靜克制的語言揭露婚姻、家庭、情感的每一面,傳達對生活深刻的思考。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
許衛紅 著
真正的考古一線,有太多小說家絞盡腦汁也想像不出來的趣事。秦兵馬俑和鹹陽城遺址考古領隊許衛紅帶你探秘秦朝。從爛土、殘磚、碎陶片中,還原史書缺失的秦朝細節,開腦洞、查文獻、找證據,精彩程度堪比福爾摩斯探案。
《激素小史》
[美] 蘭迪·胡特爾·愛潑斯坦 著
楊惠東 譯
激素影響著人體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新陳代謝、行為表現、睡眠、情緒波動,還是免疫系統、戰或逃反應、青春期、性等都受它的擺布。這種神秘的物質一直躲在人們的視線背後,發現並正確認識它們的路程布滿了荊棘和謬誤。
書中通過講述100多年來各種有關激素及其研究的奇聞逸事,帶領我們踏上一次不同尋常的旅程。
《逝物錄》
[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陳早 譯
記錄了12件已在地球上永遠消逝的事物:圖阿納基、裏海虎、薩切蒂別墅、薩福的愛之詩、摩尼七經、基瑙的月面學……這些逝物橫跨藝術、動物、建築、宗教 、文學,電影,貫穿古今。
作者尤迪特·沙朗斯基通過文字與圖像的迷人編織,以細膩深入的探觸,建構起虛實之間的詩意,讓人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得與失,讓人聆聽「逝物」留下的回聲。
《記憶記憶》
[俄] 瑪麗亞·斯捷潘諾娃 著
李春雨 譯
當代俄語世界著名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新類型複合小說:既有歷史,也有哲學,更是文學。
小說主要由兩條線串起,拼湊出一個猶太家族幾代人生命故事的歷程,勾勒出巨大20世紀的詭譎風雲與微小浪花。在追溯與思辨中,過去與現在、逝者與生者之間的關係和邏輯被再度梳理。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
[美] 威廉·麥克尼爾 著
孫嶽 譯
《瘟疫與人》姊妹篇,史學大師威廉·麥克尼爾代表作,跨越1000年歷史劇變,聚焦大國博弈時代,技術、軍事與人類社會如何實現共存?一部跨越千年、演化論視角的國家發展史和世界競強史。
《金融激蕩300年》
瀛洲客 著
金融用財富詮釋歷史。書中以時間為序敘述了從資本主義萌芽誕生至今的西方世界300年的金融史。
根據金融歷史的發展,提出了3條金融定理:本金比利息更重要;拯救比懲罰更重要;僅靠市場調節,金融行業有可能不存在擴張的邊界。不僅梳理了過去的金融歷史線條,還為當下的金融研究者提供了思路,引發思考和討論。
《極端經濟:韌性、復甦與未來》
[英] 理察·戴維斯 著
馮毅 齊曉飛 譯
為了研究極端經濟,作者理察·戴維斯親自去了難民營、監獄、災害突發地、工業革命發源地、不平等地區、老齡化地區、科技前沿地區等9個極端經濟體。
通過16萬公裡的行程,以及對500多名當地官員、居民、罪犯等的採訪,了解和還原當地的經濟、市場和生活的真實面貌,闡述了在極端的條件下人們如何生存、重建社區、恢復經濟和市場。
《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
王宏廣 著
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作者在連續30年對糧食安全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疫後世界格局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回顧了60年世界糧食生產、消費、貿易的歷程,研判了當前世界糧食安全格局,展望了未來20年糧食安全的趨勢。
《動物眼中的人類》
趙序茅 著
一部動物學和生態學領域的大眾科普作品,闡述了人和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也是一部自然保護區動物觀察筆記,反映了一名動物學、生態學研究者對人與自然該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
動物眼中的人類是怎樣的?在人類認識動物的時候,動物也在認識人類。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動物就如何反饋人類。
《美的覺知》
[日] 安藤雅信 著
張南攬 譯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探索植根於生活的藝術,主張在細微處感知美。書中飽含安藤雅信對世間美的形式的體驗、叩問與思考。
茶道、雕塑、建築、美食、書法、古董、時尚……身為陶作家的安藤,超越傳統陶藝與現代美術的局限。他試圖梳理東方藝術的源流,將禪修精神與東方美學融入自身創作中,收穫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設計之美、東方之美。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
[美] 愛德華·阿什福德·李 著
張凱龍 馮紅 譯
一本打破學科邊界,從哲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多角度剖析信息技術變革與人類認知的共生關係的書。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技術的進步似乎不再受限於任何物理性因素,而是受制於人類的想像力。
他認為工程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技術,是一個高度思辨和創造性的過程。技術真正的力量源於人類與之合作的方式,並進一步解釋了數位技術之所以具有巨大而無限的發展空間的原因。
《工具,還是武器?》
[美] 布拉德·史密斯
楊靜嫻 趙磊 譯
當下,科技在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行動,才能讓科技維持工具屬性,而不會變成攻擊人類的可怕武器?在書中,深度思考在數位化時代,科技帶來的希望和風險。
《西方的困局:歐洲與美國的當下危機》
[德] 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 著
童欣 譯
西方仍是世界經濟、政治舞臺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書中,作者溫克勒描摹了近年來西方遇到的挑戰和困境,專注於近十年發生在西方的各類重大事件,但他的眼光並不局限於此,而是將自己畢生研究的西方歷史趨勢與正在發生的歷史相結合,為每個問題尋得答案,並做出自己的分析預測。
《大腦修復術》
姚乃琳 著
現代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各種各樣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困擾。如何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後姚乃琳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幫助你了解焦慮、抑鬱、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失眠等困擾你的精神症狀,了解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困擾,讓你學會如何隨時地修復大腦,遊刃有餘地應對人生中層出不窮的挑戰。
《岸螢》
陳傳興 著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留學法國的文化先行者,陳傳興親歷了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在時代的尾聲中收集並記錄下哲學、藝術、影像的種種刻痕,從中厚積了豐沛的感悟。在散文詩般的筆觸中,立體視角重現法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