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背景
如今,追求真實場景的戶外直播越來越多,主播在鏡頭前施展才藝更是司空見慣。但是,本該清爽的直播之風,卻不斷有主博為了追流量而出位的荒誕怪異鏡頭,將直播變得烏煙瘴氣。
11月15日,在杭州西湖邊某女主播嘴裡叼鞋,圍著樹爬,還舉著「徵婚」廣告牌,極力作賤自己,此舉引起輿論譁然。
2014年年末,直播行業首次大範圍進入公眾視野,隨後資本湧入,巨頭入局,直播平臺、觀眾數量都呈現井噴式發展。但是,直播行業從出現到現在,也一直良莠不齊,亂象叢生。如何進入標準、監管、文明,是直播業當前面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輿情綜述
11月15日,杭州西湖邊,一名女主播嘴裡叼著鞋,圍著樹繞圈爬行,還舉著牌子「徵婚」。有些路人覺得這樣太傷自尊,紛紛上前,勸阻女主播。
但女主播根本不聽勸,依然繞著樹爬行,每爬完一圈還衝著手機那邊報數。這時,大家才發現她在直播,紛紛搖頭離開。
隨後,景區特保人員趕來,將女子勸離。
女子在直播帳號裡,說自己直播只是為了節目效果。但遊客對這樣出格的直播方式都不太認同,不少人說主播要出彩,得靠真實力,而不是譁眾取寵。
輿情觀察
1、直播跑偏輿情不滿
為了提高直播人氣,居然在西湖邊跪爬徵婚,女主播無底線的炒作遭到了網民的痛批。
11月15日,在西湖邊跪爬徵婚的女主播被遊客拍到視頻並上傳到網絡後,當日晚上22點左右,杭州日報等媒體就對該事件進行了報導。16日上午,中國新聞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網、浙江電視臺等媒體對該事件加持報導,並在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平臺引發大量轉發,當天的信息量轉發近1萬。該輿情的傳播熱度也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並在當天達到了峰值,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單、今日頭條熱榜和百度熱搜榜。
經過一周的發酵,該輿情呈現小波動起伏的狀態後,熱度開始下降。在傳播渠道上,微博、今日頭條、微信是輿情傳播的主渠道,傳播量佔總傳播比的90%。其中,「#女主播在西湖邊跪爬徵婚#」在新浪微博的閱讀量達到了1.7億次,該輿情相關話題在新浪微博的綜合閱讀量超過2億次,討論量超過7000次。
這名女主播無底線的炒作的確讓自己在網絡上火了一把,但是其在公眾場合內極為不雅的行為,極大地刺激了網民的負面情緒,並對該事件輿論形成了極為直觀的抨擊。
本想通過這種直播的方式贏得人氣,但這種無底線的價值觀不僅使自己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且對年輕人以及社會風氣也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輿情對此也呈現出極大的不滿情緒。因此,眾多網民發出了「丟人現眼」「不要臉」「毫無自尊」「想出名想瘋了」「傷風敗俗」「影響市容」等抨擊性言論。
2、網絡直播呈現快速上升態勢
利用視訊方式進行網上現場直播,吸取和延續了網際網路的優勢,它最大優點就在於直播的自主性:獨立可控的音視頻採集,完全不同於轉播電視信號的單一收看。並且生產成本低、技術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變現能力快、社交能力強。對廣大網民而言,網絡直播不僅讓他們有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還能激發個體創造力。因此,網絡直播進入公眾視野後就出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3.97億;僅僅經過半年時間,截至2019年6月,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33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3646萬,佔網民總體的 50.7%;又經過一年時間,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較一年前增加了1.29億,佔網民總體也上升到了59.8%。
微博時代,網紅達人靠圖文積攢粉絲;如今碎片化、精細化的短視頻內容與即時互動的直播方式相融合,共享流量,優勢互補,利用更真實、更直觀的特點,網絡直播很快就在網際網路中佔據了半壁江山,一部手機,一個麥克風,直播吃飯、直播唱歌、直播賣貨、直播打遊戲甚至直播寫作業,只有觀眾想不到,沒有主播做不到。
國內最早的直播雛形是YY語音推出供玩家使用的高品質的唱歌房間,2014年,YY直播更名成立虎牙直播。而後,鬥魚TV、六間房、映客、龍珠直播等等,上百家直播平臺猶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各家直播平臺為了吸引流量也不惜燒錢,甚至屢屢不惜觸碰紅線。2020年1月,後起之秀抖音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億,整體增長趨勢仍呈現較快增長。其次是快手,目前披露日活超過2億,數量略低於抖音,但在直播領域卻處於國內領先地位,2019年12月直播日活超過1億。
據智研諮詢預測,未來中國的網絡直播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發展腳步加快,在線直播發展有望再加速;另外,因具有即時互動和沉浸性的特點,「直播+」模式使產業跨界融合成趨勢;並且,隨著行業監管的加強,行業競爭加劇,資源將逐漸靠攏頭部平臺等發展趨勢。
3、直播亂象叢生底線屢被衝破
一方面,網絡直播無論從用戶還是平臺都在不斷快速成長,成為網際網路熱度最高的現象;另一方面,網絡直播的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導致被過度消費的直播秀場以低俗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取悅觀眾,突破法律規範和道德紅線的現象時常發生。
網絡直播發展到今天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這是人們相互之間信息傳遞的紐帶,同時也是可以創造利益的新工具。因此,網絡直播亂象的背後,終歸還是為了利。正是網絡直播背後商業化的形式,大量網絡直播同質化的現象導致競爭加劇,一些主播平臺和主播為了盈利而超越倫理和道德底線甚至法律底線,不惜鋌而走險。
例如,2015年的「雪梨槍案」、2019年的浙江台州「金魚」網絡直播平臺涉嫌組織淫穢表演案等,都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涉黃表演。而更多的網絡直播亂象則是「打擦邊球」,例如侵犯他人隱私、宣揚封建迷信、傳播低俗文化等等。這些灰色地帶為網絡亂象的滋生提供了空間,對於一些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和懲處,這使得部分主播得以鑽了空子。
對此,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郭新茹表示,在數字經濟技術的推動下,我國網絡直播平臺發展迅猛,泛娛樂化、強交互性的特點使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而經濟利益、社會名望的誘惑,也致使部分網絡直播平臺所發布的內容存在明顯失真、失範的現象,對網絡直播平臺內容進行規範化管理已刻不容緩。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指出,對於某些庸俗低俗的直播內容,成年人能夠做出理性判斷並及時屏蔽。可是,對於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其不良影響可能較大。
目前,針對網絡直播的種種亂象,依靠行業自律因為沒有法律的效力導致約束有限,高效、透明的外部監管最終將是這個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相關監管部門也已經認識到,整治直播亂象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
2016年11月,國家網信辦發布了《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實行「主播實名登記制」「黑名單制度」等強力措施;同年12月,文化部印發《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規定網絡直播平臺要有許可證,網絡主播也要進行身份證實名註冊;2018年8月,《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關於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加強網絡直播服務許可和備案管理工作等;2020年11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將對網絡直播設門檻、劃底線、樹標準、立規矩。
輿情短評
一個智力正常、年輕漂亮的女子,在遊人如織的西湖旁邊,嘴裡叼著鞋,手裡舉著找老公的紅色愛心牌子,對著手機喊:「快來娶我呀!」「急著結婚,找老公會生孩子就行!」
視頻中這個行為異常的女子讓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其實,這是一個智力正常想做網紅的主播在推銷自己。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網際網路的運用日益成熟,網絡直播已成為新業態。於是,一些人快速消費自己不惜無底線地炒作自己,他們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話,渴望名利雙收。於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為引流量無所不用其極的主播衝上熱搜,令公眾瞠目結舌,而對那些操作難度大但社會價值大的工作很多人都完全忽略。
網絡直播是一種價值傳播、一種生態構建。營造健康有序的直播環境需要相關部門久久為功、長抓不懈,也需要廣大網民齊心協力、共同維護。只有守護好網絡空間的「朗朗乾坤」,這個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發展,惠及億萬家庭。(新聞來源:浙江電視臺、中國青年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