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 莊沛林 副教授
9月20日是以「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為主題的全國愛牙日。據統計,齲病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口腔多發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科莊沛林副教授認為,漱口、刷牙等口腔保健方法是預防齲病最簡單的方法,方法雖簡單,細節卻不可忽略。
蛀牙可能是因為這四個問題,解決牙菌斑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俗稱「蛀牙」的齲病更是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之一。
莊沛林副教授介紹,齲病是一種以細菌為主的多因素影響下,牙齒硬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的疾病。齲病病因四聯因素學說認為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是齲病發生的條件。
其中,細菌的存在是齲病發生的先決條件,大多數致齲菌都具有一種能夠利用飲食中的蔗糖合成細胞外多糖的「能力」,這些胞外多糖構成牙菌斑的細菌間基質,菌斑中的細菌產酸,導致局部PH下降,從而使牙齒硬組織脫礦,最終產生齲病。
專家透露,解決牙菌斑問題,是預防齲病的關鍵。牙菌斑是依靠牙齒表面的唾液獲得性膜緊緊貼附在牙齒的表面,為其中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保護,它們代謝積累的有害物質不僅會破壞我們的牙齒,形成齲洞,還可能會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頜骨的炎症。
雖然口腔內的唾液具有一定的衝刷能力,但其力量不足以破壞牙菌斑的結構,我們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來清除牙菌斑,去除細菌的保護屏障。因此,正確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是維護口腔衛生,預防齲病的重要措施。
三大日常「口腔保健法」,細節決定成效!
雖然齲病發病率高,但有效的預防方法其實並不難,莊沛林副教授表示,這些有效的日常口腔保健包括漱口、刷牙和牙間隙清潔。而如何正確地通過這些日常方法預防齲病?以下的細節很重要:
1、漱口
漱口是最常用的日常清潔口腔的辦法,一般建議用清水或者淡鹽水漱口,飯後漱口能夠及時有效地清除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但值得注意的是,漱口是不能夠代替刷牙的。
2、刷牙
刷牙是最普遍也是最為重要的自我口腔保健方法。在臨床工作中,醫生經常見到牙齒表面附著大量軟垢、牙石,以及牙齒的楔狀缺損等問題,都是刷牙不到位以及刷牙方法不對造成的。
選擇一根正確的牙刷是正確刷牙的第一步。莊沛林副教授建議,選擇刷毛硬度為軟毛或中度、刷柄易把握的牙刷,一般兩三個月更換一次牙刷。
其次,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是極為重要的。目前較為容易掌握的是「BASS刷牙法」(巴氏刷牙法),具體操作方法是:手持刷柄,刷毛方向朝向根尖,刷毛與牙長軸約成45°角,從後牙頰側開始,以2~3顆牙齒為一組,以短距離(2mm)水平顫動拂刷,每組顫動至少10次,然後將牙刷向牙冠方向轉動;
再將牙刷移至下一組牙齒,注意牙刷覆蓋牙面要有重疊,上下頜牙齒的唇舌面以同樣的方法拂刷,牙齒咬合面的清潔可將牙刷緊壓咬合面以短距離水平顫動進行清潔,可按唇面、舌面、咬合面的順序清潔牙齒以免遺漏。
最後,掌握合適的刷牙頻率和時間同樣重要,建議每天刷牙2~3次,每次3~5分鐘。
3、牙間隙清潔
牙和牙之間的間隙叫做鄰間隙或牙間隙,牙間隙容易滯留菌斑和軟垢,在刷牙的同時,莊沛林副教授建議讀者朋友可以配合牙線或者牙間隙刷等工具清理牙間隙,能夠更有效地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潔。
(通訊員:黃睿、張陽、李亞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