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那些事
導讀:如今要說「女神」這個詞,頗要鼓一番勇氣:《南都娛樂周刊》找了十幾個男性知識分子來對他們心目中的「女神」評頭品足,這種輕佻的做法遭到近乎眾口一詞的批評,雖然在正式出刊的時候「女神」一詞改為「知女」,但經此一事,「女神」這個詞無疑已經是人人見了避之唯恐不及了。
不過如果說「女神」就是「擁有被男性公共知識分子欣賞的某些特質的女性」,那麼誰又能否認中國文化界確實樹立了自己的「女神」這個事實呢?
中國文化界的「女神」一直都在,《南都娛樂周刊》之錯,錯在迎合了這種被男性話語權控制了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王小波最喜歡羅素的一句話,「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其實參差多態又何嘗不是美之本源?女性之美,只可體味,難以概括。從這個角度來說,柴靜是「女神」,不加V或許也是······
文:米亞
女神,即女性的神明。神多數集合了以下優點:美麗、善良、潔淨、聰明、品格高尚等,當然亦有惡神及破壞神,不過普遍來說神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
許多文化裡都有女神的形象。如古希臘神話裡的雅典娜、古羅馬神話裡的維納斯、北歐神話裡的弗蕾亞、古埃及神話裡的貝斯特、中國神話裡的女媧等等。
簡單地說,現代以前,女神都住在天上。而現代以降,「女神」下凡塵,也不再局限於神話人物。
自由女神最早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雖在羅馬、英格蘭和愛爾蘭古文化裡,都有象徵自由的女神,但法國大革命時期,理性崇拜抬頭,自由女神成為現代文明的代表性形象之一。後來畫家德拉克洛瓦用《自由領導人民》將之具象化了。
同是十七八世紀,大不列顛走向統一,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的「不列顛尼亞」女神成為現代英國的象徵。
將自由女神與國家精神掛鈎的,除了英國,就是最著名的美國自由女神了。
在美版自由女神的引領下,全世界散布著仿製品。在中國我們也能看見兩座仿製品,一個在北京世界公園,一個在深圳世界之窗。
進入影像時代後,女神的形象視覺化了。
電影用亦幻亦真的光影效果,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女神們。至今永垂不朽的,非瑪麗蓮·夢露和奧黛麗·赫本莫屬。她們代表了女性美的兩個典型,性感或清純,熱情或優雅。
也因為她們盛年時屬「前電子時代」,她們的美和故事,都以傳奇的形式流傳。大眾在她們身上投射的興趣,仍是對偶像的仰望式觀察,如身世、愛情等,還帶有善意,留有底線。
瑪麗蓮·夢露
奧黛麗·赫本
中國版「女神」:才貌雙全,自信性感
中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自民國始。「才女」一詞,也伴隨著女性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展示多樣的能力與才華而出現。「民國四大才女」名單版本不一,最常見的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也有人去石評梅而存廬隱。
同屬民國才女的林徽因,雖不能列入「四大」,但進入當代後,她的知名度愈發攀升,不得不歸功於她留下的美照,以及跟諸位民國大學者、大文人的糾葛。林徽因形象在大眾眼中經歷了從「完美女神」到「女神幻滅」的過程,這一變化是跟大眾媒體的娛樂化、碎片化進程同步的。
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陳清揚,與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寧靜飾演的米蘭,都是「文革」年代的女神。知識青年,或者大孩們,在萌動的性慾與狂躁的社會氛圍裡,在女性身上尋找突破口與寄託。
這些女性代表了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男人的青春激情、夢想與欲望。在社會環境的扭曲變形中,她們身上迸發出女性原始的勇敢、美麗、自信、性感,讓人在絕望年代看到希望。
林徽因
寧靜飾演的「米蘭」
「女神」與時俱進,透露時代本質
社會在女性形象上寄託和渴望的,永遠都透露出一個時代的本質。
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讓大批優秀的作家、詩人成群結隊地出現了。資深男文青大概都還記得,女詩人翟永明是怎麼讓他們神往,又如何代表了詩歌、文學所能帶來的美好與愉悅。
進入90年代後,「美女作家」帶上消費主義的標籤出現,但少了理想主義的純潔與熱血,即使才華湧現、面貌動人,也再不能讓文學男中年、青年熱血湧動。
主播女神是初級階段的白富美,是傳媒進入電視全盛時代後,留給時代的印記。大陸看曾子墨、臺灣看侯佩岑。都是高學歷、高智商、IQ/EQ兼得的端莊美女。
時間「轟隆隆」行進到2000年之後,電視節目日益娛樂化,此時一個有點思想的女主播,簡直就能讓昏昏沉沉的客廳和暗暗淡淡的婚姻亮起來。
吃ACG長大、看AV發育的宅男族群,塑造了21世紀的新女神「宅男女神」。宅男女神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動漫《聖鬥士星矢》中的女神雅典娜。正義的聖鬥士必定為女神雅典娜效命,雅典娜的身份被抬高,其形象從此成為宅男對女神定義的標準印象,即有距離感,美貌,讓人產生性幻想,但對聖鬥士總是「物盡其用」。
宅男女神有濃厚ACG、AV的色彩,要麼童顏巨乳,要麼清純得不可方物。但僅在華語地區,香港、臺灣和內地的側重各有不同,如臺灣的安心亞、香港的傅穎、內地宅男崇拜的蒼井空等。在更年輕的宅男心中,女神已經徹底ACG化了,如初音未來。
屌絲女神與誕生「屌絲」一詞的百度李毅吧氣質符合、受眾相同。在屌絲文化裡,「女神」就是白富美,準確地說,是迫切想要將之撲倒的異性。越白越富越美,屌絲的撲倒之心越強烈。但與屌絲在自己小宇宙裡的痴迷相對應的,往往是現實世界裡與女神的距離、默默不表達的黯然。
在「如何成為屌絲心中女神」的帖子中,除了要有美照、開跑車、混得很上流之外,還需跟光芒四射的男子吵架,幾輪較量後要嬌羞服軟。總之,女神是屌絲的減壓閥。
安心亞
蒼井空
要成為娛樂圈女神只需要一個條件——容顏永駐。尤其是多年前就拍下經典作品,如今偶爾驚鴻一現,卻跟打了防腐劑一樣青春不減當年,就會引發大面積歡呼和膜拜。娛樂圈是夢幻之地,一夜成名後風光無限。在這種聚光燈下,只有沒有皺褶的臉,才經得起考驗。
「不老女神」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趙雅芝,屬於80後童年記憶的「白娘子」,數十年不變,似乎讓人覺得世界還不那麼壞,人生有盼望。
娛樂圈女神還需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不跟大圈子同流合汙,如果又清新又倔強,那就有希望了。
女知識分子從來就有,但貌美的似乎不多見。當劉瑜出現時,估計不少人都嗅到了蘇珊-桑塔格般的偶像潛質。既是嚴肅學者,卻也寫小說;既關注公共熱點,又審視內心;既能與眾生坐而論道,又能在微博上發自拍照賣萌。說完這些,大概已經不需解釋什麼叫天生女神了。
在知識界這樣的領域,一個偶像的出現,確實帶動了對嚴肅類讀物,或者說探討嚴肅議題的讀物的關注度。好事。可惜自媒體時代節操輕於鴻毛,鮮花與糞球同時拋擲,女神很快被逼得關了微博。
去年年末,柴靜出了一本書,名曰《看見》,本以為是給這不平靜的一年收了漂漂亮亮的一筆,誰知道卻是為更加不平靜的新一年敲響了第一個音符。《看見》起印五十萬冊,至今已經銷出去了一百多萬冊,可謂洛陽紙貴;首發式上,社會賢達、意見領袖、公知分子濟濟一堂,吐血舉薦。一張照片拍得頗有意味:柴靜按她自己舒服的方式在椅子裡坐著優雅地笑著,身後的邱啟明、張杰、白巖松、全勇先、牟森、周雲蓬、楊葵、王曉、張立憲、陳曉卿、羅永浩等十一個「文藝中年男閨蜜」站成一排,一人持一本《看見》,成眾星拱月之勢。雖然少了一個馮唐,卻也足夠聲勢懾人。此舉或受「封面用底層農民、商業用意見領袖、籤售用初級文青」之譏,但也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一個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事實:中國大小文青心目中的第一號女神不是別個,正是柴靜。
追根溯源,《南都娛樂周刊》的知女專題正是由柴靜在出書之後遇到的一系列事件所引發,而柴靜本人,也名列《南都娛樂周刊》選出的五位知女之列。
「公知」的概念是中性的,但在時下中國的語境裡,這個詞屬於那些掌握話語權與資源、拉幫結派不求甚解的中年男人們。他們的最大問題是,獲取信息的管道極其有限,卻以為掌握了問題的全貌。在這種偏頗之下,他們的價值觀是陳腐的。
具體到他們會喜歡的女性,也只是從自己的標準出發去篩選女性身上的標籤。如他們喜歡「說真話的伊能靜」、「被迫害的湯唯」、「公民明星姚晨」、「堅韌的記者柴靜」……這幾位女性在自己的職業之內做專業人士是本分,在職業之外做一個自由的人是天賦人權,為何公知們要大呼小叫?
伊能靜
趙雅芝
猛戳「閱讀原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