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吃在廣州,廣州人對吃的痴迷始終貫穿在一天24個小時當中。從早晨起來以後,開始喝早茶,叉燒包、蝦餃、排骨、鳳爪、炒牛河,最後還得再來一窩生滾粥。然後過渡到午餐,下午茶又是什麼雙皮奶、薑汁撞奶、魚蛋粉,各種各樣的也很豐盛。晚上還要宵夜再打邊爐。這一天,整個飲食和全國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就是他真的是一天能吃到五頓。
因為氣候,江南、北方早晨飲食清淡。而南方天氣溫暖。天氣溫暖就意味著人起得早睡得晚,消耗大。體能消耗大吃的多,但是,廣州人是怎麼做到一直吃一直爽,還保持健康的呢?因為餐桌上始終有一壺茶。南方人茶不離口、壺不離手。
跟長江三角洲和北方不一樣,他們以喝烏龍茶為主,也喝一些老普洱,這些比較消食,力量更強大的茶品。
口糧茶
當明末清初中國人發明了這個烏龍茶。烏龍茶有中國有四大產區,有武夷巖茶(閩北的,深發酵重烘焙);有閩南的鐵觀音,相對輕點發酵,輕一點焙火;還有廣東潮汕地區,華香蜜香的鳳凰單叢,還有臺灣烏龍。這四大產區的烏龍茶,它主要的消費地就在南方,首先就是珠江三角洲和南方炎熱的地區。
南方的食物結構,它主要是山珍海味,優質蛋白,高蛋白高膽固醇豐腴之美。濃鬱的烏龍茶是最能消食並能彰顯山珍海味的鮮美。這杯茶始終貫穿著他們的餐桌。他們喝茶的量是令其他地區的人震驚的,他們一家人可能一年會幹掉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茶,整包整袋的買。
最常見的口糧茶就是鐵觀音。鐵觀音之所以能夠在南方飲食極其豐盛的地區,變成一個普羅大眾的茶。除了口味上跟南方的飯食搭配以外,還有就是它的價格在烏龍茶當中,是性價比很高的一個茶。
Tips:鐵觀音因為口味好、性價比高、易衝泡,成為南方的口糧茶。
在南方最貴的茶——巖茶大紅袍,早在清代的時候,它的價格跟鐵觀音比,可以多20倍。就一兩銀子買的鐵觀音,可能同樣體量的巖茶得花二十兩銀子買。並不是說它價格便宜,它的品質就不好。真正核心產區的鐵觀音,是非常的優越的。從衝泡的角度講,也容易拿捏容易衝泡。
我們可以把最頂級的鐵觀音,用講究的「朱泥小品」來泡出它細膩豐富的層次。普通一點的鐵觀音,我們用大壺茶的形式衝泡,跟我們的美食又非常的搭調。
市場需求膨脹,鐵觀音品質得不到保證
鐵觀音有清揚的花香,讓它迅速地走遍了大江南北。喝綠茶的江南人也愛上了,因為江南人的飲食也開始豐盛起來,喝花茶的北方人也愛上了,因為鐵觀音的花香讓喜歡吃肉的北方人有親切感,又可以消食。
但是恰恰是因為鐵觀音市場需求的迅速膨脹,人的心也開始膨脹。我們就開始不斷地放大茶園,從核心產地,從內安溪往外安溪走,那麼茶園環境肯定就沒有內安溪這麼講究。
畢竟能夠掌握傳統工藝的這些高手,這些師傅們是有限的,其他地區的人並沒有傳承這種身懷絕技的手藝,但他又要做鐵觀音,那相對來說他就追求,鐵觀音是不是香,這個茶湯是不是綠,那麼它已經違背了我們把茶制好來養生,來保護我們健康的這個終極目標。
在這種利益驅動下,劣質的鐵觀音充斥了市場。這十幾二十年,鐵觀音輝煌不在。人家說談虎色變,現在很多喝過茶,吃過這種苦頭的人「談觀音色變」。那麼真正的內安溪的鐵觀音,它的滋味層次是非常豐富,並且是複雜的。
Tips:核心產地的鐵觀音久存後有淡淡的梅子香,聞起來很舒服。
如果現在(有些鐵觀音)不到位的工藝的話,這個茶不要說放11年了,第二年就開始反酸,它的刺激物殘留在茶葉當中,放一定的時間以後,就開始出現刺激的味道,所以你喝上去它的口感不好,而且苦澀。
Tips:老叢的鐵觀音寬容性強,適合各類容器衝泡。
那麼像這種加工的工藝是傳統的完整的,放了11年之後茶依然是好喝的,而且這種老茶放的年份久了以後,什麼壺都能泡。你可以放在紫砂壺蓋碗裡泡,也可以在餐桌上用大壺茶泡,怎麼泡它都是好喝的一道茶。
1)老叢
鐵觀音也有等級高和等級低的,越是講究的,我們可以用朱泥小壺來泡(比如,倒把西施)。
臺灣烏龍也好,鐵觀音也好,儘管它都是半發酵茶,它有清揚的花香,那麼像圓圓的紫砂壺,既能夠聚烏龍茶的韻味,同時我們為了不喪失高山烏龍或者鐵觀音的花香,我們通常會用的壺腔並不高,圓圓的小小的,但是口蓋又比較大,流(壺嘴)又比較短,散熱快,這樣不會把清揚細膩的芬芳悶掉,悶熟。那麼它既能夠表達烏龍茶的韻,又能喝到這一類烏龍茶的芬芳。
2)樹齡比較短的鐵觀音用瓷蓋碗表現鐵觀音細膩的花香
相對比較年輕的樹做成的鐵觀音,我們通常也會用蓋碗,這個時候鐵觀音的香味更迷人。在餐桌上我們抓一把一放,隨隨便便大家就可以喝到一壺茶。
它是可以在任何場景下,可以高到我們來鬥茶,可以用朱泥小壺來細細的品,也可以在老百姓的餐桌上隨處可得,而又可以保證我們的健康,讓飲食更美味。
怎麼選鐵觀音?
輝煌了300年的鐵觀音,我們不能失去它。那我們就要來看看怎麼來選擇真正的傳統的鐵觀音。
鐵觀音,是一個半發酵的烏龍茶,它的外形是最傳統的蜻蜓頭有個尾巴,捲曲狀的,半球狀的,而且它的顏色也並非是碧綠的。
再看鐵觀音的衝泡器皿,口口相傳的經驗「手無犁式不談茶」,比如梨型壺,「壺必孟臣」(惠孟臣是宜興做壺的名家,他是一個明末清初的人,所有的壺上都打「孟臣制」)。
Ps:一個人怎麼能做這麼多壺呢,其實是做的「孟臣款」。水平壺就是惠孟臣發明的,容量一百六十毫升左右可泡功夫茶的小壺均稱。一人壺二人壺三人壺,方便我們不同的人數來用不同大小的壺。
鐵觀音相對在半發酵的烏龍茶當中,它不是一個發酵程度最深,焙火程度最深的一種茶。相對是輕度一點的發酵,輕度一點的焙火,就是為了保留鐵觀音細膩的花香和細膩的韻味。所以有細膩的芳香的茶,壺腔不宜高,壺腔一旦高,就會把它細膩的芳香物質給漚掉了,悶住了發散不出來。我們喝烏龍茶都是小飲杯,能夠聚韻,能夠開香。
一人壺,我們裡面至少要放七克的烏龍茶。我們用的水是農夫山泉,當然原產地的水是首選,農夫山泉泡所有的烏龍茶几乎都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水。
礦泉水水燒開之後也是用冷的農夫山泉,稍微點一下(3次),為了增加水的活性。泡茶的時候先低衝,慢慢拉高。
鐵觀音因為是一個球狀,半球狀的烏龍茶,所以第一泡進出的這個時間呢就是出湯率會低,所以我們時間稍微長一點,讓它慢慢的舒展(30~40秒),再出湯。
很多人喜歡洗茶,那我自己覺得我自己的茶非常的乾淨,工藝非常的準確,存放的時間又夠長,我捨不得洗了。
Tips:為什麼要洗茶呢?其實茶是一個很乾淨,經過了高溫殺青,又經過了漫長的烘焙的。與其說是洗茶,倒不如說是潤茶,因為揉捻捲曲以後,舒展開的一個過程。所以很多人泡茶喜歡先浸潤一遍以後再去泡茶,讓它的內涵物充分析出。
我個人的習慣,我認為非常好的茶就不需要去洗茶,第一泡茶的內涵物最豐富的,因為它沒有任何流失,所以我認為它很寶貴,精華都在這第一泡裡面。
選擇壺的時候要注意,飲杯量跟這個壺是相當的。為了不把它的芳香漚掉,我們略略的打開壺蓋,如果天氣很冷,就這麼側開就行,如果天很熱,我們可以把蓋子拿掉,這樣的話,鐵觀音第一泡的內涵物吐出來以後需要呼吸。那麼第二泡的時候,它才可以緩過勁兒來,把後面的內涵物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所以基本上我們泡烏龍茶應該旁邊配一個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