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一遍看懂?幫你解答《信條》裡所有的小問號

2021-01-10 1905電影網

>8月22日是《信條》媒體場最早的評論解禁時間,當時國內外幾乎所有評論都出奇一致——「沒,看,懂!」今天這部電影正式在國內公映,挑戰大家智商的時候到了。

>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

>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看一遍就能懂。首先這部電影中的概念就很前沿,涉及到逆熵、時間倒轉、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等,其次由此展開的劇情呈現為多線、迴環敘事,有不同人物正逆視角的無縫轉換,也有一定劇情留白,需要自己腦補。

>另外,影片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是後置的,先拍事件過程,而後在某個人物的一句臺詞中再提示你是怎麼回事,所以第一遍看很難把信息拼圖拼完整。觀影中但凡你走神幾秒,可能前後情節就連不起來了。

>如果有人自稱一遍就看懂了,可以試試二刷三刷——會發現越看問題越多。這是一部整體故事脈絡清晰,但燒腦細節可無限回味的電影。筆者已經三刷,也不敢說百分百吃透了這部作品。

娛理微博關於《信條》能不能劇透的小調查

>有人問,《信條》算是《盜夢空間》的精神續作嗎?

>算,也不算。你乾脆可以說《信條》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再加上諾蘭沒接手的《007》,是一場應接不暇的時空遊戲,是一次傳遞薪火的人類冒險。

>在電影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類型化敘事早已成熟的今天,還能有諾蘭這樣的導演,執著地堅守著膠片拍攝,孜孜不倦地在敘事方式上創新,以鮮明作者標籤穩佔商業王國的一席之地,這是一名好導演的「信條」,也是影迷們的福事。

>看完《信條》,不用擔心自己頭頂冒出「十萬個為什麼」,很正常。今天這篇,我們就為你一一答疑解惑。

>前面的部分,在看片前就可以先做了解,不太涉及到核心疑點——

>《信條》海報

【怎麼理解TENET這個片名?】

>首先這個片名就有很多解讀空間。關於中文譯名,港臺地區叫《天能》,在音譯和意譯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大陸發行方據傳一度想叫《時空追逐》,比較符合市場習慣的四字片名傳統,也簡要概括了故事內容,但總覺得有點太直白。

>最後叫大陸片名叫《信條》,英文原名《TENET》,我個人還是很認同的。

>展開腦洞,這個片名可以有以下幾層含義:

>1,是片中神秘組織的名稱;

>2,Tenet是一個回文詞,類似level,正寫逆寫都一樣,暗示這部電影與逆轉有關。這個詞曾出現在龐貝古城的一塊塞託方陣上,該石碑上的幾個詞也構成了這部電影的主幹,這個稍後再展開;

>《信條》臺版海報

>3,再看看這個回文詞,像不像每個人進閘機前照鏡子的樣子?尤其最後一個T倒印時就更傳神了。

>4,十(ten)分鐘是片中兩次關鍵任務的時長——男主和帕丁森首次見面,提出的要求是只需要見印度軍火販十分鐘;最後一場廢墟戰爭戲,紅藍兩隊的作戰時間也分別是十分鐘,且分正隊和逆隊,「ten-net」即tenet;

>5,整部電影的結構拆開來看,其實就像T-E-N-E-T這五個字母所代表的五大板塊——主角一行先是在烏克蘭基輔的國家大劇院解救人質,然後去奧斯陸的自由港想銷毀畫作,然後在塔林劫車和倉庫對峙循環;

>再然後他們往回穿越,為救女主回到奧斯陸,最後男主和女主分頭行動,繼續往回穿,一個到廢墟拆算法,另一個回越南拖住反派時間,日期和最早的大劇院戲都是同一天。

>法國影迷製作的《信條》時間線,漢化by@torovandarko。畫時間線其實更容易暈,整體理解成一個V型結構的故事就可以了。

>6,黑人男主沒有名字,他本身似乎就是「信條」的化身——他寧可自盡也不會出賣隊友,拒絕劫持女人和孩子作為人質的方案,只有刺殺軍火販時才不會有愧疚感,研究飛機撞樓時反覆確認不會有人員傷亡,冒生命危險解救危難中的劇院觀眾和女主,對貌美的女主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他是千裡挑一的特工,是肩負全人類希望的勇士,是一個神話英雄般道德純潔、行為高尚的人。他就是「信條」這個詞最好的詮釋。

>《信條》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

【看這部電影需要明白哪些核心概念?】

>《信條》片尾感謝名單裡依舊有Kip Thorne,當代物理學大神,曾給諾蘭的上部電影《星際穿越》做過顧問。他在《信條》裡貢獻了哪些概念不得而知,反正諾蘭的新片繼續走在物理學界理論的最前沿就是了。

>看《信條》我們需要「略懂」的概念有:

>1,熵。這個詞最早出自熱力學,胡剛復教授在意譯「entropy」時巧妙地加了個火字旁,大致用於描述一個系統內在性質的改變。

>後來這個詞被延伸到很多領域,天體物理、生命科學、概率論、控制論,甚至經濟學、社會學。「增熵」就是自發地由有序變成無序的過程。簡單粗暴地比喻,你的房間越來越亂,就是「熵」越來越大了。

>根據熱力學定律,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比如你在蠟燭旁邊放一個冰塊,不久後冰塊就會融化。能量是有運動方向的,兩者之間的能量流動由兩個物體的熵決定。

>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在量子實驗中發現了倒流的現象。設想中,通過一定技術手段,熵的增減過程是可逆轉的。在電影裡,未來的一位不知名的女科學家(「未來的奧本海默」)發明了可以逆轉物體熵的技術,從而可以將一些物體和人進行「逆向化」。子彈能倒射,爆炸會結冰。

>《信條》海報

>2,時間鉗形運動,也稱時間夾擊,就是一伙人按正常時間前進,另一伙人從未來逆轉回來,告訴過去的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使過去的人獲得更多經驗。片中反派Sator處處領先一步,一度讓男主懷疑隊伍裡是不是出了叛徒,都是因為反派熟練掌握了時間夾擊手段。最後紅隊藍隊也用到了這種方法。

時間鉗形運動下的《信條》時間線,圖源水印

>3,祖父悖論,也叫外祖母悖論,由法國科幻小說家René Barjavel在40年代提出。即假如你穿越回過去殺死了自己的祖父,那麼你又是如何出生的?沒有你了,你又怎麼能殺死他?這個悖論沒有結論,是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題。

>片中男主替觀眾向帕丁森提出疑問:如果未來的人們想消滅現在的人類,那他們不也就沒了?我們現在還在,是不是說明我們拯救世界成功了?(他們是穿越回14天前拯救世界的)帕丁森的回答是:我的想法不重要,他們(未來人)覺得這樣做是對的;理論上我們會成功,但是多重現實和意識之間的關係我們並不清楚。

>諾蘭和《信條》男主在片場

>4,還好,這部電影尚且沒涉及到平行時空,不然就更暈了。但是同一時間,甚至同一地點出現多個同樣的人物在這部影片中是合理存在的,比如奧斯陸旋轉門處出現了三個男主,正、逆反派出現在塔林旋轉門的兩邊,穿越回越南的女主差點撞上當時的自己,最後也有兩個反派、兩個帕丁森。

>「分身」可以存在多久電影沒有交代,但他們最終都要回歸到正常的時間線上,那是他們的「宿命」。如果一個死了另一個會怎麼樣,電影也沒有展現結果。

>還有一條定律是自己不能和自己碰面,否則正逆粒子相遇,會灰飛煙滅。解決辦法倒是不難,像男主回奧斯陸那樣穿一套隔離服就可以了。

>5,最後就是一定要習慣正逆視角的轉換,這樣劫車和廢墟戰爭兩場關鍵戲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

>《信條》花絮照,諾蘭在片場

【片中人名、地名有哪些深意?】

>《信條》裡的人名、地名都不是隨便取的,都有很深的寓意。

>首先來看一塊出土自龐貝古城的塞託方陣(The Sator Square),時間大約定位在公元一世紀:

>這塊石板上寫的是一首拉丁迴文詩,大意關於時間之輪的旋轉,而幾個單詞本身也是正逆相應。塞託石碑被看作是填字遊戲的鼻祖。

>諾蘭寫《信條》劇本,不但借鑑了其迴文結構,幾大關鍵詞應該也是來自這塊石板——

>Sator,是反派Andrei Sator的姓氏,這個名字可能是未來人賜予當年的蘇聯男孩的;

>Arepo,是贗品畫匠Thomas Arepo的姓氏;

>Tenet,信條組織;

>Opera,指歌劇院交戰,也是男主引誘反派見面的密語;

>《信條》花絮照,諾蘭和男主在歌劇院場景中

>Rotas,輪轉;同時也是奧斯陸自由港建造公司的名稱。Rotas和Sator對仗,似乎暗示著這家公司的建立跟反派有關。

>片中也致敬了出土地龐貝古城,女主一直想陪兒子去玩的地方就是龐貝古城。

>再看看角色名。男主無名氏,符合特工出身,似乎也預示著他在未來的不凡身份;

>女主Kat,為Katherine簡寫,來自古英語,寓意天真、純潔,吻合德比齊天使般的形象;

>《信條》女主,伊莉莎白·德比齊飾演

>男二帕丁森飾演的Neil,源於愛爾蘭語教名和蓋爾語,意為勝利者,寄託了他的穿越使命;

>反派Sator,有人說是來自拉丁語意的播種者、造物者。

>《信條》反派,肯尼思·布拉納飾演

>女主兒子Max,象徵最大、最重要,女主時刻將兒子放在首要位置考慮,連聽說世界要毀滅第一反應都是「那我兒子也不在了」。

>女軍火商Priya在印度是個常見的名字,由此推測可能是化名。

>地理位置的選擇,奧斯陸意為「神之地」、「上帝的山谷」,是反派秘密事業(自詡成為神)的所在之地。基輔、塔林、西伯利亞幾個地點的選擇也符合劇情時間。至於對越南有什麼獨特的情結,可能就得問諾蘭了。

>《信條》男主、女主

【劇透提示】

接下來是涉及細節劇透的部分,

沒看片的讀者可以考慮先碼後看——

【開場歌劇院的戲是誰打誰?】

>影片一上來就是一場歌劇院混戰戲,很多觀眾二刷三刷完也還是不明白是誰在打誰,爭奪目標又是什麼……

>這場戲講的是還是CIA特工時期的主角一行混入烏克蘭特警部隊,目的是解救美國外交官及保護包裹(鈽元素)。烏克蘭特警隊與恐怖分子(其實就是反派Sator一夥,雙方都是來搶包裹的,根本不顧觀眾死活)交火之時,男主掩護外交官到了地下室,讓外交官和一名隊友互換了衣服,外交官逃離,男主和穿著外交官衣服的特工決定回到劇院內,拆除炸彈解救昏迷的觀眾。

>拆最後一枚炸彈時,男主被一名烏克蘭特警識破偽裝身份(肩章是臨時貼的),關鍵時刻一名神秘人用逆向子彈救了男主一命(最後證實神秘人就是帕丁森),男主在最後時刻將炸彈都扔向了二樓包廂,逃了出來。

>男主與穿著外交官衣服的特工隊友逃出劇院的一刻

>男主和假外交官落入烏克蘭人手中,嚴刑拷打之下,男主仍拒絕出賣外交官和其他隊友的下落。男主吞下CIA的特製膠囊打算自盡,沒想到它只是一粒可以偽裝死亡的昏迷性藥物,這次行動也是一次對他的忠誠度考驗。

>男主名義上已經「死亡」,隊友也都犧牲了,他無法再繼續為CIA工作了。但上級告訴他,接下來他將迎來拯救全人類的重任,目前能告訴他的信息只有「信條」這個詞。

>他需要在海上風力發電公司隱姓埋名一段時間後,前往這個「信條」組織報到。接頭人女科研員也沒告訴他任何信息,只向他科普了一下逆物質,目標、方法、隊友、領袖都需要男主自己去找尋線索。

>《信條》花絮照

【戈雅的畫是怎麼回事?】

>片中有兩幅一樣的戈雅畫作贗品,都出自畫匠阿勒伯之手。一幅是因為女主跟阿勒伯走得過於親近,女主當成真畫買了下來,然後又以900萬美元高價拍賣給了她自己的丈夫,丈夫得知是贗品後將之保存在奧斯陸自由港,以此作為威脅妻子的把柄,也有了經常去奧斯陸自由港(其實是去旋轉門)的藉口;

>另一幅是男主從麥可·凱恩飾演的克羅斯比爵士那拿到的,作為接近Sator夫婦的敲門磚。男主對女主聲稱他是從阿勒伯那拿到的畫,但很快謊言就被女主戳破,因為阿勒伯的腿被Sator打斷了,走不了路,也打不了電話。但她別無選擇,只能跟男主合作。

>女主檢驗男主帶來的戈雅畫作贗品

>男主本想去奧斯陸幫女主銷毀第一幅贗品,沒想到發現了旋轉門的秘密,還遭遇了伏擊(後來才知道是他自己),只好先行撤退。而反派通過「預知未來」的能力,已經提前把畫取出來了,妻子的命運仍被他牢牢捏在手裡。

>男主和帕丁森飾演的Neil在奧斯陸自由港的藝術品倉庫

【非得用飛機撞大樓嗎?】

>眾所周知諾蘭基本不太用特效,有一說一都是實拍。片中那場飛機撞倉庫的戲,也是真的找了一架飛機和一堆小轎車給撞毀了(反正信條組織&諾蘭劇組的預算足夠),是劇情需要,不是奇觀營造。

>為什麼要用飛機撞樓的方式呢?關鍵臺詞是,機場安保不怕搶劫,怕的是溫度升高。所以必須讓整個樓足夠範圍大地爆炸起火,才能引開機場所有保安的注意力,並且讓「五角大樓安全級別」的藝術品倉庫自動重置為出廠設置,釋放滷化滅火氣體嚇跑倉庫工作人員,讓男主能在憋氣時間限制內逐一撬開各個倉庫的門,尋找可能保管在這的畫作和逆向武器。

《信條》劇照

【反派的目標是什麼?】

>反派Sator來自蘇聯工業廢城Stalask-12。因為蘇聯解體是核原料地下交易最頻繁的歷史時期,少年時代的Sator獲得了來自「未來人」的指導文件和啟動資金。從此他一生都在跟放射性材料打交道(患上胰腺癌可能正因為此),多年來在9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尋找散落的9個算法部件(核武器國家互相制衡提防,所以女科學家認為將算法部件藏在核原料處最安全)。

>他本是俄羅斯寡頭,被莫斯科驅逐後定居倫敦,號稱以天然氣起家,實際生意是販賣鈽元素和軍火,最終目的是集齊9個部件,激活算法,逆轉整個地球的熵,讓全人類為癌症晚期的他陪葬。

>而「未來人」想要毀滅前世人類的理由跟滅霸差不多,也是資源耗竭,海平面上升之類……毀滅即新生。Sator因此自我催眠把自己封為了「神」。

>Sator習慣時刻查看自己手環上的心率,一旦他死了,心率降為零,某個遠處的監測器就會啟動算法,終結整個世界。

>《信條》花絮照,女主和反派

>那麼他會選擇哪個時間、哪個地點終結自己的生命呢?這個信息是男主和女主一起拼湊信息推理出來的——

>女主講過他們去越南度假的時候反派消失了一段時間。反派回來後,落日時分的那場談話是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最後一次溫情尚存的時刻了,所以推測Sator會選擇在這個時間結束一生;

>男主也證實了這種推測,他從爵士那聽說過烏克蘭大劇院爆炸當天,蘇聯廢城Stalask-12被監測到有核引爆跡象。綜合來看應該就是那一天(14天前)沒錯了。

>(另外帕丁森也是知道全部前因後果的,只是在男主面前裝作不知道。)

>《信條》男主和男二

【為什麼有人要戴呼吸面罩,有人不用?】

>電影裡的設定是,當你從正向轉到逆向,由於肺裡空氣流動方向也會逆轉,所以必須戴上特製的呼吸面罩。這也成為全片區分人物正向還是逆向的關鍵標識。但如果你是逆轉之後再逆轉,就逆逆得正不需要戴了,或者逆向人物在經過特殊改造的貨櫃內也是不需要戴的。

>比如塔林的追車戲,戴呼吸罩的反派是逆向的,他劫持著正向的女主,進入旋轉門前的藍色房間(逆空間)後反派不需要再戴面罩,而是給了女主一個面罩。此時還有正向的反派,正躲在旁邊紅色房間的隔離間裡,準備提前截獲鈽元素的位置信息,完成時間夾擊。

>在塔林開車的逆向男主戴著呼吸罩

【女主提前動手了,為什麼拯救世界還是成功了?】

>穿越回14天前越南的女主「演不下去了」,提前動手射殺了她老公,但世界並未毀滅,為什麼?

>首先不必責怪女主大腦衝動,當時反派已經開始懷疑女主有多個「分身」,穿越回來的女主也看到了她馬上就會撞見當時的自己,所以不得不提前結束任務。她相信男主會成功。

>其次女主本來就是「backup」(後援、備選方案),第一方案還是男主和帕丁森等部隊在廢城取出9個算法部件,切斷信號,讓反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獨自死去。Plan B才是女主看住反派,拖延時間,讓他先不要自盡。

>不過看結果,兩種方案似乎都執行成功了——反派應該還沒死透,被拴在了船後面漂在海面上,得知毀滅世界的計劃失敗。復仇的妻子讓他也體驗了下生不如死的感覺……

>藍房間(逆時空)裡的逆向反派威脅正向女主

>塔林的旋轉門原本屬於反派,後Ives率領的增援部隊趕到並將之佔領。女主身中反派的逆向子彈,逆向子彈因為遵循逆熵規律,在正時空裡會不斷惡化,所以只能回到逆時空處理。

>所以主角決定帶著女主和帕丁森逆轉,坐貨櫃被運往一周前的奧斯陸機場,找機會為她療傷。

>為什麼選擇一周前的奧斯陸機場呢?因為塔林的旋轉門之前都被反派部隊看管著,男主逆轉完回來一出現肯定就被亂槍掃射死了,只能再找其他出口。

>一周前的奧斯陸因為飛機撞樓陷入混亂,無人看管,正好可以藉此轉回正向。從時間上算,從塔裡去奧斯陸的路程時間也夠女主恢復了。

>也是因為逆逆得正不需要戴面罩,所以連老謀深算的反派(此時的他也是穿越回來的,正常時間線的他還在烏克蘭劇院)都沒發現最後的女主是穿越回來報仇的。

>《信條》花絮照,諾蘭和戴口罩的男主

【最後一場廢墟戰爭到底咋回事?】

>最後一場Stalask-12廢墟上的戰爭是全片最複雜的一場戲,有正向的紅隊、逆向的藍隊、正向的敵人、逆向的敵人、一度偷偷轉成正向的帕丁森,還要跟越南度假支線平行剪輯,實際日期還跟烏克蘭大劇院重合,視角多變、角色分身,看得人是眼花繚亂,神魂顛倒。

>如果說電影前半段還經常借男主之口給觀眾科普一下的話,到這裡,諾蘭已經完全不顧觀眾跟不跟得上了,自己放開了拍。這場戲也確實很精彩,成功拉動了情緒高潮的到來。

>紅藍兩隊一正一反,各自作戰十分鐘。紅隊開始即藍隊結束,藍隊的作戰經驗可以分享給紅隊。藍隊負責掃清障礙,紅隊突擊到地下爆炸源附近,掩護秘密小分隊(由紅隊隊長Ives和男主兩人組成)取出算法,同時製造拆彈失敗的假象(反派安裝炸彈是為了把算法埋到地底,倒計時是炸彈的)。

>紅藍兩隊均倒計時5分鐘的時候,兩隊同時轟炸一座大樓,掩護小分隊趁機進入地下坑道。

>從藍隊(逆隊)帕丁森Neil的視角看,他看見一個逆於他的俄國僱傭兵在坑道入口處埋伏了炸藥。於是他趕緊找到旋轉門轉成了正向,開了一輛吉普車,想追上Ives和男主提醒他們有陷阱,但是他按了半天喇叭也沒追上(這段在電影裡先拍的是紅隊視角,先展現入口被炸,所以第一遍可能看不懂這段)。

>《信條》花絮照

>男主和Ives顧不上出口被埋,找到了算法和看守它的僱傭兵,看見地上已經躺著一個背包上掛著銅錢飾物的犧牲隊友。反派提前在這布置好了籠子和鎖,男主進不去,眼睜睜看著炸彈要炸了。

>爆炸前夕,地上躺的隊友忽然站起來,替男主擋了僱傭兵射過來的子彈,然後幫他們開了鎖。男主奪下算法,隊友轉身跑出坑道,開吉普用一根粗繩把男主、Ives和算法都拉了上來,任務成功了。

>上一步驟以帕丁森的視角來看,就是正向的他先用繩子把他們拉上來,然後再次用旋轉門轉回逆向,下去開了鎖,最後替主角擋槍身亡。

>在烏克蘭大劇院開逆槍、在奧斯陸自由港阻止男主殺死蒙面的他自己、在塔林搬來Ives率領的救兵救出男女主、把男主從冰凍的爆炸汽車裡拖出來、在廢墟戰場用吉普車拉繩子、最後替男主擋子彈……帕丁森至少六次在暗中救了男主的命,是男主的守護神了。

>《信條》男主和男二

【所以Neil最後犧牲了嗎?】

>是的犧牲了,他因為替主角擋槍和爆炸,永遠死在那個坑道裡了。

>那片尾跟男主告別的又是誰?是戰爭中途偷偷轉成正向、臨時狀態的Neil。

>Neil告訴男主,我們相識是在我的過去,你的未來。也就是說,是未來的男主(信條組織的真正領袖)招募的Neil,派Neil穿越回過去,指引年輕時候的男主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整部電影展現的都是一場巨大的Temporal Pincer Movement(時間鉗形運動)。

>男主和Neil在未來其實認識很多年了,是密切的戰友和朋友。影片開頭就有暗示,就是第一次見面Neil就很清楚男主愛喝健怡可樂。

>男主與Neil在孟買皇家遊艇俱樂部的「第一次」見面

>所以Neil自始至終都是知情的、穿針引線式的幫手。他名義上是中間人,實際目標是保護男主的安全——以犧牲自己為代價。

>他對自己的結局也早就知曉,男主問這是宿命嗎?他回答是reality(現實)。電影前半段其實也探討過「自由意志」與「命中注定」的悖論。

>帕丁森這個角色絕不是打醬油的工具人男二號,只有看懂看透這部電影,才能明白諾蘭給了他一個多麼情深義重的角色,最後一場雲淡風輕的告別戲實在太好哭了。有網友說Neil是「今年最令人心碎的天使男人」。

>——Neil才是以生命詮釋了什麼叫「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呀。

>還是有很多觀眾疑惑,怎麼理解「死在了當下,但未來是朋友」?

>整部電影你都不能用常規時間觀念去理解,Neil是未來的人,反派也是未來的人,而毀滅和拯救都發生在過去。像莫比烏斯環一樣,你需要試著跳出線性思維來思考問題。

>《信條》四位主演合影

【Neil其實是長大的女主兒子嗎?】

>國內外若干網友提到了這個腦洞,筆者認為雖然諾蘭沒有明示,但不無道理。

>首先電影似乎有意迴避了拍攝小男孩的正臉,從側臉看是個金髮碧眼的小朋友,跟帕丁森很像;

>其次有網友認為Neil對女主的感情很溫柔深厚,尤其照顧病危期的她時。這個倒不是很明顯;

>最後年齡大致可能是對得上的——男主是在未來招募的Neil,那麼當下的Neil很可能還是個小少年、小男孩。既然未來男主如此信任Neil,沒準是因為他小時候就認識他了。

>至於為什麼Max會改名為Neil,這也不奇怪,穿越特工改名不是應該的嘛?

>《信條》花絮照,女主和兒子在校門口

【最後的彩蛋是什麼意思?】

>前面說到,整部電影其實是個對稱迴環結構,那麼最後一場男主暗中保護女主和她兒子、殺掉印度女軍火商滅口的戲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彩蛋。

>這場戲裡,其他人物都是正常時間線(拯救世界成功之後),而男主是從未來一點的時間穿越回來的。他交給過女主一個電話,告訴她有危險時發信號,但其實男主是在未來通過監控錄像收到的消息,然後穿越回來制止危險。(他射殺印度女人時,女主還沒發出信號)

>男主早就看出Priya並非值得信任的人,也知道她一定會起滅口的歹念,所以早就盯上了她。當初被她教育要學會換個思維看待時間線,最終男主也果然用這樣的方式結束了她罪惡的一生。

>電影前半段男主與印度女軍火商Priya

【最後】

>其實《信條》還有很多有趣的細節——

>比如片頭華納和諾蘭公司syncopy的logo被染色成了一紅一藍,呼應著片中的正逆方向;

>比如片中多次出現惠特曼的詩句「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既暗示了時間混沌和珍貴的情誼,也玩了個暮光男主(Twilight)的梗;

>看《信條》一定會被「暮光男」圈粉,希望他新冠肺炎早日康復

>比如諾蘭與全新的配樂合作,參觀自由港、塔林槍藥庫、消防車劫車幾場戲的電子樂都十分驚豔。有人研究過本片的配樂,發現連配樂都有巧妙的迴環結構設計……

>更多樂趣,在等待影迷逐一發掘。

>解釋了這麼多,你是否對《信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呢?其實除非是結構/邏輯/細節控,不然就跟男主一樣,保持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也蠻好的。

>正合了那句話:「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不要試圖理解它,感受它就好。)

>《信條》花絮照,諾蘭和男主在片場

相關焦點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 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信條》海報  8月22日是《信條》媒體場最早的評論解禁時間,當時國內外幾乎所有評論都出奇一致——「沒,看,懂!」今天這部電影正式在國內公映,挑戰大家智商的時候到了。  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  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看一遍就能懂。首先這部電影中的概念就很前沿,涉及到逆熵、時間倒轉、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等,其次由此展開的劇情呈現為多線、迴環敘事,有不同人物正逆視角的無縫轉換,也有一定劇情留白,需要自己腦補。
  • 沒人能一遍看懂的燒腦大片《信條》,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來源:娛理8月22日是《信條》媒體場最早的評論解禁時間,當時國內外幾乎所有評論都出奇一致——「沒,看,懂!」今天這部電影正式在國內公映,挑戰大家智商的時候到了。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看一遍就能懂。
  • 如何看懂信條這部電影?《信條》設定解析讓你一次看懂
    如何看懂信條這部電影?《信條》設定解析讓你一次看懂時間:2020-09-05 12:30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看懂信條這部電影?《信條》設定解析讓你一次看懂 諾蘭新作《信條》今日上映,聽看過朋友們說,電影主線劇情並不難看懂,但是想要一遍就把《信條》看通透就不簡單了。那麼如何看懂信條呢?下面小編帶來:電影信條解析。 如何看懂信條 《信條》的難懂,其實   原標題:如何看懂信條這部電影?
  • 諾蘭《信條》沒看懂?看完這篇文章,解答你心中的所有疑問
    如果說《盜夢空間》是將多重夢境與個人內心情感巧妙結合,《星際穿越》是讓觀眾體會星際黑洞與時空的奇妙,那麼那麼《信條》則是通過正反同在的拍攝,詮釋了熵增熵減這一科學概念,用光影展現了時空的交替,當現在和未來的男主相遇在一起並肉搏,讓人不禁想起了《復仇者聯盟4》中美隊和過去的自己戰鬥的場景,不過《信條》中還加上了祖父悖論,更能引發觀眾的思考。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盜夢空間》《記憶碎片》《星際穿越》《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的導演啊。
  • 《信條》太燒腦了!只看一遍可不能完全看懂
    文丨me王@bigfun社區序:9月4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終於上映了,當它定檔的那一刻,我馬上就在影院訂好了票,期待著諾蘭導演的這部新片能帶給我又一輪新奇的觀影體驗。然而,當我在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時,很負責任的說,我只看懂了一半。
  • 沒人能一遍看懂的這部電影,憑什麼被全世界吹爆?
    有網友將《信條》比作江蘇高考數學題——「無論看多少遍題目,無論是否有解析,我都做不出來」↓正如影片中的一位科學家所言,「不要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又到了世紀君的福利時間-《信條》一遍看不懂沒關係,世紀君送你去一刷二刷三刷啦!
  •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沒錯,典型的諜戰片故事。 只不過,這一次主人公要完成的任務非同一般。 (有一說一,《信條》就算劇透了也沒法一遍看明白)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 大家都知道《盜夢空間》是圍繞夢境講述關於空間的故事,而《星際穿越》則是利用太空講述關於時間的故事。
  • 《信條》2020 一部好看燒腦的好片,沒看的或沒看懂的來
    2020年第一部國外的燒腦大片,這部片子燒腦到了新高度,智商和邏輯稍微打個瞌睡的都看不懂,出了電影腦袋「嗚嗚」響,就是沒看懂,這個網友留言說看了5遍才看懂80%的劇情。來我來給大家梳理下。最好看一遍正片在來聽我說說,男主在片子都沒名字,在演員表裡就叫主人公,他是特工,從基輔歌劇院保護目標人物和黑匣子,關鍵時刻一個背包有紅繩掛件的蒙面士兵救了男主一命,可此次任務還是失敗了,男主被俄方暴徒侮辱,吞下劇毒膠囊,便死了過去。可是男主醒來,上司告訴他自殺測試,他通過了。下來他的任務和信條組織有關。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當然你看一次肯定看不懂,但又覺得這部電影跟看不懂沒有什麼關係啊,電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和《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不一樣,前兩部雖然第一次看的時候也看不懂,但它會吸引你的興趣而會想再看幾次的好奇心,可《信條》裡埋再多的梗玩再多的結構概念看上去不明則厲,實則無趣,和他之前的任何一部電影感覺上的體驗就是不一樣,第一遍基本只能看看視覺奇觀和故事脈絡,待多刷後再嘗試理清邏輯吧
  •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信條》
    時光網訊《信條》你是不是一遍看完沒完全看懂?別羞於承認。要相信,有這種感受的不止你一個人。諾蘭的電影肯定不是爆米花影片,但也一直是在商業電影的範疇內探索, 並不是曲高和寡的作品。《信條》的觀影門檻之高,確實有些例外。
  • 諾蘭時空三部曲壓軸之作《信條》來了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別擔心,今天就先給大家簡單的「補補課」,說一說電影裡的一些概念,希望能減輕小夥伴們觀影時的壓力。 ——摘自豆瓣 在簡介裡,【時空逆轉】被特別標註著。如果你看過《信條》的預告片,一定對這些鏡頭很好奇
  • (無劇透)稍稍改變思維,讓你看懂諾蘭《信條》:逆轉的藝術
    #《信條》上映之後,很多網友們都在說著關於這部電影的劇透,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對這部電影的幾大看點進行一下梳理。PS:看點中沒有任何的劇透,畢竟無劇透的情況下,大家去影院才是一種特別的觀影氛圍,正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哈姆雷特。作為時間管理大師諾蘭的電影,幾乎都是燒腦的,如《盜夢空間》一樣,在此次電影產業復甦之後,《盜夢空間》重映,更是讓諾蘭的熱度提升了不少,而在上映之後,口碑方面卻是出現了兩極分化,觀眾們都說這部電影最終看懂的還是少數?
  • 從《記憶碎片》到《信條》,諾蘭又來給觀眾做智商按摩了
    我就是那個少數人。天才不是一天造就的。《記憶碎片》之於諾蘭,就像《猜火車》之於丹尼·博爾。丹尼·博爾是誰?沒看過《猜火車》你還沒聽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嗎?這些實力傍身的導演和演員,走向聚光燈的路,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沿著這些過去大紅卻未大紫的足跡,他們才走到世人關注的焦點中。
  • 電影《信條》TENET你看懂了嗎?諾蘭的,看不懂就對了
    在豆瓣尋求安慰後,到貓眼一看畫風完全不同,看來貓眼的各位看官才是認真看劇的人,看不懂得我們都是不好好看劇,中途開小差的人,知道了嗎?不是諾蘭高深,一刷看不懂,意思你需要二刷去了,再不行就三刷、四刷……小爺還不信邪了,不看懂誓不罷休,就算常駐電影院也要啃透BUG。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電影《信條》海報截圖。有好多網友都這樣說:刷了幾遍《信條》,還是沒有看懂劇情。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01.如何「逆轉時空」?而尼爾以至整個「信條」組織也深知,既然要讓一切自然發生,現在的你還是不要知道太多未來的事,這是為「信條」的基本守則。所以,尼爾不讓主角知道,面具人就是主角自己,一切還是要按劇本去做,不要刻意去改變太多。否則,「主角」得知原委後不願回到過去,那一切都不能發生了。
  • 《信條》裡的信條組織為何要撞擊「五角大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鴻蒙之家,ID:hongmeng222】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信條》上映到現在,很多人表示沒看懂。也有很多人表示:諾蘭玩脫了。一些人認為,拍部沒人能看懂的電影,為了個鏡頭還炸了架價值過億(新機)的波音747,搞什麼?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在相對論橫行的當下,用熵增原理進行時空穿越顯然OUT了....
  • 《信條》沒看懂?來看全方位劇情解析!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剛上映,不少觀眾都大呼沒看懂。素以高智商和燒腦著稱,這部新片的難度絕不亞於他以往的任意一部前作,甚至可能是最晦澀難懂的一部。本文將帶著讀者重新梳理一遍劇情,並把故事中可能出現的細節和疑點整理出來,方便理解電影。
  • 《信條》沒看懂?新寶駿E300讓你切身感受未來科幻_易車網
    最近諾蘭的又一神作《信條》正在各大院線熱映,"時間鉗形戰術"、"時間逆流"、"逆向熵"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科幻概念,在150分鐘的時間裡,帶著眾人猶如開啟了一場逆轉未來的時空穿梭之旅。儘管大部分人對於其中的科幻畫面不明所以,但是依然會被諾蘭強大的"描摹"時空的能力所折服,因為人類潛意識中對於科幻的嚮往由來已久。
  • 沒看懂《信條》?電影其實還可以這樣解讀……
    儘管卡佛筆下的故事已然被全然打亂,甚至故事背景也被移花接木,但神奇的是,如此,我們依然能從中嗅出卡佛的氣味,連雷蒙德·卡佛的第二任妻子苔絲·加拉赫也認為 :「看見了那麼多美國人的肖像,就像我們在鏡子裡看見了自己。」電影的燃燒希求文學的火焰,藉由文學進入世界,再開闢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