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都能從中領悟到不一樣的道理。高中的時候,將周先生的散文句子抄在摘抄本上,覺得這是很有哲理的話,並嘗試著在作文中應用。如今看來,不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一本堪稱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經典、最值得收藏的周國平散文精選集——《願生命從容》,收集了周國平不同時期的經典之作,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在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思所想。真正印證了周先生自己所說的那句話,「我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然而,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安頓自己,回到最初的寧靜,才是讀這本書最真切的感受。
自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以後,因為工作和雜事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往往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卻也最終沒有幹出什麼大事,這大概就是一個平凡人的每天吧!這時候反倒能夠理解,為什麼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能夠經久不衰,這麼多年依然能夠擁有一批忠實的粉絲,大概,這世上終究是平凡人佔多數吧!現在讀這本《願生命從容》時,其實裡面收錄的許多散文篇章,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熟讀了,再讀時,卻依然能夠讓心情感到寧靜,翻開書,浸入其中,有一種「從喧囂的鬧市,飛到若禪若道的平靜世界,從煩惱叢生的惆悵,回到無根無欲的無邪時代」的心境。或許是真的「老了」,就像現在寫出來的文字一樣,總是不自覺地用到「很多年前」、「年少時」這樣的詞,「老了」的心境,總是希望回到年少,回到最初。三十歲的時候,擁有這樣「老了」的心境,的確不是一種幸事,但值得正視。
一本心靈的書,不宜一次讀完,而應細細品味。周國平先生是一位人生的哲學家,他偏向於以散文而非學術論文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生命感悟,透過他這一篇篇簡短的隨筆,我看到了周先生的人生哲學,關於生命、關於幸福、關於孤獨、關於愛情、關於親情……或許,他的思考、他的理解,我並不完全贊同,但是這字裡行間最真摯、最淳樸的情感,總能在那一瞬間打動我。我一直覺得,閱讀散文,不是為了讀完或是學會,也不是為了知曉作者的故事,而是為了平靜內心。也許我讀完了整本書,過了很久,卻不記得作者到底寫了什麼,但我會始終記得它曾感動我,在那一瞬間。我們每一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繁雜瑣碎,我們的時間被瑣事切割成碎片,我們不是天生的哲學家,但也在生活中學會了思考人生,所以我們能夠理解作者篇章裡那種心境。
當一個人體會過極好和極壞的境況,感受過極殘酷和極溫柔的世界之後,仍能欣賞一切平凡的事物,這大概就是「從容」吧!生活的磨難誰都多多少少經歷過,純淨的心靈許多人嚮往著,但並非誰都能夠注意到公司門前的小草今天又長了一對新葉,城中老街的瓦房頂上長滿好看的瓦松,輕慢了自己的專櫃導購小姐有一對淺淺的酒窩,天天「關心」自己婚事的姨媽眼睛裡總是閃亮有光,周圍看似平庸的同事、朋友也各有各的有趣之處。閱讀一本散文,得讓心情安靜下來;領悟生活,得讓節奏慢下來。只有讓自己的心,回到最初的寧靜,才能領悟生活,進而從容地面對生活的挫折、面對工作的磨礪。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站在高處,才能俯察低處。強者,才會體恤弱者。思想上的洞悉深刻,才對萬物有情。閱歷的增加,就會越深感一個人的見識見解難以跳出他的層次和立場。不可否認,一個人所提出的問題和追尋的答案往往是自私的。因而,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須先站在高處。這裡的「高處」是指相對於自身過往而言,更進一步的狀態或境況,也許,可以稱之為「曾經滄海難為水」。上學時,因為考試名次不好,被父母責怪,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被理解的人;25歲後,因為沒有結婚,被親戚朋友到處介紹相親,內心覺得這是件最為無奈和無辜的事;工作後,因為比自己更差勁的人,先得到了提拔,覺得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待遇……然而,過去以後,回首往事,卻也能一笑處之。
最後,引用周國平先生文章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世界再嘈雜,願你我都能抱有一顆安靜的心,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這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