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種寒冷叫忘穿秋褲。大雪紛飛的冬天,連精緻的豬豬女孩都失去理智穿上了秋衣秋褲,暖暖地享受將秋褲扎在襪子裡的那種安心。
秋衣秋褲雖然有個「秋」字,實際上卻是在冬天穿的,也稱為保暖內衣、褲。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保暖內衣的功能也越來越多,除了保暖,還加入了排汗、速乾等功能,有些內衣甚至宣稱可以「自發熱」。
但實際上保暖內衣的功效不一,有些穿了一件頂幾件,有些卻穿了等於沒穿。
那麼,市面上那麼多的保暖內衣,哪款更物有所值?內衣真的可以「自發熱」嗎?
2018年1月,香港《選擇》測試了18款保暖內衣,涵蓋了優衣庫Uniqlo、佐丹奴Giordano、班尼路Baleno、堡獅龍Bossini、迪卡儂Wedze、北面The North Face、哥倫比亞Columbia、破無素足Masami、居可衣Jockey等。
此次測試包括保暖程度、透水氣度、排汗快幹程度等功能性指標,及耐用程度、纖維含量準確度及化學成分等其它指標。
測試樣品分為日常內衣、運動及戶外打底衣兩類。它們均聲稱具有保暖、防寒的功能,部分還宣稱有發熱、速幹、抑臭、防靜電等功效。
檢測結果顯示:迪卡儂旗下的Wedze品牌及夢倍路mont-bell保暖效果最佳,哥倫比亞Columbia保暖效果最差;破無素足Masami、佐丹奴Giordano、班尼路Baleno等排汗快幹效果較好;
值得注意的是,夢倍路mont-bell、班尼路Baleno兩款保暖內衣檢出微量甲醛。(如圖1)
保暖效果:迪卡儂最佳,哥倫比亞穿了等於沒穿
衣物一般都是藉由衣物內不流動的空氣來防止人體熱量散失,以達到保暖的效果。由於空氣的導熱性低,若衣物纖維間能保存較多不流動的空氣,保暖性就越好。(如下圖)
此次保暖性能測試參考ISO 11092 《紡織品 - 耐熱和耐水蒸汽性能的測量》的要求進行。
檢測結果顯示,日常內衣中,班尼路Baleno的平均保溫值為0.23,保暖效果最好。
而運動及戶外打底衣保暖效果要稍好於日常內衣,其中,迪卡儂的Wedze品牌保暖效果最佳,平均保溫值為0.32,最差的則為哥倫比亞Columbia,僅為0.1,似乎穿了也沒什麼用。(如圖2)
為了更貼近消費者的日常使用習慣,此次還將各款內衣洗滌30次後評價其保暖能力。
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樣品洗滌30次後的保暖程度還提高了。這可能是由於保暖內衣經多次洗滌後, 布料的蓬鬆度增加,令纖維間能保存更多空氣所致。
相反,音樂肌著的平均保溫值卻下降約6成,越洗越「涼」。
透水氣度:馬莎、佐丹奴等較高,穿著更舒爽
保暖內衣除了能保暖外,最好還要具有良好的透水氣度。
由於人體於靜止狀態或運動時均會產生用以維持皮膚表面的溫度的「溼氣」,一般來說,這種「溼氣」 會透過衣物布料上的孔隙散發到空氣中。若布料的透水氣效果差,皮膚表面的「溼氣」便無法有效排出,並會慢慢凝結成水珠,聚集在皮膚表面與衣服之間,產生焗熱及溼黏的感覺。
經過檢測發現,透水氣度較高的樣本有馬莎、B.V.D、佐丹奴等10款保暖內衣。
另外,洗滌30次後,破無素足、夢倍路mont-bell、迪卡儂Wedze、北面The North Face及哥倫比亞的布料的透水氣阻力低於洗前,也就是說洗後的透水氣度有所提升。(如圖3)
排汗快乾性能:運動戶外>日常內衣, The North Face、哥倫比亞表現最佳
當穿著保暖衣運動或氣溫較高時,可能會令人感到悶熱或冒汗。待「冷靜」下來就會感到溼冷或打寒顫,甚至會引起感冒。
因此,保暖內衣的排汗快幹功能有助人體保持舒適的體溫,避免出現過熱或過冷,其主要取決於其吸水、水分傳導及蒸發速度三項功能。
測試結果顯示:吸水速度中,優衣庫、馬莎、莎娜美、居可衣Jockey等8款樣品吸水速度較慢,布料需用大於1分鐘才能把水珠完全吸收。而破無素足、B 。 V。 D等3款幾乎實現了秒吸,比上述7款要快30多倍。(如圖4)
消道長還發現,運動及戶外活動類型的打底衣其吸水效果都較好,希望保暖內衣可以快速吸水的消費者可以優先購買這種類型的打底衣。
此外,北面The North Face、班尼路Baleno的水分傳導性最好,也就是說,汗水能在布料表面快速擴散更利於蒸發;日常內衣中,水分蒸發最快的是堡獅龍Bossini(134分鐘)、 最慢的是班尼路Baleno(216分鐘),運動或戶外活動打底衣則以哥倫比亞Columbia最快(121分鐘),其餘3款需時都較長。
「郡是Gunze」縮水嚴重,班尼路易起毛球
經30次洗滌後,全部保暖內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變寬或變長。其中,郡是Gunze縮水最嚴重;破無素足、居可衣Jockey及永旺特慧優Topvalu易破裂。
此外,衣物穿得越久,磨擦次數也越多,布料纖維容易纏結在一起,就變成了「毛球」。相信穿過秋衣秋褲的同學們都知道,起毛球那叫一個嚴重,特別是冬天衣物厚重,反覆摩擦加劇了毛球的「瘋狂繁殖」。
此次測試中,夢倍路mont-bel l、迪卡儂 Wedze 、北面The North Face及哥倫比亞Columbia表現優異,不易起毛球;
而雞仔嘜、居可衣Jockey、B.V.D、班尼路Baleno及郡是Gunze 表現較差,起毛球程度較嚴重。(如圖5)
班尼路檢出微量游離甲醛
在製造布料過程中添加甲醛樹脂,可令衣物成品達到防皺、防縮的效果,也可提高衣物纖維以及印花的耐久性。不過,若樹脂含有甲醛,而衣物布料釋出的游離甲醛較多,則可能會刺激皮膚、引發皮炎。
《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規定,與皮膚直接接觸的紡織品中游離甲醛量應少於75 m g/ kg,嬰幼兒紡織品的限值則為20 mg/kg。
18款保暖內衣中,只有班尼路Baleno、夢倍路mont-bell檢出微量游離甲醛,但消費者無需擔心,都在安全範圍內。(如圖6)
Q:「自發熱」內衣靠譜嗎?
A: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助理教授葉曉雲博士表示,衣物能「發熱」,一般都聲稱是透過添加發熱材料於纖維中,或利用纖維吸溼發熱的特性而產生熱。
其中,吸溼發熱原理是纖維吸收人體所蒸發的溼氣,並利用物理及熱學原理來取得熱量,即運用溼氣換成液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凝結熱的放熱現象,來提升布料的溫度。實際上,所有纖維都具有吸溼發熱的功能,只是不同纖維發熱的程度及發熱量會不同。
一般而言,纖維吸溼性越大,發熱性能就越強。為提升布料的發熱效果,生產商可能會在纖維表面加入親水的材質,讓它具有較高的吸溼性。不過,能量其實是源自人體,因為溼氣是由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而來,因此當人的新陳代謝較慢或體溫較低時,人體也許不足以能產生溼氣供纖維吸收而達到預期的發熱現象。
因此,布料自身是不會「發熱」的,必須依靠人體的熱量才能有此現象。
除「吸溼發熱」外,「熱反射」也是保暖內衣常見的保溫技術。其原理是在布料內層塗上金屬粉沫或塗層,利用反射人體的輻射熱的方法,減少體熱流失,提高保溫效果。
(責任編輯: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