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屆會議傳來喜訊,我國提交申報的甘肅張掖地質公園和湖南湘西地質公園正式被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從此之後,我們擁有的世界地質公園數量達到41個,位居世界第一位。
說起甘肅張掖地質公園,腦海中浮現出的那燦若晚霞的美景基本都是這樣的:
張掖的彩色丘陵 | 張掖地質公園官網)
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它的身影: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曾在張掖彩色丘陵取景
無論你是否到過這個地方,只要見到這樣的景色,基本上都能脫口而出——這是丹霞地貌。殊不知,大家都被帶歪了!
在這裡,我鄭重地提醒大家:這不是丹霞地貌,這是彩色丘陵!
尋找美麗的「彩虹山」
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縣交界處,分布著一片起伏不平的山丘。當我們走進這裡,眼前呈現的山石五顏六色,紫、紅、黃、綠、褐,層層疊疊,對比鮮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仿佛一幅壯美的畫卷,又像是有人給山峰披了一件華麗的彩袍。
地質學家稱之為「彩色丘陵」,簡稱「彩丘」,還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彩虹山」。
張掖的彩色丘陵 | 張掖地質公園官網
其實,這樣的景觀並非此地獨有,我國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的五彩灘,以及南美洲秘魯的Vinicunca,也發現了相似的地質現象。
當縱貫南北的安第斯山脈穿過秘魯境內時,在其南部的庫斯科省出現一座奇特的山峰,上面有紫色、紅色、黃色以及綠松石色的條紋,當地人稱之為Vinicunca,意思就是「彩虹山」或「七彩山」。這座山峰的海拔超過5000米,需要攀登兩個小時才能到達。
據當地的老人講,它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間尚不足十年時間,因為這座山上原本覆蓋著厚厚的冰雪,近年來氣候逐漸變暖,雪線不斷上升,冰雪融化之後,才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秘魯的彩虹山 |
古老的「前世」
顧名思義,彩色丘陵就是一種彩色的丘陵地貌。所謂的丘陵,指的是頂部渾圓,坡度平緩,坡腳線不明顯的低矮山丘,相對高度小於200米。這是一種按照形態劃分的地貌單元,與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並列。
丘陵地貌是長期受侵蝕、剝蝕等各種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常與山地相連,比如張掖的彩色丘陵就是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山前丘陵。也有一些丘陵是準平原化階段的產物,是山地向平原的過渡,比如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的丘陵就是準平原面上殘留的基巖丘陵。
如果從巖性角度看,張掖的彩色丘陵是典型的粉砂巖和泥巖,是沉積作用的產物,形成年代距今約1.35-0.96億年。地質學家研究發現,早在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張掖彩色丘陵所在地是一片廣袤的湖泊,歷經數百萬年的漫長時期,湖泊沉積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泥沙。隨著氣候變化和地質變遷,湖水乾涸,湖底的泥沙經過壓實、脫水和固結成巖作用,於是就變成了層理清晰的沉積巖。
而現在我們之所以看到的張掖彩色丘陵並非水平的巖層,而是呈傾斜狀態,原因在於,巖層在沉積之初呈水平或近乎水平狀態,後來隨著地殼運動出現了彎彎曲曲的褶皺,如同被擠壓的書本中間有些地方拱起而有些地方凹陷一樣。
所以,在外部的風吹、日曬、雨淋等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高低不平的山丘,才能像畫布一樣將每一層巖層完美地展現在它的脊背上。
還有另外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這裡的丘陵為什麼會呈現不同色彩呢?
這與巖層中所含的礦物成分有關,主要取決於沉積巖形成時的氣候乾濕條件。如果當時處於乾旱環境,就會以氧化作用為主,含鐵礦物形成紅色的赤鐵礦(含鐵離子Fe3+)為主;如果處於潮溼環境,就會以還原作用為主,含鐵礦物則形成針鐵礦(含離子Fe2+)。所以,巖石的不同顏色恰恰反映了成巖時期的地質環境。
脆弱的「今生」
張掖彩色丘陵堪稱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瑰寶,但它歷經滄桑保存至今,巖體表層非常酥軟,像一位身體虛弱、風燭殘年的老人,默默地向我們訴說著它背後的故事。令人痛心的是,遊客的破壞行為時有發生。
2018年8月28日,有一段遊客踩踏張掖彩色丘陵的短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中有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行走在巖體表面,其中一名男子光著腳踩在巖面上,另外一名錄製視頻的男子光腳一邊踢起巖體表面的沙土,一邊炫耀「我破壞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此後,涉事人員受到嚴肅處理。
遊客踩踏破壞張掖彩色丘陵 | 梨視頻
秘魯的彩虹山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它原本掩蓋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冰雪之下,只是偶有成群的羊駝漫步在山坡上,而今它聲名鵲起,遊客日益增多,平均每天多達上千人踏上彩虹山的山脊。面對這種情況,有學者憂心忡忡地指出,遊客的大量湧入將加速對自然景觀的侵蝕和破壞。
秘魯彩虹山上漫步的羊駝 |
「彩丘」與「丹霞」之爭
既然張掖最美的是彩色丘陵,那為什麼總是被說成丹霞地貌呢?
這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張掖確實有丹霞地貌,而且這裡的丹霞地貌在地質學家的眼中獨具特色,主要包括冰溝丹霞、大肋巴溝丹霞。冰溝丹霞以丹崖絕壁、堡狀孤山等奇巖怪石景觀為主,大肋巴溝丹霞則以其立面酷似窗欞、整體結構如宮殿的砂巖窗欞宮殿構造而聞名,所以專家稱這裡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發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及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
但是,很多遊客到張掖之後,並沒有去看丹霞地貌,而是直接去了彩色丘陵,卻誤以為眼前看到的就是丹霞地貌,人云亦云,在朋友圈發幾張彩色丘陵的照片配的卻是對丹霞地貌讚美的文字。
張掖的丹霞地貌 | 張掖地質公園官網
其次,關於彩色丘陵和丹霞地貌,學術界也曾長期爭論,媒體的宣傳也有誤導的傾向。對丹霞地貌的定義,多達20餘種,《地質大詞典》《地理學名詞》《旅遊地學大詞典》等不同的文獻給出的定義互不相同,不同的學者意見不完全統一,結果導致丹霞地貌名稱的「擴大化」。
2017年,北京大學崔海亭、黃潤華教授在學術期刊《中國科技術語》刊文《丹霞地貌名稱的濫觴與泛化》,對濫用「丹霞地貌」術語的現象進行了深入剖析,文中指出:「近年來,主要是由於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出於宣傳的需要,有些人望文生義,濫用丹霞的名稱,把有顏色鮮豔地層構成的山丘(彩丘)乃至谷地(丹霞是山不是谷)都稱為丹霞,形成全國各地『丹霞』泛濫的現象,有損術語的嚴肅性。」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紛紛打出丹霞地貌的旗號,一時間東西南北出現650 處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概念產生了混亂。」
「彩丘」與「丹霞」的異同
張掖彩色丘陵景區與冰溝丹霞景區僅僅相距10千米,由同一套地層組成(地質學家稱之為「紅層」),為何形成明顯不同的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圖上)與彩色丘陵(圖下)的比較
我們著名的地理學家彭華認為,發育在地質時期內陸盆地的河流或湖泊環境中的紅層,其巖石的組成具有明顯的規律:盆地邊緣以巨厚的洪積相混雜泥礫為主,往盆地中心則漸變為洪、衝積礫巖,砂礫巖,砂巖與河、湖積細砂,粉砂巖或泥質巖。
所以,從盆地邊緣往中心,所形成沉積巖的硬度會越來越小。相比之下,相對堅硬的巖層容易發育成為丹霞地貌,而相對軟弱的巖層則容易形成紅層丘陵,由於它沒有赤壁丹崖,所以一般不認為是丹霞地貌。
因此,彩色丘陵與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區別在於:彩色丘陵是以巖石色彩鮮豔為突出特點;而丹霞地貌則是以巖石形態怪異併兼具色彩鮮豔為突出特點。
比如,對於張掖的南臺彩色丘陵和冰溝丹霞地貌的區別,我國著名旅遊地質學家李忠東教授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南臺以色彩斑斕著稱,向我們展示了砂巖地貌的色彩之美,那麼冰溝則在色彩美的基礎上又疊加了砂巖地貌的形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