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趕集
————
□∕文:彭先水
我的家鄉修水縣山口鎮,有一個流傳久遠的風俗:趕集。銅鼓縣的古橋、大塅,以及本縣的復原、漫江、徵村、何市等地居民群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古時候的山口老街,是一個水運發達,商貿繁華之地,一條C型狀的武河從發源地銅鼓縣大塅鎮流入。彎彎曲曲,繞街而過,從山口、徵村匯入修河。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奉崇武三鄉經商福澤之地。慢慢地,人們習慣了公曆每月1號、15號兩天的趕集日。
小時候,每到趕集日,爺爺奶奶定會帶上我。爺爺會用竹扁擔挑著自家種養加工的土特產,比如糯米熬的白糖、羅卜幹、山竹筍,以及土雞、土鴨等等去老街趕集。
那時,我家住在一個叫下西源的小村落,離老街集場約有八華裡的山路,且要過一條寬約20米小河。河面上有座寬不足一尺五寸的七節木板橋,大人們挑著擔子行走在橋上面,會吱呀吱呀地響。孩子們常常要父母牽著手護送著過去。
每逢趕集日,爺爺便早早地把我從夢中叫醒。吃過早飯,爺爺挑著糖擔,奶奶提起竹籃,我跟在他們的身後,屁顛屁顛一路小跑。
小村通往集市的路,是一條泥濘的小道,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爺爺他們挑著百餘斤的貨擔,常在途中一個叫裡祥埂的亭子裡歇息一袋煙的工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集市設在山口老街,老街由北向南延伸有八個甲(甲約相當於現在的居民小組)。從一甲裡走到八甲裡足足有三華裡。
老街說是條街,其實就是幾條三米多寬的巷子,巷子的地面是用青色鵝卵石和麻石條鋪墊而成。
街兩邊是磚木結構窄而長的店鋪,鋪門是老式木板門,木門的另一邊還開了一個大窗子。窗戶沒有玻璃,上下的窗框有一道槽,木板塞到槽裡,就把窗口直接封住。木板是可以拆開的,開店時,將木板從大窗拆下來,客人從外面就可以將店鋪裡面看個一清二楚……
老街在清末民初期是漫江寧紅茶的集散地,也是奉崇武三鄉商家的首選商貿地。至今還保留著「協昌南貨店」,「祥南廣雜」,「好古齋」等老字號門牌。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老街最繁華的年代。不僅有了國營商店、公私合營商店,還有大批私營商家。 每逢趕集日,街道上總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從一甲裡擠到八甲裡要花半天時間。
巷子的交叉口處,有一家國營大商場,門頭上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紅衛商場」,裡面各種商品和食物,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因商場貨物充足,這裡成了熱鬧的中心,常常擠得水洩不通。
在老街的另一巷口,公古巷口還有一國營商店,叫「南雜百貨店」。要買日用消費品的大人們和愛吃零食的芽葸姑娌,每逢趕集那天,總是擠在店裡大呼小叫的,半天才能搶到自己到所需的商品。
在老街較繁華的公古巷中間,還有一個國營收購部,這裡卻是我們小時候出售「山貨」之處。每逢周六、周日學校放假,本地的小學生都會抓住這一機遇:上山剝棕皮、撿桐籽、摘金銀花、拔茵陳,下地撿玉米球……曬乾後逢趕集日挑去收購部賣了,換點零錢交學雜費。家裡經濟條件好點的還可換個包子饅頭填補一下肚子。
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趕完集、賣完山貨,下午兩三點還要走八九裡小路,回家再吃點冷飯菜,來填飽自己的小肚子。此情此景一晃四十餘年過去了,往事心酸而又溫馨……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之時,那時候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生產。每逢公曆的1號15號全隊所有男女老少,必須統一到隊裡集中學習。所以,每月兩天的趕集日不得不由原來1號15號改成了2號16號,且延續至今。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喚醒了我們這些山溝溝裡久睡人們。一部分有點頭腦的農民開始經商開小店。
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幾年功夫就在離老街約一公裡的辛嶺埂建成了一條新街,政府機關和各部門也先後遷入了新街。自新街建成後,街道也寬鬆了,鋪面也更多了,路面也硬化了,經商的個體工商戶也越來越多了。
每逢2號16號兩天趕集日,從四面八方前來趕集的總是人來車往,從新街到老街是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一片繁華之景象。
時光歲月匆匆,才知落紅無數。因工作等原因,已多年沒有遇上家鄉趕集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回故鄉,正遇上趕集日,便抽空再趕了一場集。
雖然現在趕集的場景是今非昔比,各種各樣的商品也讓人眼花繚亂,但記憶裡兒時趕集的場景總是揮之不去,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爺爺、奶奶早已遠去,他們趕集時的那個背影,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
集市上那木板鋪子、八方門、鵝卵石麻條鋪成街道,以及聲聲不息的叫賣聲、人山人海的場景,依然讓我記憶猶新,時時纏繞在我心中,常讀常新。
彭先水:男,漢族,中共老黨員,江西修水人,銀行員工。熱愛本質工作,業餘愛好學習、喜歡寫畫。沒有華麗的詞句,只有樸實無華的言語。閒時隨筆書寫身邊的人和事;不求平步青雲起,只願偷閒讀詩書,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申 明:①作者發稿至《古城舊夢》,則視為授權讓《古城舊夢》首發和原創,編輯可以對文章進行修改;②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聊天群,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特別聲明:需要投稿的,請加13879233191微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