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豐城貽燕
圖片來源 | @Peggy Lee、 @豐城貽燕
▼
2016年10月14日,丙申年十月十四。泉郡晉邑六都內坑(桔裡)古山境飛鳳殿朱徐李薛王府謁祖進香慶典(點擊回顧)。「桔裡」公眾號曾推送過當時古山境合境神明巡境的盛況。斯時,內坑街沿街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時隔數月,古山境飛鳳殿保生大帝擇丁酉年三月十三,前往漳州「白礁」慈濟宮謁祖進香。泉州著名鄉土民俗學者瀟風先生說過,泉州是一座「人神共居,人神共治」的城市,僅桔裡小鎮四境內,就有這諸多的擋境佛公、王爺,佛道儒寺廟。傳統的信俗與閩南人的質樸,通過一場盛大的巡境,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山境飛鳳殿,始建年代莫考。主祀保生大帝、朱、徐、李、薛四大王爺及夫人媽。庇民安境,甚為靈應。善男信女,敬仰非常,香火十分旺盛。
飛鳳殿位於古山村中心位置,毗鄰橫街,舊稱金厝街。原是古山金姓與姚姓的主要聚居地,古代六都的重要商貿中心,內坑舊城改造前,街道兩旁的「店仔窗」林立,市井百態,見證了內坑街仔過往的繁榮景象。
飛鳳殿,系閩南傳統古建風格,一進硬山頂,殿前設有拜壇,埕院開闊,有戲臺置於前左。庇佑一境水土百姓,百年來香火旺盛,近年來屢有重修,2016年,歲次丙申重修,始為大觀。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字華基。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吳真仙」、「花轎公」、「英惠侯」。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出生於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為古同安(含廈門島)歷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
他是中國福建沿海和臺灣地區,繼媽祖之後普受人們尊奉的神仙,其廟宇林立於海峽兩岸,其中福建龍海白礁慈濟宮被公認為是保生大帝的祖廟。
相傳其祖先是戰國時的吳季禮,子孫向四處發展,傳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親吳通,母親黃氏,避亂而南遷,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保生大帝自幼非常聰明,地方人工都視其為神童,博學強記,過目不忘,—生茹素,專攻醫術,以濟人救世為心,按病投藥,藥到病除,大家都呼之為神醫。
景祜三年(1306年)五月二日去世,此後他經常靈驗救助鄉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傳說他後來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眾百姓緬懷他的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座秋龍庵來祀奉他。宋高宗時,聖上下旨在秋龍庵原址俺建了白礁慈濟宮,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據載其所屬神中有三十六天將,男女都有,各有坐騎,造型各異。南宋孝宗敕封為大道真人,明仁宗封為保生大帝,道教遂將其納入神系,尊為神靈。
據加拿大漢學家丁荷生(Kenneth Dean)統計,自宋至明,吳夲竟二十八次受朝廷直接褒封(Kenneth Dean,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慈濟祖宮,位於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距廈門界1公裡,供奉保生大帝,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素有「南方故宮」,中國故宮之一之稱 ,全國首批涉臺文物,世界第一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的最早古廟。是漳州市著名景點,漳州臺商投資區四大「國保」之一,年接待進香團香客30萬人次,是漳州最大的宗教場所,世界保生大帝信眾謁祖,朝拜,進香的第一聖地。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紹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簷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龍石柱、鬥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宮內保存著宋代飛天樂伎、雙獅戲球石浮雕、吳本煉丹用的銅香爐、明成祖皇后所賜國母獅、清嘉慶年間臺南縣白礁後裔捐贈的十根青石雕蟠龍石柱等珍貴文物。
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移居臺灣的漳州人仿白礁慈濟宮式樣,先後在臺灣建成200多座慈濟宮,白礁宮遂成為祖宮,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前後,即三月十一日至十七日,臺灣漳籍人都要遙拜大陸祖宮,或渡海到祖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儀式隆重,場面壯觀。不到白礁,就不算拜過保生大帝。
該宮建築莊嚴雄偉、飛簷交錯,金碧輝煌,宮中有四絕:一是彩繪中有一幅鳳頭、龍尾、烏龜身、四腳獸的神物;二是宮中保存著康熙、嘉慶、鹹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三是東宮兩側後山,有一塊』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方在底下;四時宮殿櫞子上的黑白畫,據說來自唐伯虎的顏料配方和畫法,不受蟲蝕。
又稱花橋真人廟、花橋慈濟宮,位於鯉城區中山南路605號,是閩南地區興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崇奉吳真人的三大名廟之一。奉祀北宋·泉州府同安縣名醫吳夲(979—1036年),閩臺民間尊稱吳真人、大道公、花橋公、保生大帝,原還附祀棄官從吳夲學道行醫的江仙官和張聖者。1992年9月列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公布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花橋宮原址為古花橋亭。明·萬曆《泉州府志·卷5》曰:「花橋在南門橋南,今呼花橋亭。」據清·陳步蟾《重修花橋廟記》云:「橋以花名,美稱也。予閱故家志乘,知所謂花橋者矣。古來東、塗二關內外皆花擔,結市於此。時猶架木為之,後易以石橋。橋上有壇,夏暑雨,冬祈寒,貿易者賴之。以花名橋,以橋名壇,因以壇前名街,其源遠矣。」
史志載,吳夲一生「以醫名天下,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業醫無貴賤,按病授藥,如矢破的」。相傳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繼,吳夲急率弟子前來救治,活人無數。
吳夲逝世後,於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年)被泉州府同安縣一帶民眾崇奉為地方性神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任太學士伏闕上書的同安人在泉州府城吳夲生前行醫故址花橋亭創建真人廟,供奉吳夲,因曾膺賜號「慈濟」,故名「慈濟宮」,俗稱花橋慈濟宮。泉州祀吳夲於之花橋亭,尊稱其為「花橋公」。
吳本於山中採藥時,遇一白額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難當,遇吳真人乃垂首趨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責其惡,見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為吳真人座騎。故保生大帝廟龕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稱為「虎爺」、「黑虎大將」。為臺灣虎爺信仰的重要來源之一。
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颳風,吹落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為褻瀆神明,深不以為然。
相傳明成祖年間,孝慈皇后患有乳疾,求訪天下名醫莫救,突有道士自稱住白礁鄉名吳本,自稱能醫治皇后重病,並言能以絲線診脈。成祖先以絲線繫於皇后玉鐲、貓身,皆被真人識破,成祖驚異,乃命內侍系絲線於皇后手腕,段為乳疾,並隔屏指示施以針灸,乳疾頓消。成祖欲賜予官爵財寶,皆辭不受,騎鶴而去。皇后感其恩德,乃立國母獅於福建白礁慈濟宮廟庭之內。
相傳北極玄天上帝欲收龜、蛇二精,力有未逮,商借保生大帝佩戴之寶劍,並以隨從三十六官將為質。後玄天上帝未還寶劍,緊握於手,保生大帝則握鞘望劍興嘆。(另一說非向保生大帝,而是向呂純陽借)
泉州,海濱鄒魯,泉南佛國。宋元以來,隨著港口的開放,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多元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泉州民俗信仰的發展。在泉州的境巷裡,隨處可見來自佛、道、儒的宗教場所,亦可見到基督、伊斯蘭等主流信仰的殿堂。甚至在遠近聞名的泉州大開元寺,你可以看到由佛教、印度教、天主等多元信仰文化所代表的建築構件,充斥其中。
南宋朱熹盛讚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近代泉州,更是獲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殊榮。在泉州,民間信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其都能體現泉州百年來,百姓安居樂業,崇尚生活,對美好的期盼。謁祖進香,則是人們,對神明的敬畏,對生活的追求,最為直接的體現。
丁酉年三月十八,泉郡南門外晉邑六都都主宮——古山宮東嶽大帝擇期前往泉州東嶽山東嶽廟進行謁祖進香。錯過今天盛況的朋友,記得下星期,來參加這樣的盛會。
如果你們村有擋境進香巡境,記得發照片給「桔裡」公眾號,讓大家一起感受內坑的民間信俗活動。
更多分享·閱讀原文
桔裡,一個有情懷的公眾號
微信搜索·jinjiangjuli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跳轉歷史消息,查看更多內坑有趣的鄉土資料
☞凡未標註為本公眾號原創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推文
☞本人認為:公共文獻即是公共資源,公眾有權參閱。因此現將搜集而來的資料一一整理,以公眾號的形式發布,以饗諸位熱愛家鄉的朋友。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短消息給我,或者加我個人微信。感恩
泉州人習慣在「路衝」之處的房屋牆上或門前立「石敢當」。如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的,必須於朝巷(街)正中的牆面上立上一個「石敢當」,以避開路箭的銳氣,祈求合家平安,成為閩南民間建築的一個特色,十分奇特。如今,有的則於巷口的牆下,築一座祀土地公的小廟或刻「泗州佛」像替代,道教信眾認為可以避邪。這種民俗在今日的泉州、莆田、福州和閩西還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