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速度一快就會手酸、手僵,這對於初學階段的同學們來說,是非常普遍的問題,很多都是問題出在了手指僵硬、緊張、酸痛這些方面,導致演奏技術無法提升。
那麼我們這一期,就來重點聊一聊手酸的話題。
1 手酸的根源在哪裡?
彈琴一快,就會手酸。但手酸的根源不在於「快」,而在於「緊」。也就是說,手酸、手僵,不是速度的問題,而是「肌肉緊張、沒有放鬆」的問題。
很多老師和同學都過於看重手指觸鍵過程中的力度,過於強調高抬指、強調用力氣。
確實,我們彈琴,為了有力度,為了聲音響,確實需要鍛鍊手指有力氣,為了增強手指的獨立性,也確實可以用高抬指的方法來訓練。
但用力並不是目的,用力只是手段。
我們彈琴,追求的是聲音紮實,追求的是演奏流暢連貫,而不是單純的看誰砸琴砸得響。所以,用力彈琴,只是手指技能訓練的一個方面,或者說一個階段。
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可能很多老師都會遇到學生出現下面這樣的問題:
在練習音階、琶音式的手指跑動片段時,沒有受過系統的手指觸鍵技術訓練的孩子,一串音符,通常是彈不清楚的,無法做到每個音都有清晰的顆粒感,也無法做到音和音之間的節奏平均、音響平均,而是幾個音、幾組音黏黏糊糊地粘在一塊,聽不清每個音符到底打在哪個拍點上,也聽不清每個音的力度和響度到底哪個輕、哪個響,就是糊裡糊塗地一串說不清、道不明的音符串,就這樣被幾個手指以一種看上去很彆扭的動作給捻過去了。
這樣的彈法,在速度慢的時候,表現得還不算明顯,但是速度一快,各種手指跑動能力上的缺陷就一下子顯現出來了。
這就是手指獨立性不夠的外在表現。
而手指獨立性是我們日常學琴的終極訓練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彈快就會手酸,其本質是沒有很好地進行手指獨立性的訓練,或者是沒有用正確的方法來訓練手指的獨立性。
2 長期手酸,如果不及時改正,可能會導致哪些後果?
上面已經說了,手酸,是由於獨立性訓練不足,或者訓練方法不正確導致的。
那如果長期用這種不正確的方法來練琴,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般就是來說,就是兩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是作用於手指本身的不良影響,二是作用於學琴進度進階的不良影響。
l 我們先來說說作用於手指本身的不良影響。
不正確的訓練方法,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手部受傷。
這個手部是個大概念,也就是不僅僅局限於手指、手腕的關節和肌肉這樣的小範圍,而是包括了從手指尖到肩部的一整個鏈條,而且因為每個孩子的錯誤方法都可能不一樣,所以受傷的部位也各不相同。
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有的孩子彈琴會拎起手腕,手腕一直是吊著的。這種吊手腕的彈法,不僅肩部和手臂的力量發不出來,這個姿勢還會拐帶著手肘往外翹,同時也會連帶著出現「端肩膀」的問題。用這樣的姿勢彈得時間一長,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肩頸酸痛。
另一方面,因為吊著手腕,每隻手的五個手指的活動範圍就很受限制,但又必須要彈練習曲、又必須要上速度、又必須要扒開手指去夠大跨度的音,怎麼辦?只能硬去使蠻力了。但是一個勁兒沒使好,就把某個韌帶給抻著了,把某個關節給別著了,就受傷了。
而且,更嚴重的是,很多時候,受傷了,一開始並不嚴重,孩子可能一開始只是感覺手緊,有點酸而已,但是時間長了,慢慢地就開始疼痛了。但受傷並不是從疼痛才開始的,而是早就開始了,傷病積累到一定程度才開始疼痛,說明已經傷了一陣子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落下毛病。
雖然,即便是著名的鋼琴家也會受傷,但是鋼琴家們受傷,往往是為了工作而長時間練琴過勞導致的,並不是他們發力和放鬆的方式不正確。但孩子們手受傷,卻是因為不正確的訓練方式導致的,所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重視。
l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對於學琴進階方面的不良影響。
如果你很幸運,並沒有因為錯誤的彈琴方式而受傷,那你很有可能會遇到另一個更令人心煩的問題,就是到了一定的學琴階段,你會發現自己怎麼都沒法提高了:速度上不去,音也經常彈錯,音階琶音都彈不清楚,也很難彈清楚,所有的曲目都好像力不從心。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琴碰到了瓶頸。
如果從初級階段開始就沒有好好學過觸鍵技術的孩子,一般都會在五六級左右的時候出現瓶頸,換到我們平時彈的車爾尼系列練習曲的進度上面去,大概到849時候就會出現這方面的問題,最晚也一般會在849的後半段到299的前半段出現。
由於手指技術能力不足,又緊、又酸、又僵,帶也帶不動,拖也拖不起來,怎麼練都是迷迷糊糊的一團音,速度要快,快上不去,要慢,慢不下來,就這麼在半當中懸著,一首曲子,練著練著就練疲了。
而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沒有受過正確的手指獨立性訓練導致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打基礎的階段,不能因為枯燥而不好好學,不能因為要急著趕著考級就忽略這項技術。前面不學,後面也要補,不補就沒法更上一個臺階,彈琴就會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3 如何解決手酸的問題?
說到解決辦法,其實從我平時教學來看,我倒是不擔心大家沒力氣的問題,而是擔心「放鬆」的問題。
「放鬆」是什麼問題呢?
我這裡有很多都是中途插班進來的學生,他們一般都是因為手指技術上面遇到了困難,才學到一半,中途換老師轉進來的。從這些的孩子的觸鍵情況來看,普遍是觸鍵力量不小,卻沒能把這股力量發出去,沒能把力量通過指尖傳送給鋼琴,而是自己一直拽著、收著、拉著,力量洩不出去。
為什麼會有了力氣,卻發不出去呢?
因為緊張。
是肌肉和關節的緊張,是從肩部開始一路向下、一直到手指尖的整體緊張。
有了意識去發力,但是力量從手臂開始就一直藏在肌肉裡不肯放鬆,這股力量就被手臂的肌肉存儲了,再往下,到手腕、到手掌、到手指關節、到指尖,一路下去,力量在這裡存一點,那裡存一點,你看看,那點力量,等到了指尖彈到琴鍵的時候還剩多少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同學都會遇到這樣情況:力氣不小,一股勁兒使出去,琴鍵真彈下去,卻是軟綿綿的聲音出來。
那你的力量都去哪了?
——都給手和手臂的肌肉緊張去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放鬆技術的訓練,發力出去,立刻把整條手臂一直到指尖全都放鬆,這樣才能把你的一股力氣全都傳送給鋼琴,這樣聲音才能集中、紮實。
另一方面,放鬆之後,肌肉和關節都不在再緊張,回歸到自然休息的狀態,就不會一直僵著、懸著、吊著,肌肉和關節能時常得到休息,就不會酸了,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受傷。
學會了這個「發力-放鬆」的過程,接下來就是如何把這個過程練得熟練的問題。其實我們平時彈《哈農》、彈車爾尼的練習曲,也是為了鞏固這個過程,而彈琴能手指跑動快,也是因為這個「一緊一松」的過程熟練了的關係。
掌握了這種技術,再下一步就是手指獨立性的訓練了,也就是手指控制能力的訓練。說白了,其實就是發力發多少、怎麼發的問題。觸鍵方式的不同,產出的音色也會不同,但歸根結底要看手指的技術能力。
綜上,這一期,主要和大家聊了一下手指放鬆的技術問題,希望文中提到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同學們。大家可以對照著這些內容來審視自己的日常練琴,發現問題,才好及時解決。
疫情期間,網絡上各類鋼琴線上教學陪練平臺逐漸走入了家長的視線。但是有很多琴童家長卻有這樣的困惑:這些平臺上的線上陪練老師水平參差不齊價格也比較貴,無法實地考察教學,始終無法產生信任,平時在網上也會瀏覽到很多專家的觀點,其實並不推薦線上授課的模式。可是自己沒能力輔導或沒有時間一直監督孩子練琴,該怎麼辦?那麼,除了VIP陪練、柚子練琴等這些軟體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更適合考級琴童非付費授課性質的智能輔助練琴APP呢?小編為大家推薦:好多曲譜APP
海量高清曲譜覆蓋,分類清晰查找方便
鋼琴、小提琴曲譜海量收錄,覆蓋多所考級院校和經典曲目,分類清晰明了操作簡單,想彈哪首隨時搜,點擊收藏後下次練習更方便。
曲譜支持自動翻頁,專注琴鍵解放雙手
全部曲譜支持自動翻頁,人性化設計可調節翻頁速率,貼合你的各個練習階段進度。更有單段練習模式,解放雙手練習更專注。
作品錄音隨時上傳,智能精準打分評測
開啟錄音後可記錄下每一次演奏音頻,根據演奏的速度、流暢度、準確度等方面進行智能打分評測,實時了解練習效果。每一次錄音都自動收錄到屬於你的獨家作品庫,陪伴並記錄你的點滴進步。
練習進度實時更新,每日打卡記錄進步
實時記錄每首練習曲目與練習時長,再次練習時進度一目了然,更好的把握練習節奏。當天練習固定時長後即可進行本日打卡,記錄你的勤奮並分享給親朋好友,共同督促進步。
師生在線互動評測,實時溝通高效練習
學生實時與老師溝通互動接受指導,及時改正練習過程中存在的錯誤,練琴更高效,家長更放心。老師隨時掌握每個學生的練習進度,及時發現學生的練習問題並做出對應的指導,多個學生統一管理,一鍵查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