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9月27日至28日,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
9月27日至28日,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育新機、開新局:變革中的大企業發展」,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協辦。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在論壇上作主旨講話,省長尹弘出席並致辭。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郝鵬、秘書長彭華崗,河南省領導孫守剛、徐立毅、張維寧、王新偉參加活動。綠地集團董長、總裁張玉良應邀出席本屆論壇並發表了題為「危機中尋找戰機·分化中推動進化」的演講。
危機中尋找戰機·分化中推動進化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 張玉良
當前,全球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低迷、復甦艱難,世界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進入了一個充滿動蕩的大變革期。中央提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將面臨的「逆風逆水」的不確定環境,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存在不少相對的確定性,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從我們企業的實踐來看,我認為比較突出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1.史無前例的統一國內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逐漸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統一國內市場。這是一個由14億人口組成,使用同一種語言,適用同一種法律,共享同一個強大基礎設施配套的巨大市場。這在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當中還是頭一次出現。美國3億多人口,已經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統一大市場;歐洲7億多人口,但並不統一,而且英國目前還忙著「脫歐」。強大的國內市場,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我們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方興未艾的大城市化進程。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波瀾壯闊的過程,正在進入「大國大城」的新階段。近幾年,全國人口流向持續分化,大部分三四五線城市人口出現了淨流出,而一二線城市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人口則出現大規模淨流入。2019年,浙江和廣東是人口淨流入最多的兩個省。其中,浙江的人口淨流入規模超過廣東,因為浙江的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在浙江,人口具體流到哪些城市呢?絕大部分流向了杭州和寧波兩個大城市。同樣的,在廣東,人口主要流向了深圳、廣州、佛山三個城市。目前,這種人口流向的分化趨勢還在擴大當中,表明我國的大城市化進程方興未艾。
3.日益挑剔的消費者群體。目前,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了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在這個基礎上,中國老百姓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嚮往十分強烈。我們還遠沒有到所謂的「低欲望」社會。老百姓對衣食住行、娛樂休閒、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等,仍然具有十分旺盛的需求,而且品味日益挑剔,對不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常常勇於給出「差評」。我認為,挑剔絕不是一件壞事情,它實際上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消費者的挑剔,恰恰是我們消費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底層動力。
4.奮發有為的企業家隊伍。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仍然湧動著十分強烈的奮鬥願望和創業熱情。市場主體仍然在大量增加。到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就有3858萬戶。此外,2019年我國共有218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獨角獸」企業,超過美國的206家,佔全球當年「獨角獸」企業總數536家的四成以上。這些活躍的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經濟的確定性,深深植根於中國企業家群體的辛勤勞作和不懈奮鬥。
5.不可低估的創新潛力。近年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使大家對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際上,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產物。在美國200多年的資本市場歷史中,運河股、鐵路股、鋼鐵股、航空股、金融股、消費股曾先後唱主角,上世紀80年代以後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網際網路等科創企業才大規模登上舞臺。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轉型升級的加速,中國經濟也到了呼喚創新而且必然產生創新的階段。美國打壓華為、字節跳動等企業,恰恰證明了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
在大變革的複雜環境當中,如何把握確定性,「育新機、開新局」,推動企業「再成長」,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為此,我提出以下四點想法:
第一,堅定做中國經濟「多頭派」。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企業做大做強,歸根到底靠的是國運昌盛。我們認為,面對當前中國經濟「逆風逆水」的環境,一家企業能否積極進取、危中尋機、奮發有為,將決定這家企業未來5年、10年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漁民講究,要到有魚的地方去打魚,要到魚多的地方去打魚。我認為,中國經濟仍然「水大魚大」,立足於我國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還有廣闊的空間去開拓。第二,謹慎看待行業「天花板」。隨著我國經濟進入了大分化的時代,很多人擔心起行業「天花板」的問題來,而且匆匆上馬地搞起了「轉型」甚至「轉行」。我認為,大企業對待這一問題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堅決避免三種傾向:一是把節奏問題當成結構問題;二是把周期問題當成趨勢問題;三是把局部問題當成普遍問題。實際上,一些傳統行業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在過去的多年中,很多人錯判了房地產、基建、家電、汽車等行業的天花板。而且,我還認為,行業的天花板並不一定意味著企業的天花板。在行業實現集中化的過程中,大企業仍然大有可為,仍然可以推動企業繼續成長。當然,新興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藥等產業成長空間十分巨大,我們也可以擇機以多種方式進入。
第三,不斷挖深企業「護城河」。在我們國家,有潛力的生意往往會吸引眾多企業一哄而上,前幾年叫「風口」,今年改了個名字叫「賽道」。但是,風口上的豬有99%最終要掉下來,賽道上的馬也有99%最終要出局。因為,生意不但要看需求空間,還要看競爭格局。沒有護城河的企業,註定難以在百舸爭流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因此,我們做企業,光趕風口、搶賽道是不夠的,還要牢牢盯住本質和關鍵,打造獨到、獨創、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不斷挖深、挖寬企業的護城河,避免被市場競爭洗劫一空。
第四,注重提高企業「免疫力」。今年5月初,武漢解封後不久,我們響應總書記「搭把手、拉一把」的號召,赴武漢洽談重大項目投資落地事宜。當時的武漢,湖光山色,春光明媚,但是有人被疫情擊倒,永遠無法再看到這美好的圖景了。醫生說,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病人能否挺過來,關鍵看本身的免疫力。其實,免疫力對企業一樣重要。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黑天鵝」隨時可能來襲。面對重大利空打擊,企業能否生存下來,這是一個重大考驗。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企業的過程中,要有底線思維,通過壓力測試留出安全邊際。
「危機就是戰機,是非決定成敗,分化帶來進化」。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外部環境,綠地集團期盼與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改革創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我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