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多半根本經不起推敲
大西國皇帝臨終三件事,都是什麼事?
所謂的大西國皇帝,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在明末清初起義的張獻忠,他的一生最出名的就是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明朝末年領導了農民起義,雖然最後也沒有成功;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四川江口沉銀事件,所幸在現在考古時已經發現了遺址;第三件事,當然就是飽受爭議的屠川事件,至今都沒有完全定論。前兩件事也就罷了,蓋棺定論事實已定。只是這第三件事,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熒幕上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據說,張獻忠將四川人口數量從原來的三百萬屠殺到不足八萬。如果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那他的罪行,可真是比日本對南京的大屠殺還要嚴重,性質還要惡劣。
不過,既然說是飽受爭議,那就會有許多人都想要探尋這件事情的真相。迄今為止,越來越多的文獻資料和史實資料證明,屠川事件的背後,帶有清朝文人刻意抹黑的色彩。雖然不能完全說明,張獻忠與四川百姓人口大量減少並非毫無干係,但至少可以說明,四川人口銳減並不是全都怪在張獻忠的身上。可也正是清朝文人的抹黑,讓後世之人,對他的口碑都不太好。
在他打算拋棄成都城,想要前往陝西對抗清廷軍隊時,同樣也做了三件事情。首先,就是殺掉了自己的全部姬妾和兒女。不得不說,大丈夫做事果然是心狠手辣,讓人瞠目結舌。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他下此狠心呢?有一種說法,是說他的兒子常常哭鬧不止。而他這種剛愎自用的「英雄」認為,大丈夫就得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英雄」的兒子,當然也要成為英雄,又怎麼能隨隨便便地認慫呢!?作為「英雄」,怎麼能有這麼膽小怕事的兒子呢!?於是,想想這樣的兒子既配不上自己的身份,留著又對自己沒什麼助益,殺了也罷!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張獻忠當時,決定與清廷軍隊背水一戰,做不到心無旁騖專心迎戰。要顧及姬妾們會不會被清軍俘獲凌辱,又要顧及自己的兒女會不會被清軍抓住,以此來要挾自己。大丈夫怎麼能戰前瞻前顧後,做事拖拖拉拉呢?於是,就親自殺了自己的姬妾和兒女!話說,你心也太大了。男人馳騁沙場開疆擴土建功立業,不就是圖家人平平安安衣食無缺安居樂業嗎?怎麼在這裡,反而成了你口中的「累贅」。
其次,就是拒絕了清廷的招降。清廷許諾高官厚祿的舒坦生活,不但沒有安撫與他,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抗爭。清廷的勝利已是近在咫尺,而他此時選擇拒絕,選擇放棄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選擇繼續進行對抗,不得不說他也是蠻有想法的。可惜,可惜啊!雖然最終失敗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實力、他的勇氣,還有他的膽識。如果不是他的隊伍裡出現了清廷的走狗,說不定,它也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也能擁有自己的一番偉大事業。
最後,就是將自己的軍隊交託給了明軍。張獻忠明明是靠反抗明朝統治而發家的,幾番鬥爭下來,終於等到明軍窮途末路。可他最後,卻還是把自己的力量,交給了自己最初的敵人。這又是為了什麼呢?他和明軍是敵人,明軍又和清廷是敵人,難道不應該聯合清廷對抗明軍嗎?這是因為,他明白清廷軍隊時實力,他明白要想成就自己的霸業,最應該對付的敵人時清廷。他也知道,一旦自己聯合清廷對抗明軍,它將會是民族和歷史的罪人。
小編總結:能親自殺死自己的親人,非大丈夫的狠心不行;能堅定地拒絕清廷的誘惑,非堅毅的心智不可為;能開明地把自己的殘部交給明軍,非大義的精神做不了。雖然說,歷史中的人物都已成為歷史進程中的標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大義凜然功高蓋主也好,還是苟延殘喘默默無聞也罷,既然存在過,就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他們的功績不會被淹沒,他們的過錯也不該被忘記。作為大西國開國也是唯一的皇帝,他習過文行過武,他抗爭過狠心過。不管成功或是失敗,至少他曾經為了自己而戰。最後能選擇與明軍化敵為友,他的氣概和度量也是常人所不及的。所以才說,這位大西國的皇帝,臨終所做三件事情,前無古人也!
文/百家號(一多半根本經不起推敲)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