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代表著博愛、體貼、高雅、富貴、善良等含義。但是在金融史上,提起鬱金香,就不得不談到著名的「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的興起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被引入西歐,由於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為了獲得新品鬱金香,貴族們不惜一擲千金。據記載,有人願意拿出一套海濱別墅外加一輛馬車,去交換一棵稀有的鬱金香。
投機商看到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漸漸地,由這種花所帶來的狂熱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買賣鬱金香的行列裡。
鬱金香的「瘋狂」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為了滿足鬱金香的狂熱交易,專門為此設立了買賣會場。到1637年1月,一支最普通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漲到了64盾。很快,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就成了1668盾。(在金融泡沫破滅後僅值0.15盾)
1637年2月,一個很偶然的事件,忽然引發了恐慌。一個年輕的外國水手,離船時順手拿了一支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支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裡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燻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外國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
泡沫破碎之後
這一事件在鬱金香交易市場不脛而走。一些謹慎的商人覺察出了異樣,開始拋售種球,鬱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就這樣被推倒了。隨之而來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開始拋售自己的鬱金香合同,荷蘭鬱金香的價格瞬間跌到冰點,至此「鬱金香泡沫」宣告破滅。
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吉利海峽彼岸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