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五年規劃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報導 新目標,催人奮進;新徵程,鼓舞人心。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

  即將開啟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1953年,在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這一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20年這個歷史交匯點,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已編制和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計)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從「一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

  1951年,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同時,黨中央開始謀劃大規模經濟建設問題。當年2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首次明確提出了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設想。會議決定,自1953年起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並要求立即開始編制五年計劃的準備工作。

  「一五」計劃於1955年審議通過,確定了以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此後,「三五」至「五五」計劃的實施,為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巨大貢獻,新中國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編制並實施了「六五」到「十三五」共八個五年規(計)劃。其中,1981年開始的「六五」計劃,首次將社會發展納入其中,名稱由「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變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把「計劃」改為「規劃」,反映了從計劃經濟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

  自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開始,審議通過五年規(計)劃成為歷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議題:1995年召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00年召開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2005年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脫貧攻堅即將取得全面勝利,中華民族闊步走向全面小康,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圓滿實現。

  「五年規劃根據黨中央建議制定,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向全社會公布實施,是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昌林說。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遠期有戰略、中期有規劃、年度有部署,三者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的方式,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標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人民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總體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用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為實現偉大的奮鬥目標,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一棒接著一棒跑。

  即將提請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只包含「十四五」規劃,還有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內容。這是繼1995年召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後,五中全會又一次研究遠景目標問題。

  「十九屆五中全會既著眼未來五年發展,更著眼長遠目標,意義重大。」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田坤說。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三個五年規(計)劃,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準確分析國情世情變化,把握對未來形勢的前瞻性判斷,是編制實施規劃的一條重要經驗。

  比如,「六五」計劃經過3年的詳細調查和反覆研究的過程,按照黨的十二大的部署,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絕大多數指標提前或超額完成;「九五」計劃聚焦推動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些定位科學、實事求是的計劃或規劃,對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都發揮了重要導向作用。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牢牢立足實際,科學判斷歷史方位,才能把握髮展大勢,推動事業取得新發展新成就。」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許素菊說。

  與以往五年規(計)劃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十四五」時期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十三五」規劃提出,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在這種導向下,中國經濟發展對國際經濟的依賴性減弱,內生穩定性提高,生產分配流動等方面發生積極變化。「2010—2019年,中國出口依存度從26.2%下降至17.3%,對外貿易依存度從49.4%下降至31.7%。」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孫豪分析,與此同時,中國居民消費率在持續上升。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十四五」時期,我們需要因時制宜、因勢而動,構建新格局,釋放新動能,實現新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堅定的步伐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國際背景。目前,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面對「十四五」時期的國內外環境,我們需要更加自覺地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和危機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奮鬥目標,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十三個五年規(計)劃編制實施過程中,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被堅持和完善,確立必須遵循的原則就是其中之一。

  在「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黨中央確立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

  這些原則確保了黨帶領人民堅定朝著既定目標任務前進,確保了「十三五」規劃實施順利,主要指標總體將如期實現,重大戰略任務和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落地見效,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即將勝利完成。

  9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看來,這指出了編制「十四五」規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既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也是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實踐論。

  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奮鬥目標,未來的中國必將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相關焦點

  • 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翻開歷史的畫卷,可以發現,中國已經制定並順利實施了12個五年規劃(計劃),第13個五年規劃也即將如期完成。以五年規劃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凸顯著政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問計於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
    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除了加強頂層設計外,也高度重視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一個個勝利,進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可以說,問計於民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有力武器。
  • 如何理解中國奇蹟的密碼?這條經驗很重要
    如何理解中國奇蹟的密碼?外媒希望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以及過去的13個規劃(計劃),找到能夠解釋中國奇蹟的密碼。2000多年前,中國思想史上的經典之作《大學》曾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想找到真正的密碼,僅看規劃內容是遠遠不夠的。
  • 論「五年規劃」的重要特徵與歷史經驗
    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一直堅持制定實施「五年規劃」,迄今已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對「五年規劃」的堅持和完善,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回望歷史,13個「五年規劃」編制實施的過程,既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經驗,也蘊藏著許多寶貴的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經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問計於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
    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除了加強頂層設計外,也高度重視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一個個勝利,進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可以說,問計於民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的有力武器。
  • 五年規劃與中國發展奇蹟
    中國在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國家規劃制度,並持續地進行轉型,不斷發揮其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引領中國實現了階段性、跨越式發展建設時期的五年計劃對於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大推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規劃的發展調控功能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規劃定位進一步明晰,一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二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三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景。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功能更加明確,推動構建規劃定方向,財政做保障,金融為支撐,其他政策相協調的宏觀政策協調機制。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印發五年規劃綱要
    中管院學術委五年規劃綱要近日,筆者從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了解到,作為中管院最高學術指導機構的學術委員會,在院機關黨委的領導下,牽頭制定、印發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科研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為什麼要編制五年規劃?學術委姜有文秘書長說: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國家也在著手編制十四五規劃了,而我們中管院,十三五重點課題的研究,也基本結題了。因此不管是從緊跟國家的戰略步伐也好,還是我們中管院本身科研事業的需要也好,我們都必須要儘快制定新的五年規劃。
  • 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時間跨越近70年,對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起到了助力推動作用,這一治理方式本身也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是黨在執政之初就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工具。  這一治理方式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一同起步,為推動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發揮了重要作用。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執行,標誌著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起步。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
    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五年規劃[計劃]」),對我們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發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 問計於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問計於民: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重要密碼  作者:郝永平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杜敏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教授  問計於民是馬克思主義秉持人民立場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的生動彰顯,是踐行立黨為公
  • 石建國:我國五年規劃編制的特點與啟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用中長期規劃特別是五年規劃(計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 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出席《日本老年人赴中國旅居養老五年規劃...
    12月5日,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出席《日本老年人赴中國旅居養老五年規劃》發布會。日本自民黨代理幹事長野田聖子、岐阜縣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杉山幹夫等日方嘉賓出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理事長陳元專門發來賀信,健康中國研究中心理事長賀丹、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蔣志剛等中方代表通過視頻致辭。
  •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麼來的?(一圖讀懂13個五年計劃和規劃)
    > 導讀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
  • 一個五年接一個五年,中國奇蹟這樣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實施了13個五年計劃或規劃。「五年規劃」以其神奇的力量,帶給中國和世界越來越多的驚喜,詮釋著中國制度和中國之治獨特而巨大的魅力。我國五年規劃(計劃)制定實施的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規劃《建議》為中國未來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提出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擘畫了中國未來發展藍圖,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
  • 中宏院院長王昌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制定和實施的...
    日期,中宏院院長王昌林同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講專題座談上的發言指出: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
  • 日本老年人赴中國旅居養老五年規劃》啟動會在日本岐阜市召開
    ——將於2021年正式運行健康中國觀察網消息:2020年12月5日,《日本老年人赴中國旅居養老五年規劃(2021-2025)》(下文簡稱《五年規劃》) 發布會在日本岐阜正式召開,未來將有數十萬日本老年人來華旅居康養,開啟了日本老年人跨境旅居和介護保險跨境結算的新模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
  • 兩個五年規劃見證溧水跨越式發展
    曾經一度是南京南部名不見經傳的縣城,而今已崛起成為南京南部重要增長極、全省高質量發展「優等生」,安永深度參與了溧水兩個五年規劃制定,一同與您探究溧水這匹長三角製造業「黑馬」是如何成功實現逆襲。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溧水區乘勢而上開啟「十四五」新徵程的起步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