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袁野】
讓我們看一則新聞。
據《環球時報》3月13日報導,臺「外交部政務次長」徐斯儉12日上午宣布,蔡英文預計於3月21日至28日出訪南太平洋「友邦」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至於此行是否過境美國,徐斯儉稱「目前還在接洽當中」。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有臺媒注意到,蔡英文此行並未到南太平洋另一「邦交國」吉里巴斯。臺「外交部」解釋稱,蔡英文要參加3月29日的臺灣「春祭」,而吉里巴斯總統身兼斐濟太平洋大學校長,需要去主持畢業典禮,時間上無法配合。臺灣中時電子報12日則回憶道,蔡英文去年4月訪問非洲「邦交國」史瓦帝尼,卻未安排到訪同在非洲的另一「邦交國」布吉納法索。「外交部長」吳釗燮聲稱布國總統「有重要國際行程,不方便接待」,孰料去年5月底布吉納法索就宣布與臺灣「斷交」並與大陸建交。
對蔡「總統」的這番所謂的「海洋民主之旅」,就連臺灣深綠媒體的評論區都是嘲諷一片,覺得「'友邦'真是去一個少一個了」。是的,近來的確出現了臺灣當局即將遭遇「大洋洲'邦交'危機」的傳聞,南太平洋的6個「友邦」即將「棄臺向陸」的說法亦是不絕於耳。但是料敵從寬,我們也要看到,南太平洋地區同樣出現了令人不安的動向。
(一)臺灣、美國在南太動作頻頻
蔡英文宣布出訪的時間點頗值得玩味。3月11日,蔡英文剛剛召開「國安會議」,提出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指導綱領,12日一早就宣布將「出訪友邦」,對抗色彩濃厚。藍營「立委」曾銘宗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邦交國」出現不穩的警訊,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出訪,希望能夠鞏固「邦誼」。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則表示,若出現「邦交國」不穩或危機,除報告外,也應該找機會來做突破,過去像是桃園市長鄭文燦、基隆市長林右昌的「城市外交」,都有不錯迴響,不要太被動防守。
相比於臺灣島內的小打小鬧,美國的一項舉動才是真正應該提高警惕、密切關注的。2月1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帛琉舉辦的「密克羅尼西亞元首峰會」上公開為臺灣背書,並對相關國家支持臺灣的決定表示「尊敬與支持」。
圖片來源:美國駐斐濟大使館
「密克羅尼西亞元首峰會」2月20日在帛琉最大城市科羅爾舉行,19日,美國駐斐濟、諾魯、湯加、吉里巴斯、吐瓦魯大使館(說得熱鬧,其實館址只有斐濟一處)發布了蓬佩奧對峰會的書面賀詞。賀詞中稱,臺灣是「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可依賴的夥伴,以及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正如同副總統彭斯所說,美國始終相信,臺灣對民主的擁抱是典範,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我們尊重並支持你們當中做出繼續支持臺灣決定的國家 」。
「美國之音」強調,蓬佩奧所引用的彭斯講話未曾見後者在其他公開場合發表過,可以確定是彭斯的最新言論。「這是美國政府有意對南太國家重申與臺灣維持『邦交』的價值」,「美國之音」援引華盛頓多名外交人士的分析說。
一些臺灣媒體聽聞此言彈冠相慶,認為蓬佩奧這番話既是在警告有意「棄臺向陸」的南太島國,又是攛掇其他國家與臺灣關係更進一步。臺媒尤其覺得,在「密克羅尼西亞元首峰會」這個場合公開喊話,指向性不言自明。
一些南太島國果然聞風而動。21日峰會結束時,帛琉、諾魯、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元首籤署了聯合公報,「強烈鼓勵」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平等地承認臺灣和中國」,支持臺灣在論壇年會期間「享有與中國相同的公平待遇」。
圖片來源:第19屆密克羅尼西亞元首峰會公報
太平洋島國論壇是一個由太平洋諸國參加的國際組織,是南太地區最重要的多邊舞臺之一。目前,臺灣和大陸都不是該論壇的正式成員,臺灣是該組織唯一的「發展夥伴」,而大陸被公認為論壇的眾多「對話夥伴」之一。五國聯合公報還建議,從2019年開始,與「發展夥伴」和「對話夥伴」的會議應該在同一地點舉行,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各自分開。
第48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會議
如果五國的提議獲得通過,那毫無疑問將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挑釁,是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地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客觀事實的直接挑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五國之一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並不是臺灣的盟友,而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根據兩國於1989年8月籤署的建交聯合公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去年11月,密克羅尼西亞總統彼得·克裡斯琴剛剛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同中國國家領導人進行了會晤。
目前,除了上躥下跳的臺媒,其他各方尚未對這一消息做出明確表態,可以想見密集的溝通和斡旋正在臺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但有一點不得不提:2019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將於8月在臺灣的「邦交國」吐瓦魯舉行,這顯然加大了某些勢力製造麻煩的可能性。
(二)中國在南太平洋的現狀與挑戰
南太平洋島國部分政治勢力製造的雜音真切地演繹了何謂「嗡嗡叫,幾聲悽厲,幾聲抽泣」。儘管如此,我們仍有充分的理由重視這些小國,它們在國際政治中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南太平洋是臺灣最後一個「友邦堡壘」。目前臺灣的「邦交國」僅剩17個,其中6個在南太平洋,即帛琉、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吐瓦魯、諾魯和馬紹爾群島。南太國家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都有投票權,掌控著資源豐富的龐大海域,還處於太平洋東西與南北交通要道交匯處,地緣戰略地位重要。正因為此,南太島國也是新時代中國完善大周邊外交戰略格局的重要對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在全部14個南太島國中,8個已與中國建交。2018年11月出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舉行的第26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就提出與太平洋島國在相互尊重、深化合作和民心相通的「三個堅持」基礎上,繼續提升戰略互信,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幫助島國加強與中國和世界的經貿聯繫、互聯互通,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澳大利亞智庫去年發表的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7年間,中國已經對南太地區提供了13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贈款,超越紐西蘭成為這地區的第二大援助國,僅次於澳大利亞(66億美元)。中國建立影響力的方式並不只是提供資金:去年12月21日,中國向斐濟贈送了一艘水文測量船,中國國防部工作組也參加了交接儀式。
外交部:中國援助斐濟水文測量船交接儀式隆重舉行
民心所向,如水就下。2月16日,也就是蓬佩奧發表涉臺聲音前3天,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太平洋地區一位最資深的外交官」、巴新外交官梅格·泰勒就表示,是時候應當討論如何「集體」與北京「接觸」,以獲得大陸市場準入、技術、融資和基礎設施。她說:「探索中國通過我們藍色太平洋擴大海上絲綢之路的機會,可以為創建地區基礎設施和渠道提供機會,從而激發亞洲、太平洋和拉美之間形成新的貿易市場。」
英國《每日電訊報》分析稱,泰勒此番表態表明6個「臺灣友邦」正謀求與中國大陸發展「更加牢固的新型關係」。澳大利亞ABC新聞網也報導稱,在「密克羅尼西亞元首峰會」前,大陸曾試圖說服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將臺灣排除在太平洋島嶼論壇之外。這些消息可把臺灣當局嚇得不輕,「外長」吳釗燮連連表示「邦交穩固」,「應該守得住」。蓬佩奧和密克羅尼西亞接連發聲後,「蔡政府」和綠營反應也不算熱情,蔡英文出訪目的地少了吉里巴斯,更讓他們憂心忡忡。
但還是那句話:料敵從寬。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對南太島國外交很快就能「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畢竟部分政治勢力的雜音剛剛發出,而且相當刺耳。毫無疑問,2月的「五國聯合公報」比去年9月個別國家在上一屆太平洋島國論壇無理刁難中國代表的性質更嚴重。
臺灣在南太地區的影響力著實不容小覷。為了守住這個「友邦堡壘」,臺灣可謂不惜工本,砸下了真金白銀。英國《衛報》援引「維基解密」的信息稱,臺灣方面每月向諾魯高級官員支付5000美元津貼,作為諾魯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報酬。臺灣當局還大力宣揚「臺灣原住民族與友邦同屬南島語族文化圈」,「稱兄道弟」如此賣力,令人瞠目結舌。
蔡英文宴請諾魯總統 圖/中央社
「金元外交」和「血緣公關」還真起到了效果。臺灣當局同「邦交國」的「高層互訪」頗為頻繁,蔡英文此次即將出訪的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的領導人,近半年多以來都到訪過臺灣。2018年7月,馬紹爾群島女總統希爾達·海妮曾訪問臺灣;11月,帛琉總統湯米·雷門格紹訪臺;今年1月,諾魯總統巴隆·瓦卡到訪時更是當著媒體高歌了一曲「You’re My Best Friend」。2005年陳水扁訪問馬紹爾群島時,還與馬國時任總統一起登上過臺灣海軍的拉法葉級巡防艦,秀了一把軍力。在聯合國大會和世界衛生大會等場合,這些國家也頻頻發言支持臺灣。
(三)加強研判和應對挑戰,已經刻不容緩
兩岸問題從來不只是大陸和臺灣雙方的問題,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博弈也不是。兩岸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之爭其實是中國與美國博弈的一個組成部分,中美兩國才是這片浩瀚大洋上真正的棋手。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在南太平洋地區對中國的警惕、防範與遏制早已不是新聞,相關的動作更是數不勝數。近年來,日本、印度等國也紛紛擴大在該地區存在,法國和德國也不甘寂寞地想來這裡插一腳。美國等國在南太平洋有著超過一個世紀的經營,與地區島國的關係極為密切,這些國家對其有著強烈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經濟和安全上更是嚴重依賴後者。中國想要爭取這些國家的友誼,顯然難度不小。
實行大國平衡策略、在幾個大國之間遊走與搖擺對一些南太島國來說是常事。在政治上大打「臺灣牌」以撈取好處的做法在南太地區屢見不鮮,上演過一出出醜劇、鬧劇。在臺灣的6個「邦交國」中,就有3個曾與中國建交後轉而又與臺灣「建交」:諾魯1980年與臺灣「建交」、2002年「斷交」並與中國建交,但2005年又與臺灣當局「復交」;馬紹爾群島1990年與中國建交,1998年轉投臺灣;吉里巴斯1980年與中國建交,2003年11月與臺灣「建交」。外媒稱吉里巴斯此舉導致中國失去了雙方協議建立於此的衛星監測站,給神舟載人航天工程造成了幹擾。
隨著南太平洋地區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新焦點,「靠山」更多了的南太小國們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外交籌碼,未嘗不會多幾分「蚍蜉撼樹」的勇氣。儘管一場、幾場鬧劇也許不足為懼,但鬧劇背後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糾纏卻不得不讓人警醒。如果掉以輕心,這些勢力就可能聯動、結合,在統一指揮下來一首新的「反華大合唱」,在臺海,乃至整個西南太平洋給我們製造麻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