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築為何多短命,你們當地最短命的幾年
今年7月底,北京工體改造復建工程正式進入現場施工階段。此次工體改造採取整體保護性改造復建的方式,改造完成後的建築外立面將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最初建造的樣貌,但場館內部功能將大大優化,滿足國際一流專業足球場的要求。就是說,工體以後就是一個專業的足球場了,不是現在的綜合性體育場了,也安裝有活動的頂蓋,保證雨天使用,不受影響。
所謂的保護性改造復建,實際上,就是說,原來的建築全部拆除,重新建設一個新的體育場,但是,外立面和原來的差不多。
所謂的保護性改造復建,實際上,就是說,原來的建築全部拆除,重新建設一個新的體育場,但是,外立面和原來的差不多,假裝就是原來的舊建築,讓你有點感覺就是了。北京工體是1950年代十大建築之一,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了三次結構加固和一次設施改造。2018年,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工體進行了房屋檢測鑑定,結果為Deu級,也就是房屋結構安全性和建築抗震能力整體嚴重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十大建築目前還有9個屹立在北京各處,工體這個改造之後,相當於還剩8個沒有拆除重建,但是,受當時建築技術和材料的影響,也都面臨著和工體差不多的危險。這些建築已經使用了整整60年,算是長壽的建築了。但是,幾十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這十大建築的意義,絕對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建築短命」正成為城市「通病」,現在不少城市已經開始拆除上世紀80年代的建築。這幾年,我國興起了一個很風光的行業,就是建築拆除業。在1990年代的時候,這個行業剛剛興起,筆者有幸與全國最早搞定向爆破拆除的專家一起共事,之前在工作中,也接觸過預裂爆破的工作,當時是參加開鑿山洞的施工。
我國的建築只有幾十年的設計壽命,不免讓人擔心,現在,的城市人口都有幾百萬,上千萬,如果幾十年後,這些高樓大廈是不是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但是,那個時候,就不是一個兩個建物的事情了,而是整個城市的拆遷了。那時該咋辦?人們往哪裡安放?建築垃圾堆哪裡去?這幾年,社會上已經有不少的各方面的人士呼籲要重視這個問題。
最近這幾年,拆除的項目可以說是不計可數。2013年9月份,在上世紀號稱雲南第一高樓的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宮被爆破拆除,「壽命」不到30年。同期,耗資8億元、使用壽命僅9年的遼寧瀋陽綠島體育中心、落成不滿10年房海南海口「千年塔」、南昌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瀋陽五裡河體育場、北京凱萊大酒店、浙江大學湖濱校區3號樓,這些馳名一時的地標性建築被爆破拆除時候都不到20年。
2014年10月耗資8億建成的廣州市陳家祠廣場,僅使用4年時間,即因為地鐵建設需要「推倒重來」,陳家祠是廣州的文化名片之一。2009年,廣州荔灣區投入8個多億對陳家祠進行擴建,將古祠周邊的建築拆除,3.7萬平方米的一期陳家祠廣場,八成空地加種高大喬木,統一鋪設復古的麻石和青磚,其中東側下沉廣場改建成「餘蔭親境」的綠化廣場。
天津的「名門廣場」和「水岸銀座」 兩個問題樓盤醞釀多年,一直都說將會被拆除,涉及業主超過萬戶。多年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拆除,最近當地政府又下達了拆除令。2015年,西安市一座1999年封頂的118米高樓被爆破拆除,成為當時的「中國第一拆」。幾乎同時,鄭州一座 2010年建成的天橋,因與當地地鐵工程存在矛盾,被整體拆卸。
「中國是5000年文明古國,卻少有超過50年的城市建築。」這句話常用來形容我國建築的短命現象,也表現了人們群眾對短命建築的惋惜和不滿。我們的口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但是,拆的時候,人民群眾就沒有發言權了。頗值一提的是,很多國家把公眾如何參與城市規劃寫進法律裡。我們的建築規劃中缺乏透明度,缺乏民意。有人就提出來說,「拆與不拆,不能光聽領導人和開發商的,還得聽聽老百姓的。」
短命建築的問題,既有建築工程質量的問題,也有規劃的問題,但是,主要是人的問題。【本文由「馬躍成」發布2020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