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北鬥微光。大家都知道,宇宙是變化的,運動的。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也不例外,它在一刻不停的運動,不但圍繞著太陽進行轉圈,同時也圍繞著自身進行著優美的旋轉,那麼,由此而帶來的後果是,地球上四級的形成和一天中晝夜的變化,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有關知識。
通常,我們所說的「坐地日行八萬裡」和「鬥轉星移」現象,分別說明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難道人真的能原地不動就能走8萬裡?難道太空中的星座真的在移動位置嗎?事實上,答案卻並不是這樣的。一般來說,所謂的「鬥轉星移」現象是指,每一年中星座的位置不斷在變動著。這是因為地球沿著自己的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因而產生了「鬥轉星移」的現象;而「坐地日行八萬裡」的說法呢?則是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在太陽系中,地球與所有行星一樣,都是同時進行著自轉和公轉的運動。因而,地球運動具有自轉和公轉兩種形式。公轉是指地球繞太陽在一個橢圓軌道上的轉動,從北半球來看,為逆時針方向。公轉平均速度為29.79千米/秒,公轉一周約要365.2564天,為一年。地球公轉與地軸傾斜,形成了地球的四季。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過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太陽的輻射及熱量隨時處於不斷的變化中,於是便產生了冷暖交替的循環現象。
由於地球不停地公轉,春夏秋冬四季便交替不停地出現。不過北溫帶與南溫帶地區,四季的出現正好相反,當北溫帶的人們正穿著大棉襖的時候,南溫帶的人們卻在海濱浴場避暑。另外,劃分四季有各種不同的標準,中國主要以天文因素作為劃分依據,而西方則大多以月份來劃分四季。世界各地四季的早晚長短,有較大差異,只有在溫帶地區,四季界限才表現得很明顯。
地球環繞太陽運轉的同時,自身也在不停地圍繞自己的中心軸——地軸,自西向東旋轉著,我們把這種旋轉運動稱之為地球的自轉。通常,地球旋轉1周為1天,需要23小時56分46秒。地球的自轉是地球圍繞地軸的轉動,在赤道上,物體隨地球自轉的運動速度達到465米/秒,一天約移動4萬千米。由於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人類生活歷來都用公轉和自轉作為計時的標準。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間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為一日。毛澤東詩詞中有「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不過,「坐地日行八萬裡」這種可能,也僅僅只能在赤道上才能實現。這是因為地球自轉的時候,赤道地區比其他緯度地區的速度都要快。赤道周長4萬多千米,合華裡就是8萬裡多一點。
另外,地球自轉產生的最顯著的自然現象是晝夜交替。眾所周知,地球是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因此,任何時候都是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也就是說,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因而,隨著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地交替。此外,有一點值得說明的是,正是由於地球晝夜交替的周期不長,從而使得地面白晝增溫不至於過分炎熱,黑夜冷卻也不至於過分寒冷,同時,也保證了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另外,因地球的公轉造成太陽直射時間的差異,南半球和北半球晝夜的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春分以後,北半球日照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秋分以後,南半球日照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則相反。通常,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也就是一天。其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方向為自西向東,若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小編認為:正是由於地球公轉和自轉帶來四季和晝夜的變化,形成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才有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包括人類,這也是其它現在已知的星球未發現生命體或者高等級生命的原因,因為沒有適宜生存的溫度,沒有生物體必需的液態水,所以,請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吧,這是我們唯一的家園。親愛的朋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想看更多,可以關注小編,每天更新喲!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