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不停的地球,是四季形成和晝夜變化的源動力

2021-02-08 北鬥微光

大家好,歡迎關注北鬥微光。大家都知道,宇宙是變化的,運動的。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也不例外,它在一刻不停的運動,不但圍繞著太陽進行轉圈,同時也圍繞著自身進行著優美的旋轉,那麼,由此而帶來的後果是,地球上四級的形成和一天中晝夜的變化,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有關知識。

通常,我們所說的「坐地日行八萬裡」和「鬥轉星移」現象,分別說明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難道人真的能原地不動就能走8萬裡?難道太空中的星座真的在移動位置嗎?事實上,答案卻並不是這樣的。一般來說,所謂的「鬥轉星移」現象是指,每一年中星座的位置不斷在變動著。這是因為地球沿著自己的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因而產生了「鬥轉星移」的現象;而「坐地日行八萬裡」的說法呢?則是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在太陽系中,地球與所有行星一樣,都是同時進行著自轉和公轉的運動。因而,地球運動具有自轉和公轉兩種形式。公轉是指地球繞太陽在一個橢圓軌道上的轉動,從北半球來看,為逆時針方向。公轉平均速度為29.79千米/秒,公轉一周約要365.2564天,為一年。地球公轉與地軸傾斜,形成了地球的四季。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過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太陽的輻射及熱量隨時處於不斷的變化中,於是便產生了冷暖交替的循環現象。

由於地球不停地公轉,春夏秋冬四季便交替不停地出現。不過北溫帶與南溫帶地區,四季的出現正好相反,當北溫帶的人們正穿著大棉襖的時候,南溫帶的人們卻在海濱浴場避暑。另外,劃分四季有各種不同的標準,中國主要以天文因素作為劃分依據,而西方則大多以月份來劃分四季。世界各地四季的早晚長短,有較大差異,只有在溫帶地區,四季界限才表現得很明顯。

地球環繞太陽運轉的同時,自身也在不停地圍繞自己的中心軸——地軸,自西向東旋轉著,我們把這種旋轉運動稱之為地球的自轉。通常,地球旋轉1周為1天,需要23小時56分46秒。地球的自轉是地球圍繞地軸的轉動,在赤道上,物體隨地球自轉的運動速度達到465米/秒,一天約移動4萬千米。由於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人類生活歷來都用公轉和自轉作為計時的標準。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間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為一日。毛澤東詩詞中有「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不過,「坐地日行八萬裡」這種可能,也僅僅只能在赤道上才能實現。這是因為地球自轉的時候,赤道地區比其他緯度地區的速度都要快。赤道周長4萬多千米,合華裡就是8萬裡多一點。

另外,地球自轉產生的最顯著的自然現象是晝夜交替。眾所周知,地球是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因此,任何時候都是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也就是說,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因而,隨著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地交替。此外,有一點值得說明的是,正是由於地球晝夜交替的周期不長,從而使得地面白晝增溫不至於過分炎熱,黑夜冷卻也不至於過分寒冷,同時,也保證了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另外,因地球的公轉造成太陽直射時間的差異,南半球和北半球晝夜的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春分以後,北半球日照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秋分以後,南半球日照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則相反。通常,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也就是一天。其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方向為自西向東,若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小編認為:正是由於地球公轉和自轉帶來四季和晝夜的變化,形成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才有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包括人類,這也是其它現在已知的星球未發現生命體或者高等級生命的原因,因為沒有適宜生存的溫度,沒有生物體必需的液態水,所以,請愛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吧,這是我們唯一的家園。親愛的朋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想看更多,可以關注小編,每天更新喲!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地球四季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和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係嗎?
    其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地球人幾乎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為一年,然而,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看上去的正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太陽的位置就在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 那由於這個焦點和橢圓形的中心點並不是一個點,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會出現遠近之分。
  • 地球公轉與四季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初中地理寶典」關注我們對於人類來講,最基本的時間單位是一天,然後是月和年。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是一天(或24小時)。  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 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這是自然現象還是人類使然,「四季」是怎麼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說到四季的變化就不得不講一下地球的運動,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科學上叫「公轉」),並且自己還在不停地「自轉」。科學家們發現,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並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的,而且這個軌道和地球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
  • 為什麼會有四季的形成
    為什麼會出現四季呢?一切都是由於地球的傾斜!許多人認為地球在夏天離太陽更近,所以溫度高;同樣,地球在冬天距離太陽最遠,所以溫度低。這種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正確的。地球的軌道並不是個正圓,而是有些扁的橢圓。
  • 地球繞太陽一周就有四季的變化,那太陽系繞銀河系是否也有變化?
    春分時,同一經線地球自轉時,南半部太陽分先過正南,北半部分太陽後過正南。冬至和夏至,同一經線南北兩部分太陽同時過正南。用地球儀演示可以發現,只有春分秋分時地軸傾斜方向,與夏至冬至時地軸傾斜方向相反時,才能出現以上現象。事實證明,地軸不總是傾斜的指向同一方向,而是不斷旋轉改變的,地球在不停的搖擺運動,四季變化是地球搖擺運動形成的。 肯定有影響。
  • 地球的運動(1)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地球自轉1. 地球繞著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天。2. 晝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體。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3. 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這種在東西方向上由於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產生時間差異。
  • 為什麼地球會一直自轉個不停?
    為什麼地球會一直自轉個不停?
  • 課時跟蹤檢測(六) 地球的公轉(一) 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徵與晝夜長短變化
    課時跟蹤檢測(六)  地球的公轉(一)  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徵與晝夜長短變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
  •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教案
    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要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因此要關注兩種運動的疊加與合成,避免孤立的分析某種運動。本節課主要講述地球運動地理意義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四季更替和五帶形成,這部分知識抽象,難以理解,應多從生活的實際入手,充分利用地理圖像和視頻,體現生活中的地理,培養學生時空意識和綜合思維。
  • 地球繞著太陽轉發生四季變化,那太陽系繞銀河系呢?會發生什麼
    其中月球的圍繞對地球的潮汐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行一周會產生四季的變化,正是基於這個邏輯,會覺得那太陽系繞著銀河系運行應該也會對地球有一些影響變化。首先說一下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其實它的軌道是接近圓形的橢圓軌道,不過它的偏心率很低,只有0.017,雖然說近日點與遠日點相差了500萬公裡,但其實以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來說,這點距離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的。
  • 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地理意義
    ,但地球不自轉仍有晝夜現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轉也會使某一地有一次晝夜變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轉,才會產生晝夜更替現象。②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而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隨時在變,這就引起了太陽直射點緯度位置的周年變化。2、黃道與地球的交點:太陽直射點。此交點位於最北是夏至,最南為冬至,位於赤道為春秋分。3.黃赤交角的影響: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並且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因而,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 【填圖訓練】地球自轉運動
    (1)地球自轉方向是     。在圖中適當位置畫出地球自轉方向。(2)圖中MN是     線,即晝和    的分界線。(3)圖上各點中,正值白天的是      點,正值黑夜的是    點。 (1)地球繞著         不停地轉動,稱為地球自轉。
  • 地球公轉的影響
    運動速度(近日點和遠日點):近日點是離太陽最近的位置,而遠日點則是離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近日點會出現在每年的1月初,此時公轉速度快。遠日點是在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公轉速度慢。原因:地球要在相同的時間裡掃過相同的面積。
  •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而不是五季六季
    南北回歸線以外的中緯度地區,也就是在南北緯23.26度以上,到60度之間,就叫溫帶,有分為南溫帶和北溫帶。溫帶的氣候也跟著熱帶變化,但比熱帶四季明顯度要差些,主要表現在夏天沒那麼熱,冬天更冷些。緯度越高就越冷,到了60度以上地區,就叫做南北寒帶地區,再往上,就是南北極了,一年四季都是冰天雪地。但為什麼人們把一年分為四季呢?
  •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轉動,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的變化,地球公轉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前提下,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地球上才開始慢慢出現了生物,而這個漫長的時期是幾十億年
  •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知識點總結
    ,逆時針自西向東;在南極俯視地球,順時針自西向東;側視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2、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作圖判斷:側視、俯視、立體圖、各種變式圖等。判斷晨線和昏線。(圖略)(2)產生地方時差地方時:經度不同,地方時也不同。每隔經度15度,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早。時區:國際上劃分時區的方法。
  • 高中地理 |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點匯總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2.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1.
  • 四季的形成是太陽光照的角度不同決定的?實際上還有大氣層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有些地方則是寒季、暖季或乾季溼季的變化,從根本上來看,這些變化都是因為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的不同緯度是造成的,因為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多,相對而言太陽光斜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就少,斜射的角度越厲害的地方,地面能吸收的熱量就越少,同時也越寒冷。
  • 地球一天長度的變化
    根據之前的預估,地球每日時長的增幅約為2.3毫秒,也就是說每520萬年日長就會增加1分鐘。雖然這些數據只是大致推測,但也說明地球自轉的動力並非恆定不變。20世紀之前,人們曾認為地球自轉如同精準的時鐘一樣,旋轉速度恆定。在天文學上,這種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被稱為「世界時」。
  • 地球與太陽:同一片星雲的兄弟
    地球和太陽形成於同一片星雲,太陽吸收了大部分物質,從而引力坍塌形成恆星,剩餘物質形成了其他行星,地球也是其中之一。地球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所呈現出的蓬勃生機與太陽是分不開的。太陽帶來四季變化、陰晴冷暖,還能影響地球上的生態。沒有了太陽地球會怎樣試想一下,如果太陽消失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第一件能想到的,大概是沒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