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宗族始遷祖是王世坪,攜子(不知名)及孫子王本福、王本臺、王本鸞。祖孫三代於元末明初舉家從江西吉安府原廬陵縣(現吉安縣)曲賴鄉瓦橋村遷來桂林府臨桂縣馬面鄉大山谷中的青巖嵅(音膽)村。始遷祖上源的郡望堂號不清,遷徒原因不明。1962年、1984年曾兩次派人去原籍尋根問祖,與對方族長王崇仁等人進行過溝通,但因時間久遠,資料不全,無法確認雙方是否有血緣關係。
隨著歲月遞進,人口增添,三兄弟成家後有的相繼外遷。凡遷居另行立村的要另起班輩。其中老大王本福仍居青巖嵅村。該村現屬臨桂縣會仙鎮,現有人口75戶392人。其字輩與嵅陂村相同。
老二王本臺遷居太平鄉王家嵅村(現屬臨桂縣四塘鄉)立業,現有人口34戶126人。其字輩先同嵅陂村,後於光緒18年自定字輩:積善懷先業,芳萱萬世隆,培成槐樹秀,永茂肇宗功。現傳到「芳」字輩。
老三王本鸞於明初遷臨桂縣嵅陂村定居。嵅陂村原屬二塘。當地稱10裡(5公裡)路程為一堂,後來把「堂」寫為「塘」,顧名思義「二塘」就是離桂林約20裡路程。
當地離城市雖不遠,但因水田灌溉條件差,歷代都屬貧窮鄉村。當時的臨桂縣無縣城,縣治就在桂林市(府)內。1980年代二塘設鎮作臨桂縣城,嵅陂村在鎮內略有發展。21世初,自治區規劃桂林市往西發展,建設臨桂,再造一個桂林,市政府要遷往臨桂縣城。
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覆臨桂撤縣改區,嵅陂村便成為市中心地區。如今的嵅陂村的土地已全部徵用,村民成了失地的市民,本村現座落在臨桂大道旁,新建的桂林市一院(大劇院)兩館(圖書館、博物館)就在嵅陂村附近。村民們全部建了新房。從建村至今已600餘年,傳承23代,近10多年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
本支系現有人口141戶627人,分五房,定居後未修編過譜牒,清康熙年間排了字輩,即:奇繼瑞恆光,明國肇建章,承恩崇厚德,永慶福宏康。至今已傳到「崇」字輩。
崴陂村立村後曾遷出兩支。一支是清朝中葉時任登仕郎的王舉相遷本縣秧塘堽背村。該村現位於臨桂新城區機場路旁,至今已傳17代,現有25戶107人。從舉相公起單獨定字輩:舉佾善字國定文,正有芝紹光前仁,招枝繁永抬謀遠,祖德宗功裕侯坤。現已傳到「繁」字輩。另一支是清嘉慶18年從嵅陂遷至相距二裡路遠的巖塘村,現位於臨桂新城區世紀大道東路。遷居後所定字輩為:學臣德錫裕,汝宜永寶珍,身世家修積,文明錦秀春。現傳到「身」字輩。
以上各支系總人口1339人。歷來未出名人。傳說嵅陂村於乾隆年間曾出倆進士,諱王掄元、王掄秀,系堂兄弟,但官職不明。
嵅陂村有一古廟叫靈巖殿。何時修建不詳,後被毀,現重建。建於一座小石頭山的巖石下,面積雖不寬,但很壯觀。嵅陂村還有一座石拱橋叫迴龍橋,跨江約10米,高約5米,橋面寬4米。兩頭臺階分別為17級和18級。
該橋過去是通往桂林的主要通道,建於同治8年,現因修建了寬敞的大公路,拱橋已不用。橋的上遊約100米處便是雄偉的一院兩館,附近道路及有關設施很漂亮,拱橋雖不使用,但作文物保留,與現代化的都市設施相襯託,此古建築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本宗族見惟公支系(長房)現有總人口62戶274人。其中靠山村36戶153人,山頭坪13戶57人,僚田村13戶64人。
據老譜記載:積雲公次子見臺公及其後裔:見臺—應友—德和、德義。德和—朝進—國輔、國佐。國輔—定基遷居義寧司門口。
積雲公三子見玬及其後裔:見玬—應茂—德柏—朝遠—國泰遷居永福縣城。
積雲公四子見堂及其後裔:見堂—應華—德松—朝鈺—國京、國臣。國京遷居永寧州百壽(今永福縣壽城鎮)清水塘。國臣遷居省城(桂林市)文昌門生定邑。
以上所記二房見臺、三房見玬、滿房見堂以及他們的後裔因遷居外地,多年來經多方查找均無下落。
本宗族的字輩:積見應德朝,國定世文章,邦紹純仕良,開枝荊樹樂、垂後裕家昌。現最低輩是「枝」字輩。
本宗族無文物古蹟。名人有清國學生、民國國會議員王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