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富平縣,自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設頻陽縣起,將近2500年間,境內設置過多種名稱的縣級行政單位。其中,在唐高宗鹹亨二年(671),於富平、華原兩縣境域內各劃一部,在原土門縣的故址另建美原縣。武則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縣隸於宜州(耀縣),大足元年(701)以美原縣改屬雍州。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劃出美原縣,設置鼎州,隸屬耀州(二州不同級)。五代時,後梁恢復美原縣,仍屬耀州。後唐時,美原縣初屬同州,繼屬耀州。金·皇統二年(1142),撤富平縣以其地併入美原縣 。蒙古軍南下後,恢復富平縣制,與美原縣同屬耀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4),將美原縣併入富平縣。至此,富平境內再無兩縣並存的情況。
由此可知,從公元671年到公元1264年,故鄉美原設縣近600年。
美原,雄踞於富平縣域東北隅,是一個披著歷史風煙的古鎮。它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故裡,也是秦始皇封王翦美應侯的領地。在峻巘連綿的頻山山脈的屏護下,在「九峪糞田」的順陽河水系的潤澤下,這裡物產豐美、人文薈萃、英賢雄傑輩出。然而,關於美原縣的歷史狀況,地方史料卻基本付諸闕如。
筆者近日翻閱《全唐文》中所錄的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文章,驚奇地發現,李商隱的高祖父曾擔任過故鄉美原縣令。
李商隱(約813一一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白、李賀合稱「唐代三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接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並稱「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有研究者認為,他和杜甫、陸遊一起完成了七律創作上的三變。歷代廣為傳誦的名句「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雛鳳清於老鳳聲」、「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留得枯荷聽雨聲」都出自他的手筆。
李商隱還是晚唐時期最主要的駢體文作家之一。范文瀾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認為只要李商隱的《樊南文集》存世,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
關於李商隱的高祖擔任過唐代美原縣令,文獻記載很少,只能從《全唐文》中所錄李商隱的文章中窺知一二。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中載有李商隱《請盧尚書撰曾祖妣志文狀》一文,大概是李商隱請當時的一位姓盧的尚書為他的曾祖母撰寫墓志銘的呈文。其開頭一段是
「夫人姓盧氏,……。父諱某,兵部侍郎、東都留守。夫人兵部第三女,年十七,歸於安陽君,諱某字叔洪。……安陽君年十九,一舉中進士第,與彭城劉長卿、中山劉囗、虛清河張楚金齊名。始命於安陽君,年二十九棄代,囗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美原令之左次。美原諱某,字既濟,其墓長樂賈至為之銘。」
上文是說,李商隱的曾祖母姓盧,是兵部侍郎、東都留守的第三個女兒,十七歲時嫁給李商隱的曾祖父李叔洪。因為李叔洪當過安陽(今屬河南)縣尉,故代稱安陽君。安陽君十九歲中進士,與唐朝著名詩人劉長卿等齊名。安陽君二十九歲去世,安葬於懷州(今屬河南)雍店的東原上已故的美原令的左側。「美原諱某,字既濟」是說這個美原令名叫某人,字叫既濟。
因為唐人有以原藉地和居官地指代本人的行文習慣(如韓愈叫韓昌黎,有時也簡稱昌黎,柳宗元叫柳柳州等等),所以這裡的安陽、美原都指代人物。
那末這個李既濟與李叔洪是什麼關係呢?我們猜測,葬於「美原令之左次」,兩者應該是父子關係吧?如何確認呢?
幸好《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中這篇文章的前一篇《請盧尚書撰故處士姑臧李某志文狀》回答了這個問題。通觀此文,可知這大概是李商隱求盧尚書為其某一個叔父寫墓志銘的呈文。此文開頭說:「曾祖諱某,皇美原令,祖諱某,皇安陽尉。」這就明確了安陽君是美原令的兒子,也就是說,李叔洪是李既濟的兒子。
由此得出結論:李商隱的高祖父是曾擔任過美原縣令的、其字叫李既濟的人。
那麼這個李既濟的名叫什麼呢?
由於「既濟」是已經渡過河的意思,而古人的名和字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繫(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特別明」的意思),那麼他的名字似乎應叫「涉」了。
事實上,近年來姓氏學者關於隴西李氏世系的研究結果,已經證實了以上推測:李商隱的高祖父確實名為李涉,字既濟。
學者們也得到了李商隱五代祖先情況:
高祖李涉,字既濟,官至美原令。
曾祖李叔㓋(《舊唐書》作李叔恆),年十九中進士,曾任安陽縣尉,與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齊名。
祖父李俌,曾任邢州(今河北邢臺)錄事參軍。
父親李�,曾任殿中侍御史、獲嘉(今屬河南)縣令。
李商隱一門三進士,除他的曾祖父外,李商隱和他的弟弟也是進士出身。
李商隱曾在詩文中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但是沒有官方的文件證明此事,他的這一說法對他艱難曲折的仕途也沒有帶來任何的好處。
其實,綜合有關譜諜資料,和唐宗室一樣,唐代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也都是東晉時期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裔,而據《晉書》列傳第五十七:「涼武昭王李暠,隴西成紀人,漢前將軍李廣十六世孫。」李淵家族是李暠第二個兒子李歆(西涼後主)的後裔,傳到李淵已經是第六代了。而李商隱家族是李暠另一個兒子李翻的後裔,到李商隱這一代已經有十五、六代之久遠了。因此要說他與唐宗室同宗他實在太勉強了。
另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
「三李」中李賀的唐王朝宗室身份是明確的: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但到李賀這一代,關係也已經十分疏遠了。
關於李商隱的高祖父李涉,文獻資料十分匱乏。迄今為止,只知道他所擔任過的最高級別的行政職務是美原縣令。根據《唐六典》卷三O及《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所載,雍州、洛州為京畿要地,其縣令地位較高,品級也較高,而當時故鄉美原是畿縣,其縣令為正六品上。任職畿縣令者,比其他等級縣令地位高,仕途一般較為光明,多會發展為一方要員。
李涉在美原縣令位上有沒有繼續高升,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唐代在美原設縣的時間在公元671一一905之間,而根據李涉之子李叔洪與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齊名,劉的生卒年大約在公元709一一789之間,且由上文知,李叔洪二十九歲去世時,其父李涉已經去世,綜合起來,可以大體推知,李涉擔任美原縣令的時間,約在公元671一一789之間,最大可能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