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2屆坎城電影節,今年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大贏家都是奉俊昊導演,及其執導的《寄生蟲》。
在前者,《寄生蟲》攬得金棕櫚大獎;在後者,則奪得4箱大獎,刷新外語片記錄,刷新了韓國電影獲獎記錄。
奉俊昊的成功,在影迷心中,既有意料之外驚喜,也有情理之中必然。
他成名已久,《殺人回憶》《漢江怪物》《雪國列車》等,這些耳熟能詳作品,每一部都令人印象深刻。
奉俊昊的成功,也代表韓國電影近些年的迅猛發展,其實,從1988年開始,經過32年,韓影已經在亞洲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下面,讓我們通過幾部電影,回顧韓影突圍之路。
曾幾何時,韓影並不出眾。1993年,其本土化電影市場佔有率,只有15.9%,但隨後的5年,韓影面貌卻煥然一新。
1998年,《生死諜變》打敗了當年炙手可熱的災難大片《鐵達尼號》,使得國內觀眾開始正視、認可國內作品。
2001年,韓影創造了奇蹟,本土票房達到50%。
此後數年,一直保持這一水準。
2003年,韓影開啟大爆發模式,《殺人回憶》《老男孩》《假如愛有天意》等類型不同的經典作品潮水湧現,一句奠定今後流行風格,以及在亞洲乃至世界影壇地位。
韓國新生代的電影人,將其命名為:優質電影。
所謂優質電影,既是藝術性和商業性並包,海外獲獎、國內賣座、觀眾開心、投資人放心。
簡直是魚和熊掌兼得。
這操作難度就很大了,那韓影優質的秘密在哪裡呢?
堅持原創力量
電影分級制度帶來市場更加開放、包容,人才更多樣、作品更多樣,一派繁榮景象。
韓國電影人堅持原創,拒絕抄襲和翻拍,打造屬於自己的精品,原創率高達80%,比較難得。
獨特本土風格
韓流對標歐美類型片後,不斷融化、吸收,並加入許多本土化因素。
許多人一提韓影,第一印象就是尺度大、什麼題材都敢拍,什麼人都敢黑。
這其實與其獨特歷史、文化有關。
比如經久不衰的半島問題,韓影對政治局勢的演繹,已經司空見慣,從最早的《共同警備區》,到近年來的《特工》《鐵雨》等,大有每年奧斯卡都會給二戰歷史影片留有一席之地的感覺。
強烈現實色彩
以《漢江怪物》為例,有評論認為,即使是這樣一部怪獸電影,導演也沒有架空,做作,而是融入了強烈現實感。
現實主義色彩濃厚,讓韓影有了泥土味和代入感,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看到社會。
直面社會陰暗、直面人性陰暗、直面政府陰暗,這看似與社會表面歌舞昇平不搭調,但已經足夠讓人思考、讓人警惕。
通過電影改變社會的例子,在韓國不止一例。
2011年,影片《熔爐》上映,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真實事件,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
因為《熔爐》的上映,一部關於「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正式頒布,當時的嫌疑人也已重新被警方逮捕,它讓我們看到一部現實題材影片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有時候一部電影,也許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專業演員隊伍
韓國影星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毋庸置疑。
以影帝級人物,《寄生蟲》裡的宋康昊為例,從高高在上的王,到落魄無業司機,從忠誠士兵,到慈祥的父親,甚至是黑幫大佬,宋康昊演什麼像什麼,展現了極強的可塑性。
更不用提河正宇、黃政民等一幹中生代影帝了。
年輕小鮮肉?韓影也後繼有人。比如《老手》裡的劉亞仁,《VIP》裡的李鍾碩,都是帥氣歐巴。
一個飾演歇斯底裡,肆意妄為的富二代,一個飾演冷血狡詐、殺人取樂的北方官二代,兩個極限反派,被這兩位顏值在線的小鮮肉,演繹的令人毛骨悚然。
而我們的小鮮肉,哎,還真是只是小鮮肉。
比如這位從軍後,依然留著劉海兒的鹿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