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榮寶齋(濟南)
協辦單位
銀豐集團
賈廣健藝術院
北京安達信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
山東師範大學當代水墨藝術研究中心
媒體支持
新華網/愛濟南/今日頭條/雅昌藝術網/新浪網/
百度好看視頻/貝殼視頻/山東美域高控股/
大眾日報/齊魯晚報/文旅中國/網易藝術/
藝術中國/藝術頭條/鳳凰藝術等
開幕時間
2021年1月17日10:00
對話訪談時間
2021年1月17日10:45
展覽時間
2021年1月17日--02月15日
展覽地點
榮寶齋藝術館(銀豐財富廣場C座24層)
參展藝術家
唐勇力、張志民、袁武、張望、賈廣健
(按年齡排序)
展覽前言
中國水墨畫有著自身完備的品評系統,承載著古代東方人的理念與精神,並隨著歷史不斷向前發展。在多元化的今天,中國水墨畫又將突破過去,通過它新的語言方式承載著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
榮寶齋始建於1672年,300多年的文化積澱滋養出它獨特的企業精神。在時代中引領藝術市場,代表藝術市場的風向標始終是榮寶齋的精神信仰。中國水墨畫的傳承與發揚,榮寶齋亦功不可沒,尤其是20世紀以來,它不斷推動著中國水墨藝術的創新與開拓,推動著時代審美趣味的探索,享譽世界的中國畫大師如: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董壽平、宋文治、林散之、葉淺予、黃胄、啟功、陸儼少等眾多名家幾乎都出自於各地榮寶齋的推廣。深厚的市場經驗和豐富的藏品資源,使榮寶齋完善出一套成熟的運營機制,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藝術重地。
「未知的觀想——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是對五位當代藝術家繪畫風格和創作思想的集中展示,展覽以小而精的形式以饗觀者。五位當代水墨畫家是:唐勇力、張志民、袁武、張望、賈廣健。他們在秉承傳統的法度中,對水墨語言進行大膽的建構,在敘述和精神力度的深度挖掘方面,畫家們都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實踐,他們以新穎而獨特的藝術語言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水墨畫的重要人物。唐勇力先生認為「寫意」是中國水墨畫的基礎美學,中國水墨畫必須始終以寫意作為自己的優長。他的小寫意水墨人物取法漢唐,在漢唐雍容博大的氣質中發揚寫意精神,使偉岸氣象與寫實語言相融合,水墨淋漓,雍容華貴,在造型和設色上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教學上,他提出線性素描,將中國畫的線和西方素描相融合,鼓勵畫家將個人的情感和修養融入到線條的表現之中,從而達到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象。他所獨創的「虛染法」與「脫落法」所營造的充滿歷史滄桑的斑駁感受震撼人心,佛教藝術與現代人的審美感受的結合,又表現出靜穆的浪漫主義境界。張志民(張大石頭)先生筆墨老辣灑脫,狂肆疏放,筆勢縱橫、奇崛勁健中又深含堅凝厚重的氣質,作品開合大氣,意境雄渾健朗開齊魯山水一代風氣。上世紀以來,日益喧囂的城市建設與改造曾嚴重破壞了我們居住環境所原有的安詳與靜謐,張志民的《北山》系列,就表現了畫家面對這種狀態的焦慮和反思。透過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利用新的藝術語言表達了渴望重返家園的精神訴求。他的「指墨」系列作品則是想通過手指對水墨的駕馭來體會對中國水墨的另一番表達,展示「指法藏墨趣,墨趣生心象」的人文內涵。袁武先生用筆勁健雄渾,厚重不滯,用墨層層積染,渾然蒼潤,體現了一種剛健樸厚的儒者風範。他的人物造型誇張有度,樸拙大方充滿個人意味。《大山水》系列呈現的則是現代人物與古典山水的對話,表現的是畫家對於大地的深沉與悲憫的現實情感。《百年肖像》系列是畫家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刻畫,傳達出畫家深刻的人文禮讚和歷史緬懷。張望先生人物閒逸多姿,線條灑脫飄逸,水墨淋漓,畫面色調純淨淡雅,疏簡空明,取境造型都在抽象和具象之間,他對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心有默契,將中國水墨藝術的韻味通過自己對都市生活的觀察與體悟一併表現到畫面之中。通過抽象的人物符號,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畫家深刻揭示出的都市女性內心複雜的情感。2020年抗疫的新作品又表達了他關心社會民生、希望共克時艱的愛國主義情感,表現出深厚社會責任的畫家品格。賈廣健先生畫面布局飽滿大方、清雅通透,將大寫意的放蕩不羈與小寫意的嚴謹工整相結合,既有大筆淋漓、自由揮灑,還有細膩雋秀的生活體驗,同時表達了畫家觀察生活、崇尚自然的超脫審美,寄託了畫家對花鳥畫孜孜不倦的探索熱情。
展覽呈現出五位藝術家與他所屬時代的互動,表達出一種對生活對藝術的真誠態度。藝術家是獨立而自由的,他們的繪畫語言也應當是獨立而自由的。好的水墨作品不僅好看,還要耐品,讓人尋味啟發我們的當下思考。這個展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滋養我們的靈魂,幫助我們摒棄都市的浮躁與喧囂,找回心靈「詩意的棲居」。
榮寶齋濟南分店在堅持獨立的運營機制上,致力於搭建高端的藝術服務平臺,引領市場,建立書畫市場的公信力。亦將繼續致力於藝術精品的推廣和文化生態的建設,服務於山東的藝術品牌,打造藝術與多重行業結合所帶來的文化生態鏈,努力成為華東地區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文化符號,為城市文化貢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於曉紅)
反叛和諧審美的表現性山水
張志民是中國當代美術界中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山水畫名家,也是山東畫壇的代表性人物。欣賞張志民的山水繪畫,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中國傳統筆墨的幽深、蒼茫與厚重,以及齊魯大地中承載的悠久歷史文化,形成了迥異於江南文人繪畫的藝術面貌。
《十裡紅妝》紙本指墨100cm×300cm 2018年
事實上,張志民的繪畫風格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也有很大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表現性山水的語言因素。而這種表現性山水完全不同於李可染、張仃等畫家倡導的「形式美」,而是追求一種紛飛凌亂、強橫動蕩的寫生狀態。因此,這一流派的藝術家往往會選取較為偏僻、冷門或不入畫的物象進行表現,例如枯枝敗葉、殘山剩水等在造型和情感上都趨於破碎的景象。一般畫家面對這類景象會以增添形式美感的方法表現出一定的精緻感受,然而,表現性畫家的選擇卻恰恰相反,有些會非常突兀地在畫面中勾勒出七扭八拗的電線桿,也有些會在傳統的樹法中融入裝飾性的元素,例如三角形葉片的形態語言等,總之,他們是會運用十分靈巧的筆墨繪製出較為規整的樹石形態。而張志民的山水繪畫恰恰是吸收了表現性山水繪畫的創作傳統,其內在涵義是在表達著一種對於完整性、修飾性和裝飾性的反叛態度,以不和諧或審醜式的斜、怪、歪在畫面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張力,也就是將德國表現主義的繪畫理念移植到了中國的傳統繪畫之中。
《清朝秘事》紙本指墨172cm*98cm 2018年
但是,德國表現主義又不同於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性表達,因為意象性表達強調主觀與客觀之間和諧統一,而德國表現主義雖然也是將主觀與客觀進行融通,但往往是以主觀意念來表現客觀物象,同時強調一種矛盾的不和諧性,因此才被稱為「表現主義」。所以說,張志民的山水繪畫實際是屬於表現性山水繪畫的範疇,他有意識地將靈秀變為粗野、將精緻變為粗放、將原本追求的完美變為雜亂,甚至將傳統繪畫中講求的枯溼濃淡也呈現出一種顛倒錯位的視覺感受,從而凝結成為張志民山水繪畫的重要特徵——雖然筆墨意蘊十足,但山石皴法卻不屬於傳統樣式,由此建構出一種「狂亂野怪」的藝術形態。
《魏晉遺事》紙本指墨172cm×98cm 2018年
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界曾批判石魯的畫風是「野怪亂黑」,並在當時引發了一番轟動的爭論。而如今來看,相比石魯的「野怪」,張志民的繪畫才是真正的「狂亂山水」,儘管其筆墨功力源於中國傳統繪畫,但在取形、審美的著力點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想要營造出一種十分和諧、契合現代審美的山水圖示,對於張志民來說肯定是輕而易舉,但因他的追求是要打破固有程式,從「狂亂野怪」的角度以表現性山水繪畫呈現出一種新的美學思維,所以張志民對於傳統繪畫中和諧審美的反叛,也正是他給予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的最大貢獻。(尚輝)
參展藝術家簡介
張志民,號張大石頭,1956年2月出生於山東省陽信縣,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浙美)山水畫高研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原)、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首批齊魯文化名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書畫學會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張志民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
主要從事中國畫教學、研究、創作與藝術教育工作。出版有《張志民山水畫集》《中國山水畫構圖研究》等專著、教材數十部,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中國畫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
責任編輯:陳雅雯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