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姓是一家的標誌,不出意外會陪伴每個人一生。有人的名字帶有幾分詩意,有人的名字帶有幾分壯氣,還有人的名字卻讓人無可奈何哭笑不得。中國有三個十分奇特的姓氏,不論男女取什麼名字都不好聽,不信你試試。
第一個姓氏是殺。
殺姓起源於戰國時期,這時還處於中國的早期,姓氏遠遠沒有如今龐大,當時的很多人未曾有姓,而有些人則以官職為姓。戰國中韓國有一個特別的官職,名叫殺奚,這一官職主要負責殺豬宰雞,是祭祀常用的人物,而姓殺的人也有鮮明的特徵。
殺姓出自鮮卑族,這是既匈奴以後在蒙古地域崛起的遊牧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影響最大,由於各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隋唐時期,鮮卑族已經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但李唐一族有許多人有鮮卑族的血統。
由於這個姓氏較為特別,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將殺姓改成其他姓,西安瑞金只有少部分群體保留著原姓,而他們幾乎都居住於山西雁北。
第二個姓氏是死。
同外國不一樣,中國人最忌諱的便是死,因而姓死的人微乎其微。死姓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4字複姓發展而來,這一姓氏同樣來源於鮮卑族。到了隋唐時期漢化了之後,有人嫌棄自己的姓氏,將它改為同音。根據調查,死姓現如今只有一千多人,僅僅存在於河南的洛陽與開封以及寧夏的吳忠市。
第三個姓氏是鬼。
鬼姓的來源更為廣泛,根據《姓氏考略》所言,鬼姓來源於夏代通靈師,與佔卜祭祀有關,不過隨著本土薩滿教的沒落,人們更傾向於信任和尚與道士,因而通靈師的後裔流落於世界各地,但要從人群中辨別出來,依舊有章可循。若姓鬼的人左臂、左耳後側、脖子後側有痣的話,即與通靈師有所聯繫。由於身份特別,他們亦有特殊習俗,除非祭祀,禁止使用蛇、猴子、野獸飛禽等,同時禁止佩戴象牙與犀牛角,他們的守護石是羽毫石。
第二個來源與氏族有關,出自炎帝分支鬼臾區。鬼臾區是黃帝的臣子,他精通五行之道,是上古著名的醫學家,在唐朝的書籍中,鬼臾區有所出現。在這一支人看來,鬼並不面目可憎,亦不會害人,相反,他們認為鬼是母親死後對自己的守護,可以保有後人。
第三個來源與鬼方式有關,這是中國西北的少數民族,又可稱為「丁零」「丁令」「釘靈」等,他們住在匈奴與康居之北。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姓鬼的名人,一個是鬼侯,《禮記》《戰國策》等書對他有所記載。另一個則叫做鬼力赤,是蒙古帝國的領袖,1408年被人毒殺而死。
當然,鬼姓有個最特別的地方,它並不讀gui,而是wěi和ku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姓氏同樣也是如此,每個姓氏背後都有淵源,儘管它再特別再與眾不同。
《百家姓》是宋代人撰寫的一本有關中國姓氏的書籍,隨著社會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姓氏出現了,但百家姓依舊是幼兒啟蒙讀物。雖然他們不理解這些姓氏背後的含義,但是這本書也能幫他們對中國姓氏的全貌做個大概的了解,也容易教他們識字認字。
除此之外,《三字經》和《千字文》同樣是幼兒的啟蒙讀物,不僅能讓他們認字,還能交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可以說,沒有讀過這三本書的人沒有完整的童年生活。這本書現在正在搞活動,喜歡的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