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閏月、閏年?農村老話:「兩春夾一冬」是怎麼來的?
大家都知道:因為農曆的月份是根據月亮的盈缺計算的,但農曆年卻是根據太陽的行程來劃分的。
公曆一年有365或366天,農曆一年只有354或355天。這樣一來幾年過後,公曆年與農曆年所差的天數越來越多。為了補足農曆年所差的天數,就設置了閏月,就是額外多加上一個月。那麼多出來一個月的這一年就稱為閏年,有384或385天。閏月的確定與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指導農民農事的傳統曆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總結產生的農耕文化。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平均分配在公曆的12個月,每月兩個,一個是「節令」,一個是「中氣」。由於農曆每個月一般要少於公曆,在農曆中就不一定是每月兩個節氣了。有時候在農曆的一個月中只有"節令"而沒有"中氣",這樣就把這個月規定為閏月。為了更精確地與公曆配合,前人找到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
由於閏月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就可能發生"三年兩頭閏(其中包括:雙春年、單春年和無春年),兩春夾一冬"的情況。就像這句農村俗語老話:「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兩春夾一冬」是什麼意思?
兩春夾一冬,就是在陰曆的一年之中,年頭,也就是年初的時候,有一個立春,在年尾結束的時候,又一個立春。2020年就是一個雙春年,第一次是2020月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一日立春,第二次是2021年2月4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這說明明年農曆一年之內,有兩次春耕大生產。
那麼,在一年之中,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立春」呢?
實際上,這是由我們使用的陰曆和陽曆兩個標準造成的。
我國傳統的社會是農業社會,也就說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採用的是陰曆,也叫農曆。
但是,24個節氣是按陽曆來排列日期(每月有兩個節氣,日期相對固定)
也就是說,陽曆中的這些節氣,在陰曆中的日期是不斷變動的。兩套曆法之間在運行過程當中必然會出現偏差。為了糾正這種偏差,就通過為陰曆年設置閏月的方法來進行補齊,有的年份就會出現13個月。這樣就導致在某些年份就會出現「兩頭春」現象 ,與之相應,有的年份則是「無春」年。因此,一個陰曆年中,兩頭春、無春、單春,這些都是一種自然現象。兩頭春那一年就是「兩春夾一冬」。
農村老話「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是什麼意思?
對於「兩頭春」,諺語中,有幾種說法是「一冬攜兩春,老牛要斷筋」"兩春夾一冬,肯定冷的兇"「一年打倆春,帶毛的貴如金」「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這些農村古話結合起來意思就很明顯了,「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意思是說今年冬天會下雪並有極寒現象,天氣相對寒冷並氣溫多變,十之八九的牛會不能忍受寒冷而凍死或因氣溫多變生病而死。所以當年的牛因減少較多而價格高昂。雖然這句話有點誇張,但它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另外,在兩個立春的年份裡,人們在根據節氣的變化,規劃農事的同時,家裡的牲口在這樣的年份也是閒不住的。立春過後,大地回春積雪消融,牛作為古代主要的農耕牲口,在這個時候就要出欄農耕、拉車勞作了。所以,此時,在農村的牛欄裡,就很少能看到有牛的存在。
總之,農村俗話「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是提醒農民朋友們,在雙春年份裡,農業生產十分繁忙,要關注耕牛,愛護耕牛,儘量做好耕牛的勞逸結合,必須注重耕牛的保護和飼養,避免耕牛因勞累過度而累傷、發病、營養不良,要增強耕牛的體質,提高耕牛的抗病能力,保護好農業生產的命根子一耕牛的健康和安全!
大家對此怎麼看?同意我這些說法的,請給我點讚支持吧;不同意的,也歡迎你留言探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