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側腹膜後佔位,腫塊大約7釐米」。前段時間45歲的李女士(化姓),在體檢中竟意外發現體內藏著個「炸彈」,隨時都可能發起猛烈攻擊,這如同晴天霹靂射向李女士一家。這個「炸彈」到底是何物?又如何將它安全拆除呢?
患者嗜鉻細胞瘤位置
李女士慕名找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陳明教授,「根據檢查提示右側腎上腺顯示不清,右側腹膜後佔位,考慮嗜鉻細胞瘤可能。」雖然患者並無血壓增高、頭痛等症狀,但是腫塊所處的位置在右側腎上腺這一嗜鉻細胞瘤特別「喜歡」的地方,高度懷疑是嗜鉻細胞瘤。
據介紹,嗜鉻細胞瘤多位於在腎上腺部位,少數人會在腎門、肝門、膀胱,10%為惡性腫瘤。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手術治療是首選。然而泌尿外科專家知道這手術難度極高,風險重重。因為嗜鉻細胞瘤切除術,術中血壓、心率可能呈現「過山車式」變化,需要圍手術期多學科團隊的配合、準備,對手術醫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這種手術就像排雷一樣充滿兇險。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嗜鉻細胞瘤可能會變本加厲對心臟、腎臟造成極大傷害,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陳明教授手術團隊別無選擇,只是放手一搏。
術前,陳明教授帶領團隊陳恕求主任醫師、王奕鐸博士等醫療團隊成員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並與麻醉醫生進行了詳盡地溝通和術前準備,最終決定運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由於瘤體最大直徑超過7釐米,不僅瘤體大,而且周圍布滿了血管,瘤體下極位於右腎動、靜脈之間,將下腔靜脈擠壓變形,術中如果稍不留神,在剝離過程觸碰到周圍血管,就有可能會引發術中出血。但是「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纖細的「手指」可以靈活深入到腫瘤位置,又可完美避開周圍血管,這樣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就會大大降低。經過成功手術後,終於將李女士體內「炸彈」摘除掉。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這個「炸彈」到底是什麼呢?經病理檢查及免疫組化檢查發現,果然就是嗜鉻細胞瘤作祟,而且還為惡性,好在李女士成功手術,逃過了一劫。
嗜鉻細胞瘤總是這樣「偷偷作案」不留一絲痕跡嗎?專家介紹,患者一般會有三個常見症狀:劇烈頭痛、出汗、心悸,也被稱為嗜鉻細胞瘤「三聯症」。同時,還有噁心、嘔吐、上腹部疼痛、視力障礙、便秘等症狀,有些患者血壓也會飆升。但由於嗜鉻細胞瘤症狀不具有特異性,很容易被忽視甚至誤診。確診嗜鉻細胞瘤的首選方法是B超,而CT檢查除可對腫瘤進行定位和大小測量,還可判斷有無浸潤、轉移等現象。
專家提醒,一旦出現胸痛、心悸、大汗、眼花,甚至暈厥,排除心臟問題外,在專業醫生建議下,通過B超、CT、MRI檢查,排查嗜鉻細胞瘤,明確診斷後再進一步治療。(劉敏)
【來源: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