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是一幅看不盡的畫。通過這些美術作品,可以發現魯迅是豐富而多元的人,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來供現代的藝術家去探索。」
正在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辦的「願有英俊出中國——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美術品展」上,看完了55件(組)館藏美術品和17件(組)文物及複製品,館內的相關專家這樣解讀。
願有英俊出中國
展覽現場
據介紹,1951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建成,1956年,該館特意邀請許廣平到滬與版畫家座談,聊一聊魯迅的生活細節。
從那年起,紀念館便與上海美協合作,邀請藝術家創作了一批又一批與魯迅相關題材的作品。
展覽分為3個板塊:「生命的路」、「有聲的中國」和「大眾的藝術」。
展覽的三個板塊
實際上,每個板塊都是以魯迅和青年的關係為主線,相對應的為魯迅與革命青年、與文學青年、與藝術青年,每個板塊由一幅藝術家創作的魯迅肖像為起點。
1
歷史場景裡的情感
一進入展廳,張充仁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的油畫作品《魯迅像》位於「生命的路」的起點,這幅作品在許多觀眾眼裡並不陌生,系根據魯迅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而作。
作品基於寫實主義的創作基調,又糅進作者對魯迅人格魅力的理解,突出魯迅眼神風採,於平靜中見深沉,形似更神似。無論是向上直立的短髮,還是濃黑的一字鬍鬚,以及眼角皺紋和面部氣色,堅定而平靜地抿著的嘴角,都高度還原了魯迅所說「最精神飽滿的一幀」照片中的模樣。
整幅作品氛圍大氣,刻畫細緻入微。
在魯迅結識的共產黨人中,與瞿秋白可以說是意氣相投、相知最深的了。
第一板塊內有不少與瞿秋白有關的作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便是魯迅贈予瞿秋白的話。
瞿秋白夫婦當年常在魯迅的拉莫斯公寓躲避追查,也曾藏身魯迅的大陸新村公寓。
展覽中有一幅作品名為《陳雲到北川公寓魯迅寓所接瞿秋白夫婦轉移》正是描寫了這一刻的歷史場景,運用屋內外的燈光強度對比,氛圍營造的緊張氣息不難體會。但縱然緊張,魯迅與瞿秋白緊握的雙手傳達出了離別的關切、珍重的情感。
《陳雲到北川公寓魯迅寓所接瞿秋白夫婦轉移》
黃新波的作品《怒向刀叢覓小詩》是此板塊中的重點展品。
黃新波是眾多廣東籍木刻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新興木刻藝術發展的重要拓荒者之一,該作品是黃新波作於1974年的《魯迅詩意》組畫之一,原作共九幅。
作品名取自魯迅為悼念左聯烈士所作詩《慣於長夜過春時》中「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一句。
2
與青年的平等關係
聚焦魯迅與「文學青年」這一板塊,陳逸飛在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講話》引人注目。
上世紀30年代初,魯迅當時的寓所離中華藝術大學僅百米距離,每到下午,他喜歡走進街道轉角處的公啡咖啡館,談論文學,籌劃左聯成立事宜。
1932年,在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第一次指明了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並提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大會決定了左聯主要的工作方針。
魯迅
看陳逸飛的作品,畫家所繪的魯迅與左聯青年的關係平等親切,魯迅作為發言者與聆聽者的空間接近,沒有距離感。畫面上逆光的畫法和透過煙霧的明暗光線營造,又使觀看者感受到了希望之光在前的氛圍。
第三板塊的第一幅作品、油畫家俞雲階創作的《魯迅像》中,右上方的背景細緻地描繪了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反抗》,這也昭示著魯迅與現代木刻青年的關係。
俞雲階 《魯迅像》
魯迅對木刻青年的作品極為珍視,他是當時我國新興木刻最大的收藏家。他先後和四五十位木刻青年通信,和十多個木刻社團保持聯繫,所以木刻青年每有新作,大多寄請魯迅指導或推薦發表,木刻社團每有專集和期刊,大多寄給他指教。
陳煙橋是直接受到魯迅教誨的中國新興版畫的第一代拓荒者。從1932年到1936年魯迅逝世,4年裡他與魯迅的書信往來20餘封。
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陳煙橋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編入《木刻紀程》的《窗》的原版及拓印。
展覽將持續至10月25日。
3
記者手記|慈父
魯迅先生來到上海之後的歲月,全國的進步文藝青年們源源不斷地匯集到他身邊,他就像一塊在上海的磁石。
展覽中有一張攝於1931年的照片——馮雪峰一家三口與魯迅一家的合影,照片上的兩個孩子年齡相差無幾,尚在大人的懷抱裡瞪著不諳世事的眼睛。魯迅先生的懷裡正是年幼的周海嬰,他的嘴角流露出難得一見的一絲絲笑容。
馮雪峰一家三口與魯迅一家的合影
照片不僅反映了當時魯迅在工作上對青年們的指導與引領,也反映了魯迅與青年們緊密的私交,不易察覺的微笑更是溫和了魯迅一貫的犀利形象。
這一刻,魯迅身上慈父的光輝,是青年們精神上的慈父,也是生活中不為人知的那部分。
據介紹,關於該照片的起因,出現在魯迅日記裡。
1929年,馮雪峰與魯迅同住景雲裡,交往更為密切,兩人一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
1931年起,馮雪峰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為抗議國民黨殺害左聯五作家和其他革命志士的暴行,魯迅與馮雪峰等秘密編印了《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
1931年4月20日,編完《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後,魯迅與馮雪峰兩家合影留念。魯迅日記1931年4月20日記載:「午同廣平、海嬰、文英及其夫人並孩子往陽春館照相。」即為此。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