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終究不是黑澤明,40年前的這部電影還是無法被超越

2021-01-15 真影視地平線

自我價值的發揮,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是否能夠看清當下的同時擁有著展望未來的希冀?我想,獨一無二的個體一旦融入到魚龍混雜的群體中,並被某種扭曲的「集體利益」牢牢捆綁時,如果還想要去繼續保持一份執著的自我精神和單純的自我價值,是非常不容易的。

「集體利益」中的權力對於人的異化,往往是從摧毀自我的根基開始,這裡的根基包括精神和價值,而一廂情願的深陷到權力爭鬥中導致的自我迷失,最終只會讓個體走向宿命般的滅亡。

從依附外物滿足內心幻想那一刻開始,個體就已然成為了一個被生活操控的傀儡。我想,黑澤明導演對於這種認識是極其深刻的,所以,他才會在自己的電影裡,不止一次地展示著對於傳統武士精神的熱忱,裡面藏著失望和希望。

如果說,《七武士》是早年巔峰時期的黑澤明對武士無畏無私精神的讚賞肯定,那麼,《影子武士》則是晚年黑澤明對武士精神終究落寞的無限哀嘆。

故事內容影射著現實困境,當黑澤明把之前武士的家國情懷收縮成對於個人價值的探尋時,縱使有宏大的歷史背景作為敘事結構,但他仍舊選擇將其中鮮活的個體當作故事核心,從而以小見大的從個體倒追到群體和社會,甚至是國家,最終延伸出對於強權制度、官僚體系、個人精神和價值等方面的諸多思考。

一個被迫作為替身的竊賊,不得不暫時屈服在強權的威懾下,可隨著裝腔作勢後的得意忘形,居然對權力產生了迷戀,甚至想要從替身搖身一變成正主,可惜,光有正主的形卻並沒有正主的神,最終,隨著武田家族的衰敗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電影雖然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但導演黑澤明卻還是懷揣著一絲樂觀,因為他知道時代發展的趨勢,所以,他會借著替身竊賊的行為方式,來慢慢窺探正主武田信玄所擁有的武士精神。

因此,這部電影其實是有兩個敘事線索的,明面上是跟隨影子如何能夠做好傀儡的行動軌跡,暗地裡卻是探尋武田信玄為什麼能夠成為統帥的原因。

影武者是武田信玄的影子,而武田信玄何嘗不是人們眼中傳統英雄的影子?只是,武田信玄更加聰明,他活成了自己眼中的樣子,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樣子。當能夠獨立掌控自我的命運,並且始終秉持最本真的武士精神時,除了責任和使命的牽引,更多的還有某種人生價值的追求。

1

《影子武士》上映於1980年,是黑澤明在走投無路時絕地反擊的一部重要作品。如果說有哪部電影能夠代表傳統武士精神最後的光輝,我想大概就是這部了,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商業電影,更多的還是對於自我價值和自我精神深入探討的藝術片。

雖然,在2018年張藝謀拍攝過同樣題材的電影《影》,但除了採用潑墨山水畫的拍攝風格能夠被人稱道之外,形式大於內容的毛病還是一如既往,終究無法凸顯個體在整部電影中應有的位置和價值。

回歸到黑澤明執導的《影子武士》這部電影上來,從影片一開始,那將近7分多鐘的長鏡頭裡,我們就能夠明顯感受到導演偏向的重點。

一支點燃的蠟燭前,武田信玄和自己的兩個替身依次坐立,昏暗陰沉的房間略顯壓抑,仔細觀察畫面我們就會發現,除了武田信玄背後有燭光投下的影子,弟弟信廉和竊賊影武者是沒有影子的。這就說明,他們兩個人從成為替身開始,就已然失去了對於自我命運的掌控,徹底淪為了別人的附庸。

因為感受到了武田信玄對自己的尊重,竊賊答應成為信玄的替身,因為被士兵的英勇犧牲震撼到,竊賊在四面圍困的絕境中恪守使命端坐陣前,這些都是影響他認真做好影子的因素。

可是,人終歸是有欲望的,而這種不加控制的欲望,一旦失去清醒的自我認知和清楚的身份定位時,就會在盲目中走向迷失。

所以,竊賊在長期扮演武田信玄的過程中,居然將士兵對武田信玄權威的認可看作是對自己的認可,轉而想要成為真正的武田信玄。可他忘了,在戰亂紛飛的年代,武田信玄本身已然超脫了個體的範疇,成為了一種國家精神的象徵,包括權利的認知與義務的履行,責任的肩負和使命的完成,這才是武田信玄能夠統領國家軍隊的核心。

人的內心深處永遠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可往往又會把這種價值寄托在外物身上。成為自己眼中的自己永遠比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要困難的多,前者在於超越,後者在於模仿,超越的前提是不斷追求自我價值和提升自我精神,而模仿的前提是利用虛假作為偽裝滿足個人私慾。

在電影裡,每個人在失去武田信玄之後,都開始變得茫然失措起來。

信玄的弟弟信廉和一幫老臣遵照信玄遺囑,三年內不主動攻擊敵人,這些人在信玄長期的控制中,早就成為了只會聽命的機器,而非思考的人類。竊賊影武者同樣如此,行為方式任人擺布無法掙脫,想要取代正主卻少了那個精氣神。

在我看來,一旦失去可作為依託的外物的精神,而內在的自我精神又長期淪喪,那麼,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被操控的影子。

所以,這部電影明面上只有影武者一個影子,其實,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影子。導演黑澤明在前期設計武田信玄中槍死後,就已經露出了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那就是,當擁有真正武士精神的人消失後,還有誰能夠繼續繼承並且發揚武士精神呢?

《影子武士》就像是黑澤明為最後的武士精神譜寫了一首悲愴的終結曲。他通過恢弘的戰爭場面,將武士精神糅雜在強權制度中,然後,嘗試著在其中撕開一個個體自我精神回歸的口子。於是,我們在感受最後武士世界消逝的同時,卻從影武者試圖從河裡扛起那面風林火山的旗幟中,依稀可以看到某種希望的存在。影武者最後還是覺醒了,他在迎接死亡的同時做回了自己。

2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子武士》這部電影裡,傳統武士精神的消失,不僅僅與自我內部有關,更重要的還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

在電影結尾處的那場規模巨大的戰爭中,採用傳統軍事策略的武田軍隊,用冷兵器對抗著敵人的槍炮,莽撞進攻中的傳統手法終究無法抵抗被西式武器壓制的命運。在這裡,黑澤明並沒有將鏡頭直接對準殘酷的戰爭場面,而是用槍炮聲和慘叫聲作為取代,最後,用鏡頭掃過屍橫遍野的戰場,這種對觀眾心理的衝擊足夠震撼。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電影裡織田信長的身邊會有西方人的存在?直到看到最後這場戰爭我才明白,這已經不再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更多的成為了傳統與現代的對抗,這似乎也寓意著西方文化對於東方文化的入侵,讓電影整體上透露出淡淡的落寞感。

拍攝《影子武士》之前,黑澤明因為前兩部影片接連的票房慘敗而遭到眾多投資公司的拒絕,這是他的低谷時期。當夢想面對現實撞擊不得不暫時擱置時,執拗的精神總也不肯妥協資本的淫威,最終,在得到導演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的幫助,重新走向了人生巔峰。

也許,大起大落的黑澤明更加明白堅守自我精神和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所以,他要在《影子武士》這部電影中,重新樹立起傳統武士精神值得肯定的地方,當然,也有對於不符合時代發展部分的批判。

黑澤明就像是電影中覺醒的影武者,即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去扶起那面倒下的旗幟,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面旗幟,更是一種精神。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在試圖依託外物獲得自我精神的充實,卻從來不去想一想,精神這種東西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如果總是躲在別人的後面狐假虎威,你將不再是你,肉體和靈魂也將出現錯位。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講述影武者的故事,不如說是講武田信玄精神影響力的故事。電影裡我們看到了傳統武士精神的兩面性,一面是對責任的堅守和對使命的忠誠,一面是在強權政治異化後被時代無情拋棄的悲劇。

究竟該如何繼續傳承傳統武士精神,黑澤明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他要說的都在故事內容裡。有時候,提出問題讓人探討總比給出答案固定思維要好的多,這也是他的電影能夠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原因。

張藝謀的電影利用真身說影子,黑澤明的電影利用影子說真身,不能說誰更高明,只能說,黑澤明更能夠凸顯大時代背景下個體精神和價值的探索。無論是自我內部的影響,還是外部環境的影響,人永遠應該都是電影的主體,即便沒有談情說愛,即便沒有爾虞我詐,卻也可以起到深刻警醒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的《影》與黑澤明的《影子武士》
    張藝謀的《影》與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張藝謀導演的《影》正在火熱上映中,以張藝謀特有的攝影美學加以東方傳統水墨打造世界級唯美畫面的電影,確實很震撼,但中國的公眾並沒有多少人看得懂。《影》這部是講一個關於替身的故事。替身自古有之,人稱「影子」。
  • 黑澤明這部《影子武士》,低賤的人變得高貴,首先得成為影子
    本期,又和大家聊聊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導演的一部電影——《影子武士》。這是黑澤明導演生涯末期的作品,在創作這部電影前,黑澤明的創作生涯陷入了瓶頸,先是與美國福克斯公司鬧翻,然後作品票房失利變得無人敢用。黑澤明的創作漸漸跟不上這個時代,甚至讓他一度想要自殺。
  • 40年前,大師黑澤明把色彩光影用到了極致,也把人性講透了
    《影武者》一掃黑澤明10年頹勢,一舉拿下了當年日本十大賣座電影的第一位,獲得了第3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延續了黑澤明在彩色片拍攝的個性化探索,以絢爛而富有想像力的色彩光影運用、簡約的敘事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在影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 黑澤明的《影武者》,的確比張藝謀的《影》水平高,主要因為劇情
    黑澤明的《影武者》,的確比張藝謀的《影》水平高,主要因為劇情張藝謀的《影》作為一部和之前風格迥異的影片,一經上映就引得粉絲沸騰,從口碑上說還算差強人意,沒有辜負國內知名導演的名頭。然而當我們將《影》和黑澤明的《影武者》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兩部作品在人物設定上十分類似,雖然在劇情上迥然相反,但是類似的人設讓我們明顯感覺到張藝謀和黑澤明的差距。《影武者》同樣講述的是一個替身的故事,本來是市井無賴的小偷,因為和武田信玄這位大將軍外貌相似,而被選為「影武者」,在武田信玄死後,他以後者的身份出場,幫助整個家族掩蓋了死訊整整3年。
  • 解析大師黑澤明電影中隱藏的秘密!
    無論在任何人、任何體系的眼中或評價中,毋庸置疑,黑澤明都是一個「世界頂級」的導演。他被致敬,被效仿,被尊重,但卻從未被超越,他固執,他專橫,他認真,可對電影的信念卻無人能及。黑澤明的電影有五大神器:感官刺激、色彩運用、人性解析、格局構建、駕馭演員,才成就了後來的「電影天皇」。製造感官刺激,用色彩講故事。拍電影不是寫小說,不僅要講好故事,還要考慮如何將它搬到熒幕上。
  • 日本電影的神!黑澤明因這部作品傲立世界,被譽為世界百大經典
    現在的人們談起日本電影,總是會想到名導是枝裕和那宛如清水般透徹,平凡中帶著無限感動的電影風格,這也成為了當今日本影視劇的普遍走向,這種只專屬於日本電影的風格,是其他國家的導演模仿不了的,國內很多導演都嘗試過翻拍日本電影,都一塌糊塗。
  • 你們崇拜大導演,大導演都崇拜黑澤明
    剛看了幾分鐘,這位未來華語電影的領軍人就 「被深深迷住了」。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將成為對他電影創作影響最大的人。縱觀國師的電影作品,無論是畫面色彩還是調度語言,或多或少都有些黑澤明的影子。張藝謀電影中的正主和替身/《影》黑澤明電影中的正主和影子武士/《影武者》除了作品風格,張藝謀的人生軌跡也在某些部分和自己的偶像相似。他們倆都是在自己的國家拍出了享譽世界的電影後去出徵好萊塢,又因水土不服不得不離開好萊塢回國。
  • 倪妮威尼斯電影節不忘感恩張藝謀,原因還要從9年前這部電影說起
    就在前兩天在威尼斯電影節之際,倪妮在is曬出一張照片,照片中她專注地望向榮譽牆上張藝謀的照片,並配文感恩,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伯樂的感激之情。或許這也是倪妮特意在威尼斯電影節這一天,將這份遲來的感恩之情,送給曾經有著知遇之恩的張藝謀導演。倪妮與張導的結識,還是源於很久8年前大火的《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倪妮在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飾演玉墨一角。
  • 對話| 馬爾克斯與黑澤明:電影、寫作、遺忘
    黑澤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先問您一個問題:您看過我的電影《紅鬍子》嗎?馬爾克斯:我在過去的20年間起碼看過六遍,我幾乎每天都在向我的孩子們念叨這部電影,直到他們可以看這部片子。所以《紅鬍子》不僅是我們全家最喜歡的黑澤明電影,也是整個電影史上我最愛的幾部片子之一。
  • 幕府裡的武士——黑澤明全9部電影推薦
    《最美》(1944)評分:4.0這是一部二戰時期日本的宣傳電影,主要宣揚在二戰期間日本女性是多麼辛苦勞動支持前線的士兵,不得不說,這個片子幾乎可以算作是黑澤明無法避開的汙點。《姿三四郎續集》(1945)評分:6.5續集嘛,古往今來因為第一部受歡迎就拍續集的電影就免不了質量滑坡的魔咒,黑澤明的這部姿三四郎續集也不例外,從上一部中和柔術對打到了這部同外國拳擊手同臺競技,已經儼然有了現在《葉問》系列的一點精髓。
  •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作品,是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這部影片上映於36年前的1984年,當時陳凱歌剛剛由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兩年。《黃土地》的主創人員除了導演陳凱歌之外,攝影師張藝謀,美工何群,也都是來自於1978屆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電影的這封「情書」無法讓人共情
    所以,你說這部電影的話題度夠不夠高?老實說,對張藝謀的這部新作,大飛並沒有多高的期待,只是因為想對這所謂的「技術原因」一探究竟,加之近期也實在沒什麼院線佳作值得一看,所以還是選擇了去影院一睹為快。影片一開始,張譯在茫茫大漠中出場,視覺衝擊力很強,畫面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讓張藝謀成名的《黃土地》的攝影。這也讓大飛對後續故事的發展和影片的品質充滿了期待。然而,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電影開場的畫面是本片為數不多能讓人有記憶點的地方。
  • 《長城》這部電影,外國人野心太大,張藝謀已經盡力了
    2016年上映的電影《長城》,許多觀眾滿懷希望進影院,怒氣衝天走出來,以為是精品大片,結果是無腦爛片。張藝謀也因此被罵慘了。四年過去了,今天回頭看,張藝謀背鍋不少啊。其實,這部片電影本身就是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主導拍攝的,中國電影公司只是提供了場地與演員,導演而已。這片的製作人,監製,編劇,剪輯,選角導演和藝術指導基本上都是外國人。
  • 作為粉絲的黑澤明,與被剪碎的電影
    黑澤明曾經拍了一部電影他自己非常珍愛,但是在之後很長的時間裡這部電影都成了他人生的一大惋惜,直至今日這部電影也沒能以他希望的樣子出現在觀眾面前,甚至他都沒有挽救的機會,因為電影的母帶不在他手裡。
  • 「永動機」張藝謀不止《一秒鐘》,沒當過影帝的攝影師不是好導演
    助理常常聽到張藝謀的「倒計時」:人這一輩子,我還剩多少多少天,我還能拍多少部電影……30年前給張藝謀當執行導演的圈內人說,當時張導就已經在倒計時——那時張藝謀才40歲。他常念叨的,是黑澤明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說的,「我今天還在學習拍電影」。
  • 穀雨丨張藝謀曾拒1個億的代言,40歲已倒計時,想不枉人生一場
    和張藝謀一起工作的20年裡,龐麗薇常常聽著他的「倒計時」:人這一輩子,我還剩多少多少天,我還能拍多少部電影,你不要浪費我的名額,我的每個名額都很珍貴,我要拍不同的東西…… 而謝東告訴龐麗薇,自己30年前給他當執行導演的時候他就在倒計時——那時張藝謀才40歲。
  • 張藝謀的《英雄》:被國外奉為神作,為何在國內卻被踩得一無是處
    相比與李安導演,張藝謀導演的武俠世界是「道義」,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便不再是仇恨。不管是放下家破深仇的無名,還是置後國滅大恨的殘劍。張藝謀導演的口碑卻一路走低,國內影評人對其電影也口誅筆伐,豆瓣評分6.9,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也公開聲稱不喜歡《英雄》的價值觀。東方世界的俠者這部電影當真一無是處?千人尚有千面,萬人皆有萬語,《英雄》是否,自然難以輕下斷言。
  • 兩個最會演戲的國內男演員,都被張藝謀請到這部電影裡了
    他的女兒在這部宣傳片裡,鏡頭只有一秒鐘。為了這一秒鐘,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張譯扮演的主人公經歷曲折,張藝謀這部《一秒鐘》也命運多舛,多次因為「技術原因」缺席國內外一些電影活動。好在最後的最後,它還是上映了,宣傳語是「如約歸來」。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影片全面展現了黑澤明對人性複雜的深度挖掘、對攝影藝術和光影呈現的掌控,對斯皮爾...1952年,黑澤明與志村喬和千秋實合作《生之欲》,影片探討黑澤明自幼年起便開始思索的死亡問題(黑澤明四年級時最喜歡的姐姐去世、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後來哥哥丙午的自殺更讓他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識),影片獲得當年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獎、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獎、柏林影展特別獎等獎項。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的電影你看懂過嗎?
    說起日本大導演黑澤明,哪怕對電影沒那麼了解的朋友也很可能聽到過這個響噹噹的名字。4月26日,適逢黑澤明導演的《影武者》上映40周年的日子,而在上個月,則是黑澤明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今時今日,當我們談論黑澤明的時候,我們該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