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場復興波斯帝國的幻想
1979年之前,那時候的伊朗和美國感情還沒有那麼糟糕。
美國就像是腰纏萬貫的土大款,而彼時的伊朗像個風姿綽約的伊斯蘭小美女。
倆人濃情蜜意,爾儂我儂,享受著人間小歡喜。
大佬喜歡的女人,自然也是家世不凡,庸脂俗粉一定是看不上的。
這個伊斯蘭小姑娘伊朗出身極為顯赫,往前看2000年,是居魯士大帝和大流士一世創建的波斯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那時候的波斯國王,可以說是毫無爭議的「中東之王」。
曾經的王者,卻幾經戰亂變成了如今的青銅。
雖然如今有點家道中落的意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小姑娘伊朗有著豐厚的祖傳家底,地底下埋藏著能讓大佬美國為之發狂的東西——黑金石油。
土大款美國為了戰略布局中東,也為了控制地下滾滾的黑金石油,積極跟伊朗小美女眉來眼去。
他把伊朗變成了自己的小媳婦,扶持起了伊朗的巴列維國王。
為了讓小媳婦看到自己的實力,死心塌地變成自己的小迷妹,大佬不僅在軍事上使勁兒支持伊朗,還給了小媳婦發了數百億美元的大紅包。
巴列維國王的老爹禮薩汗曾經傍錯了大款,錯選了德國,最終二戰結束後被流放。
巴列維吸取了老爹站錯隊丟掉王位的深刻教訓,雙臂一張,積極擁抱了大款美國。
伊朗開始了全盤西化,積極把自己打造成西方世界的小姐妹。
這時候的小媳婦伊朗,可以說是中東的幸運小錦鯉,在土大款美國的呵護下如魚得水。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布實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
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收購了地主的土地,然後分給農民,這樣地主就有錢了。
有錢的地主成為了資本家,能夠投資建廠,發展工業,走資本主義的路子。
在宗教上取消了教士階級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
並且破天荒地給予了婦女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工作的權利。
道路雖然艱難,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隨著國家逐步走向工業化,伊朗洋溢出一派強盛大國的氣息。
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 - 17%的速度增長,人均國民產值從1961年的160美元躍增為1978年的2250美元,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2%。
這個成績簡直是璀璨矚目,足夠巴列維國王吹牛逼的了。
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伊朗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直接成為了中東第一工業大國。
那是一段金子般閃亮的歲月,西方開放式的生活在伊朗生根發芽。
新興的中產階級蓬勃發展,伊朗老百姓有錢、有閒,倍兒爽。
那時的伊朗人民還能沒事開個轟趴徹夜喝個酒,德黑蘭的電視臺上24小時放著來自美國的流行歌曲和電影。
德黑蘭青春洋溢的姑娘們甚至還可以穿著迷你裙,甚至是性感的比基尼,燙著狂野的大波浪,自由地談著戀愛。
看到這些照片,要不是看到國旗,都以為是美國的老照片了。
要知道沙特的女人在2018年才爭取到了開車的權利,可想而知伊朗的女人們有多幸福。
馬照跑,歌照唱,舞照跳,那時的伊朗對有錢人來說更像天堂,生活水平堪比歐洲發達國家。
「荷蘭買鮮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成為了真實寫照。
反正生活很爽就對了,但這僅限於城市中的一部分有錢人。
你可以在伊朗享受天堂般的生活,那時的伊朗,被稱為是中東小巴黎。
此時的伊朗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九富裕的國家。
雖然如今委身成了美國人的小媳婦,但畢竟伊朗是少數的堪比中國,有著偉大歷史和回憶的國家。
當年的大流士一世策馬揚鞭,鐵蹄踏過三大洲的宏大歷史還歷歷在目。
面對曾經有過的這麼彪悍的歷史,可以說每一位伊朗的領導者,都有成為大流士大帝的的野心。
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望著國內的現代化建設成果,仿佛回到了那個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
那個強悍的波斯帝國的榮光,似乎就要在自己手中回來了!
但是巴列維國王也清醒地認識到,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仍然洶湧。
許多民眾對王室唯美國馬首是瞻表示憤怒,認為自己是美國一條狗的大有人在。
這讓巴列維國王感到萬分委屈,你們這些白眼狼,老子都帶著你們世界第九了,你們還說我是一條狗?
不蒸饅頭爭口氣,為了讓世界看到伊朗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更要證明自己的偉大,牛逼,並不是美國的一條狗。
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別出心裁地辦了一場震撼世界的豪華的大趴體——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
這場花了2億美元打造的豪華大趴體可以說集合了巴列維國王所有的雄心壯志。
雖然咱如今時運不濟傍了大款,但是畢竟也發了點小財,該講的排面兒還是要講啊。
首先,慶典的選址就在波斯帝國曾經的首都「波斯波利斯」。
這座城市始建於公元前560年,由偉大的居魯士二世建立。
在曾經偉大帝國的首都舉行盛大慶典,向誰致敬?其意義不言自明。
在這場豪華大趴體上,除了美酒、美食,帥哥、靚女之外,他還宴請了一幫國際知名的老人家為自己站臺,顯示出自己在國際上超強的朋友圈。
他們是蘇聯元首、美國副總統、20位國王、26位王室成員、14個國家的總統和3個國家的副總統、3位總理……
由於真正的波斯波利斯早已被燒毀,慶典舉行之前,伊朗特意在本身是廢墟的波斯波利斯上,專門修建了一個「帳篷城」,供與會者休息。
營地的設計和裝修都由法國名家承擔。
中心是一座68米乘28米的巨大的帳篷,這是主宴會廳,四周分布著50多座帳篷。
帳篷有著波斯傳統風情外表,甚至從遙遠的法國空運來了樹木、植物作為裝飾品,絲毫不遜於五星級大酒店,奢華至極。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首先要吃好!
廚師團隊作為慶典的靈魂,自然不能差,他們來自於法國的著名餐廳。
三天之內,他們運來了18噸食物,包括2700公斤牛肉、羊肉和豬肉,1280公斤各類家禽肉,1000公斤魚子醬。
除了魚子醬,其他所有食物、甚至連一片香芹葉都是從法國進口的。
來賓總計喝掉了2500瓶1911年的香檳、還有幾千瓶上好的法國紅酒、白酒、幹邑白蘭地……
總之,在帳篷城能吃到世界上最頂級的食材,喝到最牛逼最名貴的酒。
吃好喝好後,就要看節目了,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閱兵儀式。
而這一次閱兵,巴列維國王搞起了大型cosplay現場,讓所有參閱的士兵都穿著古波斯帝國軍服受閱。
閱兵場上,黃沙滿地,巴列維國王身著戎裝,在各國元首政要的矚目下,檢閱著數千年前的波斯帝國的軍隊。
幾千年之前,那曾屬于波斯帝國的榮光,似乎就要在自己手中變成現實了。
二、不聽話的小媳婦就要挨打
巴列維國王轟轟烈烈的改革和巨大的慶典,也引發了國內激烈的社會矛盾。
老百姓看不慣了,憑啥我們乾淨的水都沒得喝,你們這麼奢侈?
老百姓的怨氣,首當其衝就對準了皇室巨大的腐敗。
當然在巴列維國王看來,朕乃天子,整個伊朗都是朕的私有財產好吧,撈兩個錢這也是我自己的錢,這算啥?
巴列維國王的老婆法拉赫基本掌控了伊朗所有的珠寶行業,王后的兄弟姐妹,基本上壟斷了巴列維王朝的核心行業。
據《金融時報》的調查,國王、他的姐妹和王親國戚至少在105個工廠企業的財政上插了一手,合股經營了17家銀行和保險公司、25家冶金和礦山公司、近50家建築公司和數量類似的食品廠。
巴列維家族控制了24家豪華酒店,實際上壟斷了旅遊業、公寓居住區、商業中心以及附屬的水泥和鋼鐵製造業。
同時期,國王的親戚們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天下人的箭靶。
根據當時各路坊間消息,國王的孿生姐姐,長公主阿什芙爾,擁有當時海灣地區最大的賭場,以及鴉片種植園區,而且面首無數,黃賭毒俱全。
王后法拉赫,更是一絕,她自幼喪父,與母親寄居在舅舅家中。
後來留學法國學習藝術,課餘時光是兼職於當時首相公子在巴黎開辦的高級俱樂部的應召女郎。
時來運轉,恰逢國王當時剛剛失戀,正處於感情空窗期,法拉乘虛而入,藉助援助交際的機會,飛上枝頭變鳳凰。
新皇后酷愛奢華,而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國舅一家壟斷了伊朗所有公共工程招標,王后自己的內廷辦公室是國內最大的珠寶分銷商。
至於王后的老媽,更是搞怪。
原本德黑蘭大學所有學生夥食全由王家贈與,但自從這位老太太主理後勤之後,所有大學生的免費夥食,全都被老太太送去黑市倒賣,變成了國王丈母娘的私房錢。
當時整個皇族才60多人,規模倒是不大,但是僅僅在瑞士銀行的存款多達50億美元。
50億美元什麼概念?超過了當時中國國庫的外匯儲備。
而且更加誇張的是,巴列維國王的生活那是紙醉金迷。
為了做伊朗做體面的人,他的宮殿那是世界最豪華的宮殿,馬車都用鑽石來鑲刻,連廁所都是黃金打造。
巴列維國王不僅要啃陽間富,還要享陰間福,這種榮華富貴還要帶到墳墓裡。
他撥款10億美元,為自己修建未來的陵墓,裡面的陳設都是世界一流的 。
下層的貧苦的老百姓來到首都德黑蘭,發現有錢人太會玩了,但自己連飯都吃不上,這心裡怎麼能爽?
第二重阻礙來自於伊朗的教會階級,伊朗可是被穆斯林統治了上千年,享有各種特權。
你巴列維國王一張嘴,就要沒收教會的土地和特權?
這讓國內的毛拉老爺們極為不爽。
毛拉們批判巴列維是危險、腐朽、墮落的象徵,是西方傀儡的。
其中我們後期的男主角,享有極高聲望的宗教學家霍梅尼大爺直接跳出來叫罵國王「卑鄙可恥」、「美國走狗」,直擊巴列維國王的軟肋。
霍梅尼是伊朗宗教界的大佬,有眾多追隨者,他的反對立刻引起了社會窮人的追隨,形成了一股極強的勢力。
巴列維國王一看不妙,就想搞掉這個老頭子,但是按照伊朗的傳統,國王無權處死阿亞圖拉。
我們弄不死你,還趕不走你嗎?
巴列維國王沒有辦法,只得將霍梅尼抓起來,流放到了伊拉克。
但是霍梅尼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仍然在指導國內的反抗運動。
除了霍梅尼等反對派人士,讓巴列維國王倒臺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巴列維國王沒有認清自己「美國人小老婆」的身份。
在巴列維國王的心裡,雖然自己被美國人包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的心裡還孕育著另外一團火,就是復興波斯帝國的榮光。
花費2億美元巨資舉辦「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就是心中這團火最好的佐證。
這種理想用我們熟知的話說,就是「為了伊朗人民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但是心裡民族復興的這團火別人可不知道,老百姓每天唾棄他是賣國賊倒是一口唾沫一個釘,這成了巴列維國王的心頭病。
我愛你,你卻不知道,這大概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國家稍微強大一點,有點家底子了,這個舉辦了「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的國王就想直起腰杆了。
這次他的目標是財富的源頭——石油,而這正是包養她的土大款美國最在意的。
搞定了石油,不僅能增加巨額的收入來源,也能洗刷西方走狗的惡名。
說到石油,我們說說背景:
1954年,美國牽頭設計了一個意在徹底掌控伊朗石油利潤的方案。
方案規劃,以美英兩國主導組建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由英伊公司、阿美石油、殼牌等9家西方石油公司組成。
但是伊朗畢竟也是美國的波斯小媳婦,西方的小老弟,也畢竟是坐地戶,怎麼也得照顧一點。
於是,各國賣了伊朗一個天大的「面子」,大家協商伊朗可「僱傭」這個財團開採伊朗石油,按利潤五五分成。
但是伊朗僱也得僱,不僱也得僱,因為除了聯合公司,沒人敢接這個活兒。
土大款美國對這個方案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已經夠意思了。
養了你當小老婆,除了給足零花錢,我還給你弄了門大生意讓你玩玩,夠意思了吧?
殊不知,巴列維此時已經並不滿足於被包養成小媳婦的命運了。
1957年,巴列維宣布新的稅收政策,將石油國際財團的所得稅由50%逐年提高到85%,壓縮外資的利潤空間。
這實質上是將1954年五五分成的協議,轉變為了二八分成,伊朗政府拿大頭。
1973年,巴列維趁美國深陷越南泥潭,國力孱弱之際,借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發動的石油禁運,順勢哄抬油價。
在德黑蘭的歐佩克石油部長會議上,伊朗堅持要將油價提升到11.65美元/桶,超過了沙特8美元/桶的預案。
這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令土大款美國大為惱怒。
伊朗一系列出位的舉動讓土大款美國感到大為光火,讓你做個不差錢的小老婆已經夠意思了,你還想上位扶正?
小媳婦不聽話,是該敲打敲打了,美國人動起了換掉巴列維國王的想法。
三、伊朗人民迎來了一尊神
土大款美國教育小媳婦也十分有套路。
他們首先研究了代理人,發現流亡在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老頭子是個不錯的人選。
這時候霍梅尼在伊朗國內的抵抗中已經成為了精神領袖一般的人物。
霍梅尼老爺子也表現出很配合,給美國灌了不少迷魂湯。
他對美國說,自己在革命成功後不會幹涉政府,而是建立一個民主的政府;繼續跟西方保持良好關係,特別照顧美國的利益。
反正表達出的是一種繼續把美國人當主子的態度。
以下為霍梅尼先後在媒體採訪中的表達
「個人願望,年齡,和我的健康,都不允許我在現行制度倒臺後,在國家管理中發揮作用。」 - 1978.11.07美聯社採訪 。
「我一再說過,我的願望,年齡和地位都不能讓我執政。」 - 1978.11.08聯合新聞社採訪。
「我不想擁有權力或政府的掌控權,我對個人權力不感興趣。」 - 1978.11.16英國衛報採訪。
聽話、溫順、不事兒,這真是小媳婦的上佳人選,土大款美國表示對這些話表示很滿意。
為了廢掉前任巴列維國王,無情的美國土大款又使出陰招。
第一,關鍵時刻美國媒體發布重磅消息,巴列維得了淋巴癌,將不久於人世。
這個消息相當於告訴伊朗人,巴列維王朝的靈魂要掛了,儘管去造反吧,不用擔心秋後算帳;從而消除伊朗人對巴列維王朝的心理畏懼。
這個消息也讓巴列維內部的軍官等高級官員對於是否鎮壓運動搖擺不定。
畢竟國王都要掛了,萬一革命勝利秋後算帳怎麼辦?
第二,美國嚴格警告伊朗的軍隊,不要對百姓動手,也不要試圖鎮壓運動,否則將採取措施。
巴列維國王還很傻很天真,他以為自己是大佬身邊最靚的女人,大佬顧及三分雨露之情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頂多就是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教訓罷了。
當時只要巴列維國王下令鎮壓,採取強勢行動,裝備精良的軍隊很快就能平息叛亂,革命就會有效得到控制。
但迫於土大款美國的壓力,巴列維國王自縛手腳,眼睜睜看著毛拉們帶領無業游民開始造反。
遊行已經完全失控,演變為暴亂,電影院、商場凡是與西方文化有關的地方均遭到打、砸、搶、燒。
就連大學生也變得激進、狂熱起來,年輕人們推倒了國王雕像、興奮地享受著革命帶來的快感。
在他們單純的眼中似乎只要搞掉巴列維,好日子就能來了。
到1978年秋季,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
十月底,學生也加入了示威的隊伍。
這場革命在十二月達到高潮,12月2日有超過200萬人聚集在德黑蘭的自由廣場要求罷免巴列維,以及爭取霍梅尼返國。
一周後的12月10日及11日,反巴列維的示威者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600至900萬,達到了伊朗全國人口的10%。
此時,就連部隊都開始看清了形勢,急忙倒戈了。
1979年1月16日,自知無力回天的巴列維然後揮淚告別,宣稱自己要出國長期度假,永遠離開了他的王國。
他的離開,標誌著伊朗的君主制正式終結。
美國與溫和民主派達成協議,由民族陣線的巴赫蒂亞爾組建伊朗臨時政府。
1979年2月1日,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從法國回到了伊朗,受到了數百萬人的歡迎。
誰也沒想到,這個77歲的老頭子霍梅尼是個真正的演員,他成功忽悠了美國,玩了一出「扮豬吃老虎」的好戲。
在回國前他裝傻充愣,讓西方世界覺得他是一頭可以隨意拿捏的溫順「老綿羊」,對他毫無戒心。
但在在回國之後,老爺子立刻開始翻臉下狠手。
「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伊朗只要伊斯蘭!
他首先推翻了美國支持的臨時政府。
霍梅尼大爺堅決反對美國支持的巴赫蒂亞爾臨時政府,並發出威脅:
「我們會讓他們遭受重大挫折,然後由我任命政府,我會任命一個受民族擁戴的政府!」
他也推翻了自己不幹政的諾言,親手指派了政府。是
霍梅尼委任邁巴扎爾甘為臨時政府總理,並向全國發出強烈要求:
「我委任了他,你們必須要效忠他!」
他又警告民眾「這是真主的政府」,違抗這個政府就是「違抗真主」。
霍梅尼儼然以真主發言人的身份自居了,他儼然成為了真主在伊朗的化身,成為了伊朗的神。
對於美國人自然是要窮追猛打。
不僅驅逐美國人員,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共和國沒收了美國在伊朗的全部財產。
就連在推翻巴列維時期的盟友,霍梅尼也毫不手軟。
一些報社被關閉,而抗議報社被關閉的那些人受到非難。
民族解放陣線、穆斯林人民共和黨等昔日的盟友團體受到打擊,最後被取締。
1979年3月,奪權之後的霍梅尼宣布廢除巴列維時期給予婦女的《女性家庭保護法》。
新法規定:政府女公務員須遵守伊斯蘭著裝要求,女性只能蒙面示人,女性禁止出任公職;
海灘、運動場所等需性別隔離;女孩法定結婚年齡降低至9歲; 已婚婦女嚴禁在普通學校上課;
恢復一夫多妻制度,還恢復男女不能同行等等。
伊朗女同胞們傻眼了,這無異於倒行逆施!
要知道巴列維國王時期,伊斯蘭世界的女人們都視伊朗為聖地,都紛紛逃往伊朗這個光明的國度。
而霍梅尼一上臺,就將伊朗已經超現代化的女性,重新拉回到幾百年前狀態。
不僅工作機會不保,還得一夫多妻?小短裙不能穿了,大波浪要拿頭巾罩住?還得忍受丈夫娶好幾個老婆?
當年我們娘子軍辛辛苦苦幫你推翻了巴列維政府,你現在就這樣仇將恩報?
而最高領袖霍梅尼是這麼解釋的:
「世界上女多於男,如果不實行一夫多妻,女人在缺乏婚姻的保護下,很容易淪為娼妓。」
臥槽,面對霍梅尼這樣的邏輯鬼才,伊朗的女同胞簡直是驚呆了。
無FUCK可說的娘子軍們走上街頭,開始為自己的權益抗爭。
1979年3月8日,當1.5萬名娘子軍走上街頭遊行時,手持衝鋒鎗的伊斯蘭革命小將如神兵天降,用磚頭和槍桿子狠狠教育了這群不懂事的娘們。
咱們伊朗的男人好不容易揚眉吐氣地管理自己的女人,讓你們不要傷風敗俗、拋頭露面,你們這些女人咋一點也不懂事呢?
伊朗的女同胞們,自此與比基尼、小短裙、公務員、海灘等場所無緣了。
自此之後,霍梅尼從此掃除了國內的反對派,也與美國等西方世界斷絕了聯繫。
糙漢美國終於發現,霍梅尼這個老頭子壞得很,在他的操縱下,伊朗再也不是昔日那個可拿可捏的小媳婦了。
現在伊朗,簡直是個全副武裝的黑寡婦。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革命送走了一位君主,卻迎來了一尊「神」。
神凌駕在政府之上,擔任國家的最高領袖,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終於建立。
土大款美國想起巴列維國王的好,留下了兩行悔恨的淚水。
只有分手才知道對方的好,不對比也就沒有傷害。
想起巴列維國王得了癌症,客居埃及,實在是慘得很,美國趕緊把他接來治病。
不料這一舉動,又惹出了大事。
四、美國吃了個啞巴虧
1979年10月,末代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紐約治療淋巴瘤。
這件事激怒了伊朗以霍梅尼霍大爺為首的革命者。
我們國家的末代皇帝,封建的象徵,人民的公敵,你美國人竟然敢收留?
這豈不是和全體伊朗人民作對,是何居心?
1979年11月1日,伊朗最高領袖,霍大爺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
霍梅尼直接將美國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
上千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狂熱革命小將包圍了美國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巴列維抵達紐約的消息傳來後,響應偉大領導號召的2000多名伊朗革命小將覺得該給美國點顏色看看了。
這一天,發生了震撼世界的一幕。
小將們翻越護欄,群情激昂地衝進德黑蘭美國大使館,解氣地佔領美國大使館,將66名美國外交官扣為人質。
守衛使館的美國大兵見革命小將們這陣仗,大叫不好,做了象徵性抵抗後就宣布投降了。
事發突然,美國的外交官們只是簡單粉碎了文件。
外交官們以為秩序在雙方領導的斡旋之下,秩序很快就能得到恢復。
雙方沒想到,這一扣押,就是444天。
期間美國的外交官員被蒙著眼拉出來在電視上示眾。
土大款美國一向在國際上橫著走,何曾受到過如此羞辱?
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立即對伊朗施加了經濟和外交壓力:
1979年11月12日起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一些伊朗人被美國驅逐出境;價值80億美元的伊朗人的在美資產被凍結。
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交。
1980年2月,伊朗向美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
其中包括:遣返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向伊朗做出一些外交姿態,比如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幹涉伊朗。
美國總統卡特愁眉苦臉地發表電視講話:
沒有什麼事像德黑蘭人質危機那樣,促使美國人民團結,我們並未犯下任何錯誤,沒有人必須道歉!
卡特大兄弟的確應該愁眉苦臉,因為美國大選要即將臨近了,因為伊朗的這起人質危機,他有可能砸掉自己連任的飯碗。
他當著美國人民的面,發誓保護人質的安全並救出人質。
眼看著大選日期臨近,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卡特總統決定殊死一搏。
他批准了一項名為「鷹爪行動」的營救計劃。
1980年4月24日,美軍的氣象大師掐指一算,月黑風高夜,正是殺人時,於是決定立即行動。
六架直升機載著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三角洲特種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了伊朗境內。
由於當時直升機飛行距離有限,他們將在德黑蘭附近的無人沙漠與另一支加油機小分隊匯合以後,加滿油才能進行下一步行動。
但是顯然美軍的氣象大師是反對黨聘請的,相當不靠譜。
在途中美軍的直升機就遇到了巨大的沙漠風暴,大風呼嘯,吹得飛機搖搖欲墜,導致一架直升機發生故障折返。
美軍剩餘的直升機編隊繼續在沙漠中跋涉,飛機艱難地在沙漠中飛行。
好在是飛行員技術過硬,在遲到一個小時之後,總算抵達了預定地點。
加滿油之後,直升機編隊開始向德黑蘭方向飛去。
然而沒多長時間,直升機編隊還沒飛到德黑蘭,就又有兩架失去了戰鬥力,而此次營救任務所需的直升機數目不能少於6架。
美軍指揮官認為已經無法完成這次任務,請求停止任務。
美國總統卡特得到要求終止這次行動的消息後,十分沮喪。
這是他就任總統後最後一次組織的行動了,要是營救失敗,他的飯碗就該保不住了。
出師不利,乃是大兇之兆,行動失利的陰影籠罩著美軍官兵。
更慘烈的事情發生了。
編隊撤離前,直升機編隊由於油料不多需要加油。按規定,直升機加油應緩慢移過去。
就算是上帝,在真主的地盤上也失去了管轄權,真正的黑天鵝事件來臨了。
有架直升機起飛速度過快,在轉彎時,一頭撞了上了附近的一架C-130加油機。
撞擊使滿載油料的C-130猛烈爆炸,迅速成為一片火海,兩機人員死傷慘重,8名美軍士兵當即死亡,4名美軍士兵受傷。
次日,美軍的入侵行動被伊朗發現,伊朗予以強烈的譴責。
伊朗霍梅尼大爺抓住機會,把遇難者遺體帶到德黑蘭遊街的畫面,並通過電視將現場實況和飛機殘骸傳遍全世界。
美國吃了啞巴虧,本來想去救人質,結果人質的一根毛沒見到,鷹爪就被摔斷了。
本來是伊朗襲擊大使館不佔理,現在倒是自己侵入對方領空不佔理了。
這樣,美國精心準備了近半年的「鷹爪計劃」營救以慘敗告終了。
本來想去救人質,結果人質的一根毛沒見到,鷹爪就被摔斷了。
事件發生後,迅速在美國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隨後卡特總統競選連任失敗,順利砸掉了自己飯碗。
大選後不久,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卡特在中間人的幫助下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
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此前所凍結的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
伊朗人民在霍梅尼老爺子的帶領下,不僅狠狠打了美國一巴掌,讓美國人在世界上丟盡了顏面,還讓美國死了士兵丟了飛機,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最妙的是,還成功讓美國總統下了臺,在事後還成功要回了被凍結的資產,並不被追究任何責任。
伊朗可真是這次事件裡的最大贏家。
1981年1月20日,就在新任美國總統雷根的總統就職典禮後幾分鐘,所有的人質獲釋並交返美方。
人質事件總算結束了,至此他們已被扣444天,真不是個啥吉利的數字。
美國和伊朗也從此徹底斷絕了外交關係。
美國人也打消了再把伊朗變成聽話小媳婦的念想,雙方成為了夙敵,走上了長達40年的對抗
五、愛恨情仇,糾纏80年
伊朗與美國先經歷了熱戀,後來又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愛恨就在一瞬間。
2019年,在伊朗的操縱下,伊拉克發生了襲擊美國大使館的事件。
聯想到40多年前在伊朗所發生的人質危機所帶來的的慘痛教訓,可謂是揭開了美國人民的傷疤,美國敏感的神經再一次被刺傷。
而2020年,又是川普總統的選舉謀求連任年。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卡特總統當年因為人質危機而導致連任失敗的事件歷歷在目。
所以我們大致也能理解為什麼川普在這個時間點,選擇繞開國會,一定要去炸死一個對美國大使館有威脅的蘇萊曼尼。
現在的美軍技術已經空前發達,也在伊拉克有了戰略基地,再也沒能犯卡特總統當年的錯誤。
炸死蘇萊曼尼,也有點為40年前被佔大使館復仇的意思。
而伊朗也不是當年霍梅尼時代的伊朗了,這次也就是發射了幾枚飛彈炸毀了美國空無一人的基地,意思意思也就完了。
實力,才是硬道理。
沒有實力,只能任憑猛虎在身旁側臥,聽他人磨刀霍霍。
大國角逐下,伊朗雖然收回了自己所有的主權,但也被美國為首的國家制裁,國力依舊孱弱。
伊朗人復興波斯帝國的夢想仍如鏡花水月。
有人問伊朗的青年,是否喜歡現在的政教合一的體制。
望著嚴重通脹的貨幣和匱乏的生活,青年沉默了。
面對女性權利的嚴重倒退,伊朗的女人們更沉默了。
他們不知道自己父輩當年為什麼上了頭,要鬧那場革命。
而他們的父輩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當年的衝動。
霍梅尼死了,一個時代過去了。
伊朗人的好日子,似乎還未到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