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此將軍也。
在中藥家族裡,與小鮮肉不沾邊的大黃,冷言慍色,猶如鐵面都統,所以,有個威猛名字:「將軍」。
威猛的大黃其實帥氣,冷峭的那種帥。莖青紫,形如竹,根塊有黃棕或紅棕的豔麗紋飾,像蜀錦,古人愛美,戲稱「錦紋」。大黃是蓼科植物,葉如網狀,渾厚開闊。範成大寫《大黃花》:大芋高荷半畝陰,玉英危綴碧瑤簪。誰知一葉蓮花面,中有將軍劍戟心。首先說它的葉子,如芋如荷,鋪張遼闊。再細描它的花,一串串如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簪,招搖耀眼,絢麗奪目。可誰知道呢,在蓮葉般的嬌柔外表裡,藏著將軍刀槍劍戟的冷峻?
它那刀槍劍戟的冷峻,其實說的就是大黃一瀉千裡的氣概!
不錯!大黃蕩滌闢穢,摧枯拉朽,清積滯,瀉火毒,利溼熱,祛瘀血無所而不能,仿佛將軍馳騁疆場,橫挑豎刺。一切黑暗腐朽勢力,面對它的崢嶸軒峻,無不披靡,歷來都被醫家當作瀉下的主要藥物。有人統計,在張仲景《傷寒論》 113方中, 大黃方36個,三分天下;華佗《中藏經》62方,大黃15方,約四分之一;《清宮醫案》中,御醫給皇上、太后、格格、阿哥用藥,頻次排在前十的不是人參、當歸、三七,而是大黃,僅次於蜂蜜、麥冬、神曲、山楂之後。如果中藥系統也搞個985、211工程,大黃定會躋身其列。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一個將大黃用到極致的案例,說明大黃峻猛的外表其實是慈心的。有一少婦,後背腫熱,身上沾一寸紗,便覺熱不可忍,只好赤身躺在床上,苦痛萬分。請先生診治,用大黃十斤,煎湯十碗,每日岔開肚皮喝,喝了幾天後,霍然痊癒。我讀此醫案時想,這少婦沾一寸紗便熱不可忍,估計精神上十有八九出了毛病,十斤大黃煎湯十碗,每一碗含一斤大黃量,超過常用量幾十倍,不僅沒出現嚴重後果,反而治癒奇症,可見只要藥對病症,當放膽用之。可在今世,誰還有這麼大的膽量?
金元四大家的張子和是「攻下派」的祖宗。攻下派的基本觀點就是:治病如大禹治水,疏通為要,祛邪即所以扶正。如果像禹的父親鯀只知「封堵」,就會泥陷其間,不能自拔了。在他們的眼中,一切大瀉就是大補。「陳盉去而腸胃潔,症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張子和《儒門事親》)。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不喜歡它的桀驁不訓,就想了不少辦法來制約它。什麼辦法?炮和制!炮製是一個中藥術語,門類複雜,簡單地說就是對藥物再加工,或曰糾正藥物的偏性,將其為我所用。之於大黃,有酒制、醋制、炭制、蒸製、酥制、磨汁、做丸做散等等,如為了提高其活血的力量,就用酒滲入藥材組織內部。為了加強其清肝熱的作用,選用醋制,因為酸能入肝。為了止血就將其炒炭。久病體弱,用散劑,取「緩散之性」。為了緩和大黃猛峻作用,蒸熟來用,等等不一而論。一部大黃炮製史,猶如能臣治國史。
但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大黃雖然經歷了這麼多煉獄,依然流傳「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治病無功」的民諺。王安石《讀史》:「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擬於中藥界之大黃,也是合適的。時耶?命耶?
汪芳記|枯草頌(外一篇)
「妒婦」黃芩
血色浪漫——三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