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依託「民生微實事」平臺,持續推進「食品安全戰略工程-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目前已在全市500餘個社區落地實施,進一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綜合治理能力,把食品安全作為永恆的工作。在深圳市食藥安辦、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和深圳市民政局共同指導下,深圳依託「民生微實事」平臺,持續推進「食品安全戰略工程-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將食品安全保障紮根社區,探索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模式,打造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基層新平臺,多方協作合力為社區居民編織了食品安全服務網,為深圳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走進沙頭社區
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走進沙井社區
截至2020年10月,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已在全市500餘個社區落地實施,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活動2000餘場,進行食品安全現場檢測千餘場,組建200餘支社區志願者隊伍,培訓居民志願者超過4000人,萬餘名居民參與到了社區食品安全服務中,項目直接服務居民逾10萬人。
家門口的活動 食品安全項目走進基層社區
「阿姨,買菜了?來檢測一下,看看有沒有農藥殘留。」
「做一下檢測,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好,檢測一下。」
這是老圍社區開展的羅湖區民生微實事——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10名身穿紅馬甲的食品安全志願者,正在給社區居民做食品安全測試。這裡來來往往的居民很多,附近大大小小的超市也多,居民拎著買回來的蔬菜水果走過路過,看到有免費檢測,紛紛停下來,讓志願者抽取菜葉,用專用儀器和藥水進行檢測,並饒有興致地等待檢測結果。
「在社區食品安全服務中,咱們不僅能夠現場免費檢測食材,了解各種食品安全知識,還能知道咱們社區周邊的超市、農貿市場抽檢是否合格呢!」志願者們興致勃勃地招攬買菜的居民進行檢測,向居民介紹這個食品安全共治項目,並向居民發放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手冊,對社區居民進行食品安全問卷調研。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國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人們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防衛意識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來,深圳以「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為目標,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為統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能力。然而政府推動的工作怎樣才能讓老百姓直接參與?政府打造的民生工程怎樣讓市民直接感受?
為了幫助社區居民掌握更多食品安全知識,提升辨別食品安全謠言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服務,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深圳市民政局共同開展了「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民生微實事項目,讓食品安全落地生根,讓成千上萬的群眾成為參與者、支持者、監督者,探索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新型模式。
「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於2017年2月以高分入選『民生微實事』服務類項目庫,並於當年8月正式啟動,拉開了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服務在全市各區、各街道、各社區全面鋪開的序幕。」深圳市社區建設促進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非常符合民生微實事項目的特徵,可以通過微實事的平臺,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社區,開展惠及民生的服務。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四大類服務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識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針對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精心設計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食品安全檢測信息共享、居民食品安全意見與建議反饋服務、社區食藥安全志願服務等四大方面的服務,每項服務還包含了若干子項目。
在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服務中,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社區食品安全宣傳活動、食品安全專題講座、青少年食品安全工作坊、赴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參觀等形式,了解《食品安全法》、食品標籤標識辨識、消費誤區、謠言識別等食品安全知識,以及我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治理活動等內容,提升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識與能力。
同時,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平臺,了解全市農貿市場、超市、餐飲店的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測信息,通過參與食品安全滿意度問卷調研等形式,向市消委會、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反映關於食品安全的意見與建議,同時可以參加社區食品安全志願者隊伍,接受專業培訓,參與到社區食品安全的監督與服務之中。
在實踐過程中,項目還引入了論壇劇場、食品小超市等新的體驗形式,加強了與街道快檢室、快檢車及快檢企業的合作聯動,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專業性。同時,項目致力於打造更加精細化的食品安全服務品牌,如推出青少年食品安全知識體驗式教育基地「食品安全保衛站」空間,聯動食品行業為弱勢群體建設「食物銀行」等,從食品安全維度體現了民生關懷。
「按需實施」「精準實施」 全市500餘個社區推進項目實施
「民生微實事」就是以「群眾點菜、政府服務」的創新模式,快速解決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點選」是民生微實事項目實施的前提,點選流程要充分尊重居民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只有居民願意做才能實施。這種模式改變了過去民生工作「自上而下」的傳統做法,避免過去「政府買了單、群眾不買帳」的局面,真正實現了民生項目的「按需實施」。
項目入庫以後,在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和市社協指導下,深圳市社區建設促進會在全市各區全面開展項目推介工作,使更多的社區了解並點選項目,充分體現項目的「按需實施」和「精準實施」。同時,社促會通過媒體多樣宣傳不斷擴大社會影響,積極對外展示深圳食品安全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在「家門口」參加社區食品安全活動,這種「接地氣」、體驗式強、貼近百姓的服務活動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認可,吸引各社區紛紛「點選」實施。截至2020年10月,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已在全市500餘個社區落地實施,整合社會服務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媒體等77家,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活動2000餘場,進行食品安全現場檢測千餘場,組建200餘支社區志願者隊伍,培訓居民志願者超過4000人,萬餘名居民參與到了社區食品安全服務中,項目直接服務居民逾10萬人。
而「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也以「接地氣」、有新意、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及高度契合居民實際需求的服務內容,贏得了居民的廣泛好評。2019年6月,在2018年度民生微實事百姓口碑榜評選活動中,「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獲得了全市「十佳項目」的榮譽。
多元參與,共治服務 深圳食品安全共治服務經驗走向國際
深圳市社區建設促進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推進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把基層黨建、政府職能轉變和基層自治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社區服務由「政府配菜」向「百姓點菜」轉變,社區事務由「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社區治理由「單一供給」向「多元參與」轉變,充分激發了社區自治活力,為加強黨的領導、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正是依託民生微實事平臺,以社工為專業服務者和資源連結者,整合食品安全研究機構、高校、行業組織、檢驗檢測單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等社會力量和食藥志願者力量,撬動各類社會資源進入社區,充分發動居民以消費者、志願者身份積極參與,形成「多元參與,共治服務」的創新工作模式,多方協作合力為社區居民編織了食品安全服務網。
項目實施過程中,深圳市社協一方面聯動50餘家社工服務機構、相關組織、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等建立項目資源庫,嚴格把關科普信息的科學性、準確性和規範性,提高項目管理與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工的作用,使專業社工成為各方資源的連結樞紐,同時廣泛發動社區居民加入食藥安全志願者隊伍,以「社工引領義工開展服務,義工協助社工改善服務」的「雙工聯動」形式,為居民提供內容豐富的食品安全服務。在項目實施中,志願者在食品安全的社區宣導、現場檢測、抽樣檢測信息推送等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服務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項目成功入選深圳市委政法委首批「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走在全國前列實踐創新項目」,獲得深圳「兩建」2017年十大最具影響力工作、2018年度深圳關愛行動「百佳市民滿意項目」等榮譽。2018年7月,深圳市社工協會在都柏林世界社會工作大會中進行了「多元共治促進社區食品安全」主題演講,使深圳的食品安全共治服務經驗走向了國際。(王環容 李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