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奧運會開幕不到半年,國際排聯近日正式公布了女排奧運分組結果,A組為日本、塞爾維亞、巴西、韓國、多米尼加、肯亞,B組為中國、美國、俄羅斯、義大利、阿根廷、土耳其。
這並沒有出乎球迷們的意外。從1996年奧運會排球參賽隊增至12支以來,東道主之外的11支球隊開始按照世界排名通過蛇形排列分在AB兩組。規則是:在東道主自動獲得A1籤位之後,B1B2屬於拿到奧運資格的世界前兩位球隊,接下來排名靠前的兩隊歸位A2、A3,然後是B3、B4……
除非東道主本身就是世界第一、第二,否則世界排名前兩位一定都在B組,不僅如此,如此蛇形排陣,獲得奧運資格但排名最低的球隊一定在A6籤位。
過去六屆奧運會中有三屆,2000年雪梨、2004年雅典,2012年倫敦,東道主球隊都是絕對的魚腩部隊,所以那三屆比賽分在A組的強隊小組賽的日子實在太好過。
相比之下,B組總是強隊扎堆,幾乎回回都被稱為「死亡之組」。世界排名前兩位的球隊在小組賽對轟,雖不是生死之戰,但事關信心,誰也不敢馬虎。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過去的六屆奧運會中,女排冠軍都來自B組。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三名都是B組球隊;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B組球隊甚至包攬了前四名。
還有一項統計顯示,從1996年至今六屆奧運會女排比賽的前四名,一共24個,其中從B組殺出的球隊多達16支,佔比66.67%。原來B組不只是「死亡之組」,還是「冠軍之組」!
不僅如此,通過回顧歷史,我們發現,1996年以來的六屆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四次上演B組球隊之間的爭冠大戲。2000年雪梨奧運會決賽,古巴3比2俄羅斯;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中國3比2俄羅斯;2012年倫敦奧運會決賽,巴西3比1美國;2016年里約奧運會決賽,中國3比1塞爾維亞。而且這四屆決賽,都上演了逆轉好戲,詮釋了在困難中堅持的意義和永不放棄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