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獨生子女的中國,祖父母、父母對家庭中這根「獨苗」的關愛呵護幾乎到達溺愛的地步。殊不知,在溺愛教育下,「小皇帝」「小公主」愈發自私自利,甚至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德行先於智慧,家長在不斷對文化教育培養的加大投入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上月,蘇寧旗下滿座網與紅孩子聯手開展「玩具傳遞」公益主題活動,旨在讓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學會與他人分享玩具的同時,給予貧困兒童社會關愛。教育人士認為,讓孩子拿出玩具與他人分享,是一個極好的公益教育方式。
「自私」釀惡果:一個玩具引發血案
去年,遼寧一起孩子因爭奪玩具被潑熱水的事件令人駭人聽聞。大男孩10歲,小男孩4歲,兩人在遼寧一工地上玩耍,雙方父母均是在該工地工作。小男孩拒絕將新買的噴水槍玩具借給大男孩玩,大男孩端起一盆滾燙的熱水直接澆到了小男孩身上。小男孩送往醫院後,已幾近休克狀態,燙傷程度達到深二度。
這起血淋淋事件的起因,其實僅僅是一個玩具噴水槍。對於小男孩來講,在分享教育空白下,孩子把玩具當做「私有財產」來看待,很難理解把自己的玩具與朋友分享的意義。對於大男孩來講,因為無法填滿自己的欲望而去傷害別人,本質上也是自私自利種下的惡果。
在「眾星捧月」的中式教育環境下,孩子往往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皇帝」地位。孩子喜歡的玩具就給買,孩子喜歡的東西就要獨享,孩子看上的東西就要奪為己用。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一種自私自利、獨吃獨佔的想法,甚至釀出為所欲為的惡果,而這種自私的想法將會根植於內心伴隨孩子的成長。
「小皇帝」們的「自私」問題已經成為國內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我國一二線城市極為常見,在祖父母輩帶小孩的情況下更未普遍。教育專家普遍認為,要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需要父母先要懂得分享。而事實上,父母很難身體力行,分享教育往往淪為說教。
公益是分享教育的最好課堂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給孩子買玩具的同時,更應該教育孩子把玩具帶來的快樂分享給其他朋友。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瓦西裡·亞力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一樣:要讓孩子了解是什麼給他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僅僅是家長給了他什麼東西,還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給別人做了什麼事。
「與其對孩子宣講分享,不如讓孩子直接參與到分享的活動中來」,滿座網「玩具傳遞」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祖父母的寵愛,玩具也頗多。讓孩子去了解貧困山區孩子的生活狀況,去體會他們的困難,主動拿出他們的『私有財產』玩具。同時,收到玩具的貧困兒童將以照片、感恩信的方式,將玩具分享的快樂傳遞給捐贈玩具的孩子。」
有教育人士表示,通過參與公益活動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是一個雙贏的辦法;這即讓城市孩子親身參與分享、體會分享的快樂,又能為貧困兒童創造快樂童年貢獻力量。
據主辦方滿座網透露,本次「玩具傳遞」活動接受家中閒置的0-6歲兒童玩具,活動將持續到9月30日,包括北京、瀋陽、天津、上海、南京、成都、武漢、杭州、福州、石家莊、無錫、深圳、廣州、重慶、西安,共計15個城市80家蘇寧門店均可接受玩具捐贈。